(走进官渡生蚝发源地——官渡新村,了解一只生蚝的诞生记,时长共3分24秒)
走进官渡生蚝发源地——官渡新村,了解一只生蚝的诞生记
年关将近,时下正是生蚝的最佳赏味期。在嗜鲜如命的湛江人眼里,逢年过节,大小宴席,总少不了新鲜生蚝坐镇。
蒜蓉粉丝蒸耗肉,是湛江人宴席上常见的一道菜。
湛江生蚝,属多次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的官渡生蚝最为出名。从湛江市坡头区官渡镇228国道上空俯瞰,两旁密密麻麻的蚝排群星罗棋布,如田如垅,蔚为壮观,这里是正宗官渡生蚝的发源地——官渡镇新村石门海湾。
官渡生蚝学名近江牡蛎,多栖息于河口附近盐度较低的内湾,滤食浮游生物为生。官渡镇位于河海交汇处,水中微生物丰富,盐度不高,是生蚝生长的温床。在这里,一只肥美生蚝的诞生有赖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也离不开蚝农的百般呵护。
正宗官渡生蚝呈圆形或椭圆形,右壳略扁平。
“圈养”:立桩与浮排相辅相成
“今年气候条件不太好,蚝的产量比往年少一点,但苗长得不错。”与蚝为伴20多年的老窦年轻时便跟着父辈养蚝,在他看来,几十年光阴,生蚝的养殖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收蚝上船,蚝农按照生蚝质量优劣进行分拣。
上世纪50年代起,官渡镇新村开始有村民以养蚝为生。当地蚝农介绍,最初的养殖方式是将蚝苗粘在水泥板上,放进海底培养,到了收获时节,蚝农则需要潜到海底收蚝,收成情况的好坏只能听天由命。
由于深海微生物少,养出的生蚝品质较差、存活率低,加上水泥板养殖产量不高,这种低效率的粗放式养殖逐渐被淘汰。当地蚝农也曾试过蚝壳来育苗,而有时蚝还没长大,蚝壳就被腐蚀掉了,因此亏了不少成本。
日子简朴纯粹,蚝农以渔船为家。
为了加大对养殖过程的干预,提高产量,进入新世纪,蚝农们开始探索出在海底立水泥桩吊养的方式养殖生蚝,既有助于抗击风浪,也增加了养殖面积,稳定的柱子更适合生蚝的长周期生长,2到3年的生蚝肉更加鲜甜。
蚝农驾着渔船驶向蚝桩。
相比于立桩式吊养的稳定,浮排吊养则更加灵活。木板与竹竿交错捆绑,搭配浮筒若干漂浮于水面,一串串蚝悬吊在竹竿上,蚝排由此而来。
“距离水面大概一米左右是微生物最为富集的位置。立桩式吊养虽然稳定,但退潮时生蚝便没能摄食营养物质。浮排吊养的每一只蚝与水面的相对高度是固定的,潮涨潮落,随时都有足够的营养供给。”新村村党支部书记窦志敏介绍,浮排吊养的生蚝更加肥美,但抵抗海上风暴的能力不如立桩式,当地蚝农一般会将两种方式结合养殖,以保障收成。
窦志敏从蚝排上拉起一大串生蚝时有些费力,他说这样一串生蚝有十几斤重。
窦志敏说,官渡生蚝养殖方式的变化,大概是一个从“散养”到“圈养”的过程。人们不断加大对生蚝养殖的探索,耕牧海洋的脚步也从未停歇。
牧蚝:官渡生蚝的肥美“密码”
肥、脆、滑、甜,大概是老饕们对官渡生蚝的直观记忆。餐桌上,酥炸、油焗、煎蛋、煲粥、清蒸、炙烤......生蚝的做法花样百出、变幻无穷,不变的是那一啖入喉的鲜。
经过炭火的一番历练,生蚝吊出的原汤饱含着海水的鲜咸肥美。图源:网络
从育苗到收成要经历多次迁徙,这是一颗正宗官渡生蚝的基本修养。由于水质不稳定,没有一个水域从头到尾都适合养蚝,多次换水,为的是让生蚝适应不同的水域环境,摄取更丰富的养分。
“养官渡蚝至少三年,要经历三个不同阶段。育苗期将幼苗放在较近的海域培养,成长期则用浮排进行吊养,迁移到水位较高处稍远一点的海域摄食,等待生蚝长大。到了育肥期再将其拉到南三岛、东海岛甚至更远处育肥,到了收成的季节再运送回来。”窦志敏说。
如果说蚝排是后仓,那么三角市场则是官渡镇蚝农们的“前店”。每年10月起,官渡镇三角市场迎来一年中生蚝交易量的高峰期。市场靠近官渡高速路口,人们离开湛江从此经过,通常会在这里捎上一点鲜货作为特产。这是湛江最大的生蚝交易市场,200多个档口汇聚于此,每年有1万吨左右的蚝从这里走出去。
三角市场内,蚝农正在开蚝,等待顾客光顾。
“逢年过节,只要饭桌上有了生蚝这道菜,整个宴席看起来就会高档些。”在当地人口中,生蚝的餐桌“帝”位可见一斑。从幼苗跃向宴席,光阴和匠心将大海的滋味浓缩在这一口鲜甜里,余韵绵长,回味无穷。
【文字】刘梓薇
【图片】刘梓薇 丁治加
【视频】丁治加 罗清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