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有这样一批华师学子
有一份光 发一份热
用践行志愿服务的热情
在寒风凛凛的冬季
以爱为灯,点亮志愿文化节!
华南师范大学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
是华师致力于打造
优秀志愿服务项目交流学习的平台
本次大赛中
共有832名选手、157支队伍参赛
最终评选出
2个金奖、3个银奖、7个铜奖、10个优秀奖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这些优秀志愿服务项目的风采吧
金奖项目
01
点亮心火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帮扶的领跑者
团队介绍:
1.项目负责人:马浩森(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2.项目成员:郑仪、王海彬、曾凡钰、吴嘉萍、谢淇羽
3.指导老师:吴祖兴
怀揣着对中职生的关怀,“点亮心火”团队开展行动。搭建“心火学堂”“心火小站”“心火云谈”三大心理帮扶板块;结合华师心理学院优势,以“陪伴式引导”“经验式指导”“友人式疏导”三导为服务内核,构建三大主体陪伴模式和沟通桥梁;项目同时结合广度咨询与深度交流,全线畅通线上+线下心理帮扶,有效缓解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帮助他们重获自信,砥砺前行。
心火小站一对一书信交流
心火课堂创新授课
项目实施以来,服务共覆盖茂名、惠州、深圳等地的2000+名中职学子,心火学堂累计开展线上+线下精品课程超100课时;心火小站已发起培训超30场,增强92%学子适应社会能力;心火云谈累计开展10期书信往来活动,完成通信超500封,服务对象心理焦虑缓解程度达92%。同时项目获得南方+等10余家重点媒体报道,社会反响良好、成效显著。
室外实践活动
室内实践教育授课现场
02
新遗课堂
乡村非遗传承人新媒体素养提升计划
团队介绍:
1.项目负责人:黄咏楠(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2.项目成员:宋思贤、黄莹莹、杨柯宁、何沛霖、方欣语
3.指导老师:张学波
聚焦非遗传承,让非遗更“活”更“火”。为提高非遗传承人新媒体素养,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跨时空、跨地域的传播,团队成员面向广州、赣南、云贵等地区开设“新媒体课程”,采用“调研&宣传+新媒体课程”核心模式,以新媒体平台为载体,全面覆盖深度教学,提供一对一实践指导,授人以渔,提升非遗传承人对新媒体的利用能力。
团队成员与专家交流现场)
深度教学提供拍摄视频指导
目前项目已与3个地方政府、2个研究中心、26名省级非遗继承人、9名市级非遗继承人达成深度合作关系;团队针对非遗项目文化推出11篇公众号推文、4条短视频、1条长视频,形成了三篇调研报告及四篇咨询报告,30+份专家及政府工作者访谈资料,并接触了50+位非遗传承人,为大量非遗继承人带来了全新的新媒体教学课堂,项目实施效果显著。
聚焦拍摄非遗制作过程)
传授讲解技巧、拍摄技巧
银奖项目
01
藤系爱意,编写新章——非遗技艺助残计划
团队介绍:
1.项目负责人:黄庆琳(城市文化学院)
2.项目成员:周钟玉淑、袁小羽、巫蕙怡、李宇洁
3.指导老师:易杨
青藤常青,志愿有情。为响应国家“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号召,增强残障人士内生发展能力,弘扬中华民族扶残助残美德,传递社会正能量和爱心,团队成员与社会多方合作,投身佛山市各个社区基层,帮扶残障,传承非遗,采用“互联网+”宣传模式矩阵式传播,打造助残品牌,助跑残障人士收入提升的最后一公里。
线下采访南海藤编省级非遗传承人
(手工艺人藤编工艺品制作过程)
热爱之所以有力量,就在于不断坚守,不断发光。团队联合南海藤编手工艺人、志愿者队伍、社会居委会及残疾人联合会,依托不同媒体特性和受众,制作相应内容,包括:南海藤编手艺人线上授课、残障人士学习制作输出成品等内容,使得残障人士经济收入得到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藤编得以传承,收获经济、社会与文化的三重效益。团队创新残障人士就业模式,帮助残障人士提升技能。残障人士面对生活的灿烂微笑,便是他们砥砺前行的力量。
藤编手工艺品
藤编手工艺品
02
以青春之“志”助力社区之“治”——
青少年参与社区服务在地化培育计划
团队介绍:
1.项目负责人:丁东翊(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2.项目成员:关舒庭、潘文杰、刘靖、杨诚
3.指导老师:陆小媛
怀揣愿景,满眼星辰。为响应青年志愿服务于社会治理的号召,团队成员以社会学视角切入,立足于青年对服务社会的渴望,赋权青少年志愿服务骨干,建立青少年志愿者骨干传帮带,培育增能青少年成长,将青年志愿者的声音传向社区,以青春之“志”助力社区之“治”,实现社会治理共商共建共治共享。
社区教育中的“爱国教育”摆摊活动)
线下小课堂
项目具有较强专业性与实践性,已获得天河南社工站基地共建协议,富有本土化特色。于青少年,激发社区“主人翁”意识,进一步向服务提供者转变;于大学生志愿者,提供社会实践平台,增强时代责任感;于社区,打造常态化社区治理团队,助力社区建设;于社会发展,营造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氛围,助力社区治理。真正有光的一群人,才会绽放灿烂的光芒。
团队调研活动合照
“长者探访”活动
03
星期八计划——儿童职业体验
团队介绍:
1.项目负责人:李颖妍(阿伯丁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
2.项目成员:李怡欣、廖思琪、梁晓如
3.指导老师:范骏威
薪火相传,以心育人。致力于陪伴服务佛山市新市民儿童成长,团队成员以狮山镇聚心园小候鸟驿站为试点,线下搭建沉浸式职业体验课堂,开展角色实践,感受职业精神,社工、志愿者、家长三方联动,打造现代职业课程体系,赋能社区素质教育,记录儿童课堂收获,追踪个人成长。团队成员发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为美好社区建设贡献自身的力量。
与小朋友互动
课堂互动现场
项目紧跟社会劳动需求,及时正确认识新兴职业,项目成功运行2年以来,累计开办30场服务活动,服务对象总人数超过700名,获得珠江时报宣传报道4次,多次被“狮山巾帼”等相关部门、社区和社工机构微信公众号报道,“SCNU薪心队”推出28篇相关宣传推送,阅读量超7500次,点赞数百余次,星期八计划项目实现基层治理、儿童融城双重效益。
采访学生职业理想
采访家长的看法
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虽已落幕
但华师学子与志愿的故事仍在继续
用志愿服务去实现青春价值
初心守护 微光成炬
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
华师学子永不停歇
来源:华南师大紫荆青年
编辑:框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