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变“信用”,“中小融”平台获评“党政信息化最佳实践案例”

289财经热点
+订阅

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大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数字金融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已逐步成为助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新引擎。乘借数字经济这股“东风”,广东正积极构建多元化、跨区域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在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发挥桥头堡作用。

2020年以来,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会同广东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依托“数字广东”政务数据资源,积极探索数据要素应用创新,在全国率先打造起“数字政府+金融科技”广东模式,搭建了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平台(简称“中小融”平台),借助大数据应用,助力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2022年,“中小融”平台被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评为“党政信息化最佳实践案例”。

以数字化技术解中小微企业之困

广东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数量多、质量高、活力强,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动力源。目前,广东省市场主体超过1500万户、约占全国的1/10,其中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分别超过630万户、830万户。破解中小微企业首贷难,一直是各级政府、监管部门以及金融机构等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中小融”平台作为广东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金融基础设施,依托广东省数字政府改革成果,运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通过风险画像与信用评价,推动“数据”变“信用”,有效推动了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截至2022年11月,“中小融”平台已累计申请了34个部门的342项政务数据,涉及政务字段1865个共80亿条数据,包括工商登记基本信息、不动产登记信息、纳税信用信息、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许可证信息类等政务数据资源。

“中小融”平台更通过数字化应用手段搭建智能融资匹配系统,连通银行金融机构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综合融资服务的“融资信息码”,提供精准匹配间接融资服务,进一步完善优化“首贷”“续贷”“确权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融资功能,切实提升了数字化、智能化的服务水平。

搭建丰富功能层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

“中小融”平台作为以政务大数据应用为底层技术的智能平台,依托数字政府的底层数据,基于政务云平台、政务大数据中心、公共支撑平台三个数字政府核心支撑,面向政府、金融机构以及中小微企业,建设智能融资、智能供应链、智能直融、智能监管、智能风控、智能运营六大应用功能模块,打造贷前进件、贷中审批、贷后管理的全流程服务。

自正式上线以来,“中小融”平台积极发挥金融科技赋能服务实体经济的优势,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的痛点问题精准施策,在模式创新、路径创新、载体创新、产品创新等方面探索出广东模式,呈现出“政务数据全”“风险画像准”“智能算法快”“数据安全性高”四大运营特点,让融资不再“难、贵、慢”。

截至2022年11月末,平台累计服务企业超149万家,累计入驻金融机构1128家,发布金融产品达1705款,发布惠企政策650条,累计实现融资突破1514亿元

6000万元首贷贴息助力企业纾困解难

第二季度以来,“中小融”平台深入贯彻落实《广东金融支持受疫情影响企业纾困和经济稳增长行动方案》(粤府办〔2022〕13号)精神,助力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对4月1日至6月30日通过“中小融”平台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首次申请贷款的小微企业,且单户贷款余额不超过1000万元的部分,给予不高于1%的贴息补助。数据显示,广东全省共计88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参与贴息申报,发放贴息金额共计6000万元,为2824家(个)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了94亿元的金融供给。

此次首贷贴息金融纾困呈现出三方面的特点:

重普惠。两类市场主体贷款金额不超过150万元的占到了54%,不超过1万元的有41户;

强信用。加大了信用类贷款的投放力度,含信用贷款占比超60%;

长周期。市场主体实际使用贷款天数为120天,在规定时间内为市场主体渡过难关提供稳定的金融输血。

本次贴息工作使得财政资金效应得到充分发挥,通过首贷贴息工作,6000万元的财政资金实现了近160倍的放大,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中小融”平台获评“党政信息化最佳实践案例”,是对广东“数字政府+金融科技”创新模式的充分肯定。未来,“中小融”平台将紧握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双引擎,聚焦外贸、制造业、科创等重点产业,为产业链、供应链企业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形成协同、高效、融合、顺畅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让中小微企业“大有可为”。

【来源】广东股交

编辑 冯颖妍 陈梅玉
校对 陈大钻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