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文艺能浸润心灵,还能提高人的综合素养,成就更多通识之才。为了丰富“双减”后学生们的基础文娱活动,让美育真正做到“面向人人”,东莞市教育局推出“每周一歌”活动,在小学、初中、高中普及“每天10分钟、每周一首歌”的活动形式。
经过为期一年多的开展,不仅让学生们能够利用课余时间接受音乐滋养,还推动了优质的音乐师资、美育资源在全市的推广,助力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与此同时,学唱视频中丰富的创意、精美的画面以及歌曲所传递出的情感和文化,也受到了广大师生家长的好评。
“床前的月光窗外的雪,高飞的白鹭浮水的鹅,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唐诗像清泉流进我心窝……”画面中,一位老师领着九名学子,在户外山水间,或吟诵或歌唱,以一首《读唐诗》带着大家品读唐诗韵味。
这是东莞市2022春季学期“每周一歌”第9课三年级课例,由大朗镇三星小学教师郑文凤主导。彼时,受到东莞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学生们需要居家学习,而“每周一歌”则用美妙的歌声、欢快的律动缓解了孩子们居家的焦虑与紧张,还能通过音乐感悟到唐诗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身着蓝白相间的古代学童服饰、坐在古色古香的木质书桌前,身旁伴着小桥流水长亭,在《读唐诗》的学唱视频中,郑文凤尽力让整个画面更具中国风韵味,同时也借由歌曲向大家传递阅读古文古诗的乐趣。
但实现这一成果的过程并不容易,为了在疫情期间完成创排,郑文凤每天都把在小区里找到的小演员邀请到家中排练,“当时家里就像个幼儿园,甚至还有邻居来问我是不是教钢琴、教唱歌的,能不能来试课”;无法找到专业拍摄团队,郑文凤就自学无人机、稳定器的使用,从视频小白迅速成长为拍摄剪辑小能手。
与郑文凤老师一样,东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教师黄楚旋在录制《功夫梦》这首歌时也下了很大功夫。黄楚旋还记得,第一次拍摄当天正值炎炎夏日,在室外40度的高温下,老师和同学们耗时9个小时才完成拍摄,却因为绿幕与实景不易融合的问题全部推翻重来,“虽是一波三折,最终展现出来的作品却是让人赏心悦目的。”
在《功夫梦》这首歌曲中,一句“要把中华功夫传承和歌颂,这是我们共同的梦”将歌曲的梦想、情怀展示的淋漓尽致,其中“小和尚”和“老和尚”的对话,也是旨在引导同学们功夫之本在于“战胜自我、守住内心、不怕困难”。
实际上,在视频的拍摄过程中,参演的小演员们也付出了大量努力。开场时带来强劲有力武术表演的谢萧笛同学,在开拍前一个月的时间里,每天坚持跑步、习武;配合鼓点的小鼓手,也每天到离家十几公里外的练两三个小时的架子鼓;展示律动的同学们,则是利用放学后的时间,调整每一个站姿、出拳的高度和节奏的卡点,最终才顺利将中华功夫呈现出来。
糖不甩和木鱼歌都是东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九年级的“每周一歌”歌曲《甜甜蜜蜜糖不甩》正是东莞木鱼歌新唱的优秀代表作之一,旋律在原有传统基调上加入了轻快活泼的数板说唱部分,使歌曲即保留了东莞地方音乐的精髓,又加入了新的现代音乐元素,这种新的“民族风”深受同学们的喜爱,也能让传统音乐文化和非遗文化得到创新发展。
为了让学生了解木鱼歌民族文化背景,唤起对本土传统音乐的兴趣,授课老师、东莞市东坑中学教师钟梅走进了传习所采访木鱼歌传承人,带领学生走进云端“非遗博物馆”,参观三弦琴、木鱼歌曲谱、制作糖不甩的非遗厨房等,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木鱼歌传统音乐文化历史。
“这首歌演唱时会用到粤语和东莞方言,同学们听到时会很兴奋,激起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钟梅说,“我们还通过师生共同制作糖不甩的画面,创设情景拉近学生对传统艺术的距离,一步步的向学生展示传统文化的诱人魅力。”
1月7日晚8:00,东莞市教育局与南方+共同打造的同上一节“每周一歌”亲子音乐课即将开课,我们选择了同样十分具有中国风特色、讲述中国历史的歌曲《朝代歌》作为教唱曲目,快和爸爸妈妈一起学唱吧!
【策划】王慧 田素梅
【记者】于羽佳
【设计】袁永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