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至
这过年狂欢的DNA早已蠢蠢欲动
回想小时候
与小伙伴们一起在街头巷尾
放“红蜘蛛”“黑蜘蛛”“冲天炮”
看香港和深圳的烟火秀
与家人海边放烟花
已经成为了多少深圳青年珍贵童年回忆
我们是有多久
没有过充满爆竹年味的春节了
就在最近
烟花爆竹的“禁”与“放”
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再次成为舆论焦点
在各大社交平台上
网友们众说纷纭
有的网友认为过年放两天炮
是传承千年的传统习俗
过年就得热热闹闹的
这样才有年味儿
还有的网友认为
每年因为过年放炮
造成的安全事故太多了
而且放炮会污染环境
今年过年还能放烟花爆竹吗
多地明确
近期全国多地
就烟花爆竹燃放问题
调整了有关政策
召唤爆竹来“除岁”
守护我们的“烟火浪漫”
临近过年,千家万户都希望能过一个有“热闹”和“烟火气”的好年,在这“烟火气”里,不仅有年夜饭的饭菜香,也有许多人心中怀揣已久的烟花味。但多年来,烟花的“禁”与“放”,始终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纠结”。
有人说没有烟花的年没有“年味儿”,是对传统习俗的背弃;也有人说燃放烟花会带来环境污染、增加火灾风险与急救压力等问题。
实际上,当热热闹闹的线下年货市场被网络购物取代、认认真真做的年夜饭被“扔锅里就行”的预制菜取代、满满当当的现金红包被“电子红包”取代……原本根植在中国人心中的过年仪式感在时代浪潮中被淡化,放烟花作为为数不多的只能线下进行的记忆锚点,更显得尤为珍贵。
另外,对于预防燃放烟花带来的问题,全域全时段禁止固然是一个省时省力的办法,但在追求提高基层治理能力的当下,这样的“一刀切”或许有些鲁莽与粗暴,也有悖于基层治理“精细化”和“人性化”的要求。
诚然,放烟花是个技术活,有人就提出既然个人购买、燃放烟花行为被禁止了,那么政府是否可以主导、去举办烟花大会,满足人民群众对烟花的回忆呢?但“看别人放烟花”和“自己放烟花”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别,尽管“看别人放烟花”能满足观赏需求,但无法满足大家的参与感,也容易在思维上变成“看别人家过年”,毕竟过年,“过”字很重要。
在追求优化基层治理方式的今天,“一刀切”既忽视了群众呼声,也体现不了基层治理的智慧。正如大禹治水的成功“在疏不在堵”,这在解决燃放烟花的问题上也同样适用,如何在避免相关问题出现的同时,保护好燃放烟花这个绵延数千年的习俗文化,让百姓可以找回曾经的“烟火回忆”,有关部门需要更加全面地解决这个“既要…又要…”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问题上,日本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例如设立专职的“烟花师”、提高烟花产品的质量要求、购买烟花需要提供烟花消费许可、规定民众燃放烟花必备水桶等。也正是在这些规定下,日本对烟花的管制有序进行着,2021全年由于燃放而受伤害的人数少于10人。
你期待在新的一年听到爆竹声吗?
流传了两千年的烟火爆竹声
春秋末年范蠡:“除夜烧盆爆竹与照田蚕看火色,同是夜取安静为吉”。
从春秋时期开始,我国便有了采用竹子燃烧时爆裂发出响声的“爆竹”,以此来驱邪辞旧迎祥瑞。
所以,爆竹,顾名思义:爆裂的竹子
早期的“爆竹”利用的是空气受热膨胀的原理。竹枝中空有节,竹节腔中的空气在燃烧时受热膨胀,使得竹节会突然爆裂而发出响声,达到“爆”出声响的效果。
后来到了宋朝,由于火药的发明,逐渐出现了以火药为原料的爆竹。宋代《会稽志》卷十三中记载:“除夕爆竹相闻,亦或以硫黄作爆药,声尤震厉,谓之爆仗”,可知爆仗在宋朝被用于除夕燃放了。
直到后来,爆竹有了新的展现形式——”烟花“诞生了。
元代赵孟頫有诗云:“纷纷灿烂如星陨,㸌㸌喧豗似火攻”,烟花的发明更为节日增添了几分色彩。
▲烟花结构图
烟花结构分为两部分,其一是推进部分,其二是效果件,即礼花弹。推进就是燃烧火药的部分;效果件就是在天上炸开的时候。这就是早期烟花的雏形。
可以说过节燃放烟花爆竹
这一传统习俗早在两千年前
已经刻进了每个中国人的基因当中
过年缺少了这股烟火气
这些所谓的“噪音”
总是会感觉缺少点什么
对此你怎么看呢
↓↓↓
参与问卷调查
到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意见吧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