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融合+音乐编创,数十万东莞家庭一同“玩转”《朝代歌》

教育莞家
+订阅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1月7日晚8点,由东莞市教育局联合南方日报东莞新闻部推出的“同上一节‘每周一歌’亲子音乐课”在南方+准时播出,一首旋律朗朗上口又意蕴丰富的《朝代歌》,吸引了全市数十万家庭一同学习,点击此处还可回顾直播的精彩内容

亲子互动+文化传承

在音乐编创中施展无限创意

自2021年起,东莞市教育局面向全市推出了“每周一歌”活动,在小学、初中、高中普及“每天10分钟、每周一首歌”的活动形式。全市数百位音乐教师在制作教唱视频时“各显神通”,尽力让同学们能够在10分钟时间里不仅感受音乐之美,还能拓宽知识面。

与10分钟短小精悍的教唱视频相比,直播课中这首由全市师生推选出的《朝代歌》的课程时长有40分钟,授课对象也从单一年级的学生、延伸到全市12个年级的学生及其家长,来自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的授课教师李响提及,时长、对象的改变,给课程设计带来了不小的考验。

作为课程指导教师,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音乐教研员、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田素梅认为,《朝代歌》的旋律是中国传统五声调式,歌词中又讲述了历朝历代的变迁,因此在授课时应有两条主线贯穿,一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另一条则是亲子互动与文化传承。

“因为是‘亲子’课程,在课程设计中势必要考虑到家长、要增加他们的参与感”,李响说,“在哪些环节邀请家长参与、参与进来后要安排怎样的任务、如何在任务中体现亲子协作与互帮互助的重要性,都是在课程设计初期需要考虑的,也是这节课筹备期间最大的难题。”

在最终呈现出的课堂里,线上线下的亲子家庭会通过感知旋律线、模唱歌谱、寻找旋律特点等环节感受“宫、商、商、徵、羽”五声调式的特点;通过合力拼接历史碎片、“抢麦”填歌词等环节学习歌词中讲述的朝代变迁等历史知识;还将中国鼓、快板等传统艺术形式与杯子等生活打击乐巧妙对应,在学习说唱节奏的同时,还能感受到“编创”音乐的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课堂中老师介绍的方法,一些亲子家庭还“大开脑洞”,将生活中的锅碗瓢盆、桌子椅子当成打击乐伴奏,还有家庭结合琵琶、舞蹈、二胡等其他擅长的艺术形式,对歌曲进行了二次创编,让歌曲的呈现方式更多样。

取精华去糟粕

人人都能做小小音乐家

在2022版艺术课程标准中,音乐学科的课程内容包括“欣赏”“表现”“创造”“联系”等4类艺术实践,涵盖了“趣味唱游”“探索生活中的音乐”“音乐编创”“音乐与其他学科”等14项具体学习内容。

李响认为,《朝代歌》的课程设计恰恰契合了新课标的标准,“我们希望这节课能让学生掌握歌唱、器乐、综合性艺术表演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艺术表现中表达思想和情感”,李响说,“同时学生还能通过对生活打击乐“创编”以及对生活中的各种声音的探索,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创造性思维,开展即兴表演和音乐编创活动,表达个人想法和创意,提升创意实践素养。”

除此之外,亲子互动的过程也迸发出了许多精彩火花。过去常说“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在为人处世、生活技能等方面都需要对孩子言传身教。但在课堂中的“拼接历史碎片”环节,有些父母由于离开学校多年,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甚至不如孩子,在音准、节奏、歌唱方法方面,也常常需要向孩子“讨教”。

“所以我们设计了让孩子用体态律动‘画出’旋律线、家长模仿孩子动作的环节,还有孩子唱一句家长跟唱一句的环节,都是为了让亲子间的求助与施助不再是单向的,而是体现出一种共同成长、互帮互助的关系。”李响说。

实际上,《朝代歌》的第二段歌词中,还蕴含了很多古代故事,十分值得探究学习。因此,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是邀请全市的家庭自学歌曲第二段,并大胆发挥创意,把生活中的打击乐、擅长的其他艺术形式甚至情景剧等融入歌曲中,拍摄一段属于自己的《朝代歌》,从1月8日至1月28日,大家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将视频上传至南方+,优秀作品有机会被展播哦!

【策划】王慧 田素梅

【记者】于羽佳

【设计】袁永平


编辑 黎晗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