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健委停更“每日疫情信息”后,公众需要哪些“日更”有效信息丨南周快评

南方周末
+订阅

▲(新华社记者 张浩然 / 图)

▲(新华社记者 张浩然 / 图)

全文共1511字,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

面对传染能力超强的新型毒株,仅仅统计阳性数字的意义已经越来越小。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王兢

责任编辑|陈斌

12月25日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消息,表示从即日起不再发布每日疫情信息,“将由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相关疫情信息,供参考和研究使用”。也就是说,卫健委从2020年1月21日到2022年12月25日、前后共1068天连续发布的疫情信息,如今终于要“停更”了。

消息一出引发公众热议。

其实,卫健委停止发布每日疫情信息也有不得不然的技术性因素。“新十条”发布后,行程码、健康码与核酸检测的逐渐“退场”,本就加大了收集与统计数据的难度。目前,绝大部分公众显然是靠着抗原自测、相互交流等手段来推断自己是否阳性、了解当地疫情状况,他们对卫健委的数据既已失去需求,也已颇少期待。

卫健委之前一直坚持不懈公布的每日疫情信息,本身也是与之前的疫情防控政策以及随之而来的例行核酸检测相互绑定的。每天新出现或是归零的数字代表各地疫情防控的最新动态与成效,公众关注这些数字正是因为事关第二天的上班上学或是出行政策,“清零完成=正常生活”的概念也已深入人心,这才赋予了“每日疫情信息”很大关注度。

本月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以来,中国疫情快速扩散、阳性人数飙升。受客观因素所限,卫健委两周以来公布的每日疫情数字已经难言及时、难称准确,它们不但屡屡与公众的直观感受产生冲突,也无法像以往那样指导防疫政策。公众更愿意关注的信息,必然是各地真实的感染人数(可能有偏差、不那么准确或者缺少时效性,但至少是在尽力准确、减少偏差),以及其他及时有效的健康信息。

冬季本就是各种疾病与流感的高发期,此次奥密克戎的快速传播还引发了“退烧药难求”“特效药紧缺”“医院排号难”等现实问题。公众迫切需要的信息,恐怕早就不仅仅是每天公布的“疫情信息”了,哪怕是没有失真的数字。“疫情正在扩散到三四线城市”“全国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形势”这样的最新动态,无疑带来了更多防疫工作急需解决的新难题。在医疗资源薄弱的三四线城市乃至农村地区,比如自我防护、购药渠道、就医指南,都是公众正在需要或是急需预知的有效信息。

国家卫健委26日晚间也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根据国务院印发的“乙类乙管”方案,当前的防控工作目标已调整为“保健康、防重症”,在“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既然“乙类乙管”即将于1月8日上路,那么,什么才是公众需要的有效信息?

从各国经验来看,比如“病床使用率”“呼吸机使用率”“重症人数”“死亡人数”这样的数据,恐怕才有更大的参考价值与指导意义,它们可以配合、补充、完善“每日感染人数”的信息。

事实上,这些数据与防疫是相互配合的:公布“当地病床使用率”,有利于及时调整封控力度,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以“拉平曲线”或是分级诊疗的方式避免“医疗挤兑”;公布“重症人数”与“死亡人数”则有助于观察毒株变异情况、验证疫苗抗体有效性、总结重症与死亡人群的年龄段分布情况,推断“感染高峰”是否已过,研拟人群是否已经形成免疫屏障。

面对传染能力超强的新型毒株,仅仅统计阳性数字的意义已经越来越小,因为哪怕是严格封控、接种疫苗还是旅行限制,在客观上都已经无法阻断病毒传播,或者至少就社会经济而言乃是得不偿失的举措。

三年以来,毒株变异、疫苗研发与群体免疫的状况都有了很大改变,包括我国在内的国际社会,都已不约而同地选择直面病毒、与之共存并战而胜之的防疫政策。因此,“抗疫有效信息”,才是当前公众亟须知晓的“日更内容”。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