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让学生从“要我分”到“我要分”|示范引领②

南方+ 记者

当垃圾分类遇见互联网,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呢?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互联网+垃圾分类智能系统将垃圾分类与学生大素质教育体系相结合,通过积分激励与学校管理两个抓手来推动学生主动参与垃圾分类。

目前,全校在校生共约1.5万名学生,校园互联网+智能垃圾分类系统分两期建成,一共建设2个绿岛体系,16个投放站点,实现垃圾分类全校覆盖。在一系列“组合拳”下,垃圾分类已经融入了该学院师生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正在从“新时尚”向“好习惯”转变。

新生入学第一堂课就是“垃圾分类”

“新生入学报到后,第一堂课就是垃圾分类。”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总务后勤部部长张毅告诉记者,垃圾分类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为了帮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保护环境的文明素养,该校从新生入学抓起,逐步建立包括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教育的生态文明教育长效机制。

新生入学报到期间,垃圾分类宣传工作针对新生目标群体重点宣传。例如,在绿岛积分兑换中心门前安排了专职人员为新生提供垃圾分类宣传单张和垃圾分类知识的解答,加大校园内垃圾分类宣传力度等。

开学之后,各个学院组织学生参与校内的各项知识的培训,并将“互联网+智能垃圾分类”的知识宣讲加入开学第一课当中。培训宣讲课让学生们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及重要性,了解学校 “互联网+垃圾分类”的操作方法。

新生军训期间,该校引入垃圾分类知识趣味游戏,让同学们在实操中加深对垃圾分类的了解。军训过后,针对人手一套的军训服,该校开展积分专项回收活动,活动设置了 100 积分/套奖励,回收的军训服装将捐赠给贫困地区或供校内保洁员使用,此举既可以避免了资源浪费,也培养了学生们的环保意识。

为让学生充分掌握垃圾分类知识,该校建立垃圾分类知晓率考核体系,利用晚自习期间开展书面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实行二次培训与考核,目标是提高学生生活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率。

同时,该校要求同学们签订垃圾分类责任承诺书,制定学生强制垃圾分类管理制度,将垃圾分类纳入学校日常管理规范中,加强对宿舍的检查、督导,确保校内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更具系统性、规范性、可操作性。

为了让学校垃圾分类运营更顺畅,该校通过招募兴趣小组、组建志愿者团队组建垃圾分类志愿者督导队带头、指导和监督其他同学参与垃圾分类。在垃圾分类督导员的带动下,目前,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已实现垃圾分类站点全覆盖并规范运行,形成一套完善的垃圾分类标准化管理运维程序,学生垃圾分类准确率达到83%以上。

垃圾分类积分兑换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学生将分类好的垃圾拎下楼,按要求找到对应的箱体通过微信扫码完成投放,整个投放过程大约5秒。投放站就会将数据实时传至云端进行统计。谁投放了垃圾、垃圾有多重,甚至连投放垃圾的高峰期等相关数据都一目了然。

这是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运用“互联网+”技术建立的具备全过程监控、实时计量等功能的垃圾分类智能管理系统。该体系由智能垃圾分类投放站、绿岛垃圾分类积分兑换中心、绿色服务中心、大数据监管平台,以及资源处理站等组成。

其中,绿岛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是实现垃圾分类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政治效益的重要窗口。学生通过垃圾分类投放行为,获得绿色积分,在绿岛进行换购生活用品。

“可全天候二十四小时分类投放,无需专用垃圾袋、不用贴标签,自动授予鼓励和奖励积分;对垃圾做到精确计量,可精确到克,无需人工值守,设备自动监控,全封闭式,干净整洁无异味。”总务后勤部部长张毅说,该系统替代高校原有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通过重量源头追溯和摄像去对学生分类投放的行为进行监管,通过高精度称重标识收集学生生活垃圾。学生只需要注册智能回收小程序,绑定身份即可参与生活垃圾正确分类投放。

垃圾分类积分激励模式有效带动全校师生参与垃圾分类,2021年11月份起,该校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开展29场次,参与志愿者人数达702人次,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达1242小时,智能垃圾分类大数据平台实现投放共计60109次,直接服务人数约达20000人次,积分获取约3000000积分,折合人民币30000元。

该校还将垃圾分类大数据监管平台投放数据与学生素质学分、评先评优、入党考核、奖学金评选、文明班级评选等挂钩,通过制度考核,极大提升学生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对整体提升垃圾分类参与率有直接促进作用,是实现“要我分”向“我要分”转变的重要举措。一系列举措,通过学生在校三年时间,培养他们自主参与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记者】黄剑琴

【通讯员】清分类

编辑 叶镇祖
校对 梁飞飞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