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美协主席、广东画院院长林蓝:肇庆人杰地灵,吸引全国画家写生创作
12月29日,肇庆市举行“黎雄才美术馆”挂牌仪式暨“中国砚都 雄才故里——中国画双年展”开幕式。广东省众多名家大师齐聚肇庆,共同见证广东美术界和岭南画派的盛事。
肇庆,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不仅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砚都”,还是岭南画派的重要发祥地。其美丽的自然风光,为山水画家提供了绝佳的创作环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国画大师。对此,南方日报、南方+专访了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画院院长林蓝。林蓝用自身经历表示,肇庆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已经吸引了全国的山水画人来这里写生创作,肇庆早已成为全国画家的写生基地。
南方日报、南方+:肇庆市举行“黎雄才美术馆”挂牌仪式,对美术界来说有什么意义?
林蓝:黎雄才先生是中国20世纪优秀的美术家,也是岭南画派杰出的教育家。岭南画派建立在多元文化混融的基础上,他的学习创作过程就体现了岭南画派的根基。他不光画,还教,把他的画里面的道理总结出来,影响了代代学子。
我自己也是广州美术学院的学生,深受“黎家山水”体系的影响。在山水课的学习,我记得第一节就是黎雄才先生的课。他说“黎家山水”讲究“石分五面,树分四枝”,就是立体的。而传统国画只是一笔草草而已。你看“黎家山水”的局部,就体现了他写生传统的做法,所以代代学子受到影响。
在肇庆这片土壤上,不仅黎雄才先生在此出生,肇庆学院培养出李劲堃、王永、林丰俗、张彦等老师,长期在肇庆写生创作。一代代岭南山水画人就是踏着黎雄才先生的足迹,不断地成长,成为中国广东画坛的中坚。
所以“黎雄才美术馆”这次挂牌,还有这次举办展览,我觉得不仅是体现岭南画派代代传承,更是对黎雄才先生画学精神的追溯。我们希望通过不断传承、不断创新,去创造岭南中国画的新时代局面。
南方日报、南方+:为什么说黎雄才先生既是守正的,又是创新的?后人应该怎样传承这种守正创新的创作态度?
林蓝:黎雄才先生首先继承了高师的画学,然后留学日本。他从艺术开始之初,就不是守旧的。他吸收了日本画里面“朦胧”的表现技法,展现西风向中国画的变革。黎雄才先生很敏锐地感受到,并不断加深这一点认识,体现在画中。
黎雄才一方面是坚守,就是用笔用墨都坚守笔墨的底线。另一方面是创新,就是写生。黄河流域长安画派是概括性的写实,更多的是写意的状态。百年前才新兴的珠江流域岭南画派,体现的是生气勃勃的写生状态,写生活中活生生的“生”,就是写我们的人间烟火。这才是我们所说的深入生活、深入人民,然后扎根生活、扎根人民。
百年以来,岭南画学能够生生不息,来源于黎雄才、关山月等先生一路以来不断坚守的守正创新的创作状态,同时他们把这种状态梳理总结,然后传给广大岭南学子。
这次画展中有200多件作品,我们看到新一代画人继承了黎雄才先生为代表的岭南画派精神,不断创造出新时代的岭南中国画,体现了岭南风骨的传承,呈现出岭南画学清晰的脉络。这对于肇庆、对于广东美术,甚至对于中国美术来说,都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光。
南方日报、南方+:肇庆市正在打造全国岭南画派的传承创新中心和全国写生基地,政府与美术界应该怎样进行努力?
林蓝:肇庆有天然的写生传统。我也说一个小故事,当时我还是小学三年级时,作为广东画院的家属,跟随关山月、黎雄才等一帮国画大师去游览肇庆鼎湖山,广东美协的王维宝老师还爬上树摘果子。广东画院的画家就住在庆云寺,很多作品就这样出来了。
这里为什么能够写生?因为它是北回归线上唯一的原始森林,新中国历代的画家都有过在这里写生的经历,产生了很多名作。所以,我们常说人杰地灵,首先这块地本身就是灵动。
同时,我们看到很多艺术家受惠于这里。无论是黎雄才,还是关山月老师,都在这里一年年地写生。林丰俗老师也在这里生活工作很长时间,产生了岭南山水画的新样式。
我们也看到,中国画院也经常带学生过来写生,这已经成为一种传统。它不用打造,早已生长而成。所以我觉得肇庆有很好的基础,也有这个传播力,可以吸纳全国的山水画人来这里写生创作。
【撰文】卢舒曼 卢逸轩 马喜生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