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镜:巡防改革“急先锋”,为城市增添“平安色”|讲述中山警察故事

南方+ 记者

群众电动车被盗后半小时破案,接报警情到处置完毕全程用时6分钟……近年来,中山市公安局党委主动适应新时代社会治安形势和社会治理要求,深入推动“大巡防”机制改革,全面提升社会面见警率、管事率和震慑力。2022年,全市社会面可防性警情同比显著下降,群众安全感大大提升。

大巡防改革的成功离不开巡防系统调研团队的默默奉献,中山市巡警支队一大队副大队长杨明镜就是其中之一。同事眼中的杨明镜既是查缉能手,又是中山巡防改革“设计师”。白天在基层深入调研,夜晚奋笔疾书总结经验,杨明镜创新提出情报导巡机制建设,先后参与起草了中山公安机关大巡防改革方案、社会面巡防管控方案等,为推动中山社会面巡防工作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中山市公安局巡警支队一大队副大队长杨明镜(右)。

中山市公安局巡警支队一大队副大队长杨明镜(右)。

电动车被盗半小时破案

实现“再快一分钟出警”

2022年10月18日凌晨2时,事主江先生向小榄荣兴派出所报案称电动车被盗,半小时后即收到破案消息。原来,当日凌晨1时许,巡逻队员在路上巡逻时发现一名可疑男子正在推行一辆电动车,遂上前盘查,在确认可疑后马上控制该名男子。

这正是大巡防改革所要求的囤警街面、动态巡逻、反应快速、全时守候的真实写照。

深入基层走访调研时,杨明镜发现,以往的巡警巡逻缺少情报信息支持,巡逻处置效能不高,盲巡、“斋巡”现象突出。群众报警后等待时间较长、人流密集场所时有被盗现象,影响了百姓的安全感、满意度,路面的巡防警力有时也摸不到头绪:觉得辛辛苦苦在路上“巡”,怎么还是有警情案件发生?

针对巡防改革工作存在的痛堵点,杨明镜创建了巡区警情四色预警分析模型,指导分局灵活调整巡区警力部署,建立动态布警联动机制,街面处警速度进一步提升。

2022年9月份以来,全市路面巡防警力出警到场平均速度提高了25.91%,真正践行了“再快一分钟”的出警理念。

同时,杨明镜带领团队强化街面警情分析研判,根据警情坐标点位、时间和类型,综合评判警情高发区域、防控重点部位,建立“市局-分局-派出所-巡区”四级巡防指令下发响应机制,通过巡防轨迹复查、盘查信息监督、平台监控预警等方式实时监测。

2022年10月11日21时08分,中山市公安局110接报,有3人在中山市大涌镇大涌市场旁新华书店路边打架。接警员迅速通过对讲机通知分局动中备和周边巡防警力到场处置,21时14分,到场警力迅速将3名涉案人员控制并带回派出所处理,从接报到处置完毕全程用时6分钟。

秒破重大运输毒品案

一线经验练就“查缉能手”

“这台车有情况,拦过来检查一下”,顺着杨明镜手指的方向,拦车员马上心领神会,将一台黑色轿车引入查车区。所有人员立即高度警惕,呈警戒姿态做好战斗准备。

杨明镜表情平淡地走到驾驶位,示意下车后与司机聊了起来。“您好,例行检查,请熄火下车”“您准备去哪里、做什么”。一番交谈后,杨明镜从余光中捕捉到后排乘客手腕有些抖动,他立即与队友交换一个眼神,警戒员立即按照查缉流程分开控制人员。

随后,查车员立即对车内进行搜查,在隐蔽部位搜出一个纸质手提袋。杨明镜做好安全防护后进行甄别检查,确认是可疑物品后立即上铐控制嫌疑人。至此,一起重大运输毒品案件成功告破。

队里几个年轻队员经常围到杨明镜身边请教“经验”,他也时长打开“话匣子”把经验一一告诉同事。他总说,设卡查缉面对的环境最危险、最复杂,需要队友间有“夫妻”式的默契,有时一个眼神就能心领神会。从最初的远端观望车辆轨迹、到如何截停车辆、再到信息错位核实等,需要长年累月的实战经验才能总结出来。

巡逻防控是公安工作的基础性业务,巡防队伍人数多,涉及面广,也是与老百姓关系最密切的队伍。做好巡防工作,不仅需要深厚的理论基础,更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

杨明镜长期在路面一线执勤工作,熟悉巡防工作流程,积累了丰富的查缉破案和服务群众的经验,也为他从事巡防改革工作打下了实践经验基础。

在中山,街头闪烁的蓝红警灯、民警巡逻的藏蓝身影,为城市增添了一层“平安色”。“警力有效沉下去,群众的安全感切实提上来,这就是我们做巡防改革的落脚点,也是我们不变的初心!”杨明镜说。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杨慧荣

【通讯员】莫国炎



编辑 王浩宇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