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校园设计、校园管理
课程体系等之中的
“幸福教育”文化
根据主讲内容设计不同互动游戏的
“杏林研学”课程
越秀这两间学校的“名片”出圈啦!
01
打造“幸福教育”品牌
在广州繁华的中心区域
有这样一所家喻户晓的好学校——
广州市越秀区铁一小学
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
经过一代又一代教职员工的传承与发展
学校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在区域内
乃至全国都享有较好的声誉
群众满意度高
铁一小学占地面积 20796平方米
有9栋教学楼,181个场室,教学班70多个
在校学生3000多人,在职教工近200人
如此校园规模
在广州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仅此一所
铁一小学积极打造
“乐教乐学,快乐成长;
幸福校园,师生家园——
追逐幸福,福润心田”的
“幸福教育”文化
以文化统领学校发展的思想趋于丰富与完善
铁一小学正门
“幸福教育”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而是铁一小学鲜活且富有生机的品牌名片
铁一小学党委书记张婥恩认为
幸福教育是让孩子
面向未来、奔向幸福、快乐出发
她致力于将“幸福教育”的理念
融入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
校园设计、校园管理、课程体系等之中
在校园设计上
铁一小学以趣味性的庭院空间、
社会化的交流场所、
隐性课堂的引入丰富人文景观
以扩大共享空间为理念
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切实提高师生的幸福感
励行楼
在校园管理上
铁一小学始终坚信
“平安与快乐是幸福的源泉”:
针对铁一小学的学生,打造了“幸福素养”微课堂,例如通过制作“幸福素养”小视频微课堂的形式,将文字规范条文用几分钟小视频展现出来;
针对家长这一群体,2021年,张婥恩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面向社会发布的微信公众号成为学校与家庭教育链接的窗口,传播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其中,“幸福共育”等微课程深受家长的欢迎与喜爱;
对于教师,学校则利用“幸福书咖”等微关怀,打造教工之家,让教师在忙碌的教学工作中放松,与学生共享幸福。
对于教书育人的学校而言
“幸福教育”的课程体系
是铁一小学的看家本领
铁一小学通过项目式学习方式
融合语文、数学、财经素养、综合实践、
生物学、经济学、产品设计等课程元素
打造多学科融合的劳动教育特色课程
实现以劳树德、以劳益智、
以劳健体、以劳育美教育理念
体现“面向未来,奔向幸福”的办学理念
余若琳老师执教思政一体化课例
铁一小学设置了幸福小厨、
幸福农场、幸福工坊等实践基地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
幸福温馨的劳动平台
也是提升学生获得感与幸福感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确保劳动教育课时开足开齐开出特色
铁一小学实行周周劳动课(劳动必修课)、
每期劳动日(劳动走班课)、
专家进社团(劳动选修课)的
三足鼎立的劳动课程安排
学生在幸福工坊上课
幸福小厨、幸福农场、幸福工坊
三个专业劳动场室的落成后
学校安排幸福劳动日活动
三个劳动基地轮流面向全体学生开放
每班学生每个学期至少安排一天时间
到劳动基地进行快乐劳动体验
开展多学科融合的项目式劳动教育
使学校将劳动新课标落到实处
师生在幸福农场上课
在学校的社团课时间
铁一小学还开设小厨神、榄雕、
皮影戏、小隆平等社团
通过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项目
提升孩子们的劳动技能
让孩子们感受劳动的价值
师生在幸福小厨上劳动课
02
“杏林研学”播撒中医种子
得益于2020年起与广东省中医院展开合作
朝天小学开展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
中医药研学等系列活动
帮助学生们增进对中医药
及中医传统文化的了解
广东省中医院的医生们
摸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
根据主讲内容设计不同的互动游戏
打造“杏林研学”等系列课程
为学生播撒中医的种子
“杏林研学”在课程设置上
不仅包括中医基础理论内容
还有岭南道地药材、中医特色疗法、
常见疾病中医防治等
学生通过自制中药防疫香囊、
参与中医药研学嘉年华、学习食疗知识等
了解到关于中药辨识、穴位经络、
护脊护眼、饮食养生的知识
掌握生活中的中医智慧
逐渐成为“中医药小达人”
脊柱保护、视力保护、急救知识……
在广东省中医院医生的帮助下
学生们利用校本课程时间
开展中医治疗相关研学活动
医生们用专业知识指导学生
为学生提供亲身实践平台和机会
提升了研究性学习成果的科技含量
朝天小学还特别邀请
全国名中医张忠德
广东省名中医杨志敏及其团队
加入“岐黄薪火”计划
打好“省中医院中医药专业知识+
学校创新学习方式”组合拳
培育好有文化认同感、
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接班人
除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外
朝天小学还引入了
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八段锦
广东省中医院医生张曈
为师生录制八段锦口令版
并指导师生进行练习
每天课间操、午会时间
教师们带领学生们一起“练功法,强体魄”
努力让学生每天拥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朝天小学不仅注重培养学生
在传统医药项目、体育项目上的能力
还致力于让学生学习、传承非遗文化
朝天小学开发了系列特色的艺术校本课程
深入发展粤语讲古、民乐、书画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项目
同时引入广绣、榄雕等新项目
以点带面,形成“一校多品”局面
推进文教融合传承
编辑:董俊毅
校对:张美芝
责编:翟晓雪
编审:詹苹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