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红薯逐渐进入收获期。冬日暖阳下,英德市英红镇虎迳村委的一块红薯种植试验田里,挖薯机来回穿梭,一垄垄红薯从泥土中翻滚而出,颜色鲜艳。社员们动作娴熟地去泥、装桶、运输,抢抓晴好天气采收。
英德市英红镇虎迳村委红薯试验田起垄。
“这片试验田亩均产3500斤红薯,产量虽不惊人,但对比农民自种的产量已经高了很多。”在攀谈中,英德市果康源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社长宋勇辉告诉记者说,在人力物力上,试验田投入的成本低,只要农民愿意种、学着种,合作社都能收购。加上合作社的电商平台与市场双渠道畅通,销售不成问题。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近年来,英德部分乡镇因地制宜,围绕农业产业强镇建设,聚焦特色农业产业,全力培育甘薯全产业链发展。2022年,英德全市薯类种植面积21060亩,产量23480吨,规模化种植的小红薯“串起”大产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小红薯发挥联农带农作用
在红薯地忙碌的村民中,虎迳村东边头组的郑秀娴是其中一位,也是真切尝到红薯甜蜜滋味的村民之一。
没有加入合作社之前,郑秀娴就近采茶或打散工,每日收入较低。2020年,她进入了果康源农产品种植合作社工作,“下半年种植红薯约10亩,一亩产量约3000斤,增加年收入约3万元。”郑秀娴说,种植红薯并不会占用很多时间,空闲时候还可以做其他工作增加收入。
英德市果康源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宋勇辉曾是英红镇田江村的一名村干部,也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种植大户,他不仅种红薯,还种过黄皮、杨桃、柠檬、番石榴等。产品在淘宝销售,他还作为代言人出镜推广产品。多年的农产品种植经历,宋勇辉深知,把农产品加工后通过电商出售,不仅可以有效地预防农作物烂在田间地头,还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一元钱的红薯制作成红薯干后,网上可以卖到15元/斤。”
2021年9月,英红镇虎迳村被授予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红薯专业村。在上级扶持产业政策支持下,作为实施主体之一的英德果康源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便以此为契机,建成一个1000平方米加工厂房与独立冷藏库,购置了一批专为红薯加工定制的机械设备,含生产真空机、自动包装机、自动漂汤机,冷却机、脱水机、夹层锅等,形成一条小而精的红薯全产业链。
英德市果康源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将红薯进行深加工。
“随着红薯加工生产线的建成,合作社的加工生产能力与产品附加值提高了,我们鼓励周边农民种植红薯,相应派发了化肥,同时也开培训班指导他们种植。”宋勇辉介绍道,合作社可以收购农户种出来的红薯,并通过电商平台扩大销售渠道,“形状好的红薯可通过电商与市场直销,形状不好的可加工成粉条销售。”
目前,英红镇辖区内围绕英德市果康源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进行红薯种植面积约700亩,带动180多户农户种植,户均每亩增收3000元,2021年全年收购产销红薯达100万斤。 红薯成为撂荒地复耕复种新选择
由于易种、多产,种植红薯还为英德一些乡镇的撂荒地复耕复种提供新选择。
在英德大洞镇大田村大坪片的红薯种植基地,十余名农户在田间地头忙着采收、装袋、转运、加工。“这60亩原来是撂荒了十多年的耕地,今年年初把土地都整合起来,种上了红薯。现在采收的6万斤红薯,按每斤1.8元的价格也是不小的收入。”大田村党总支书记王国荣介绍,红薯对土壤的适应性很强,易种植,撂荒的耕地大都是旱地,种植红薯是不错的选择。
大田村番薯种植项目是2022年英德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的入库项目之一。大洞镇充分发挥生态镇的资源优势,在镇党委、政府和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挑选了西瓜红、板栗薯等品种进行种植,目前已陆续进入采收季节,预计产量达到40至50吨。
为了增加附加值,该镇利用加工车间制作成2000斤番薯干,市场价格提升到每斤13元,大大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大洞镇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由大田村经济合作社流转,整合大坪片的撂荒耕地,聘用本村农户进行种植,带动了周边农户就业增收18人。
“山脚下种植的红薯土地肥沃、环境优美,引用山泉水灌溉,无污染放心吃!”年关将至,横石塘镇龙华村党总支书记刘子科连日来通过线上线下大力推介“龙华红薯”。经过精心处理包装的红薯被装入礼盒中,成为龙华村合作社主推的乡村振兴年货产品。
龙华村种植的红薯。
实际上,2020年龙华村便引入了鲜薯领域的头部企业作为红薯全产业链定位布局,探索采取“科技+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联动机制开展红薯种植,共整合200亩农田作为优质红薯育苗基地和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并发动村民分散种植100亩。2022年开始,龙华村合作社将整合的50亩撂荒耕地土地,依托所学到的种植技术开始种植红薯,并打造龙华村红薯品牌,加上红色旅游村的定位,实现产品增值,村民增收。
清远发布编辑部
来源:清远日报
采写:钟履双 通讯员 谢志豪 黄蓝青 张涓涓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