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中国经济跌宕起伏的一年,也是佛山制造备受考验的一年。
从年初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到疫情、俄乌战争、能源危机等“黑天鹅”事件持续发酵,内外不确定性因素无疑是佛山制造业企业的一场大考。
好在重重挑战中不乏正能量。首先是佛山制造基本盘相当有韧性。今年前10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2%,像汽车制造这样的战略型支柱型产业更是增长达20.8%。大盘不倒,经济就稳。
更为重要的是,新的创业热情并未熄灭,从政府到企业的奋斗精气神更没有垮,变中图存、危中寻机的努力层出不穷。在佛山特有的制造业土壤基因中,很多人正在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生存”与“前进”方法论。
我们看到,一些新经济赛道活力迸发,逆势增长。在政策与市场需求驱动下,今年芯片、新能源等赛道呈现明显的扩张趋势,不少创新成果显著、盈利能力强、资本认可度高的优秀企业在此诞生。希荻微成为佛山少见的芯片上市企业;文灿的新能源零部件吸引特斯拉主动上门求合作,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大增275.80%;启新模具凭借车载充电一体机外壳铸件成为比亚迪、蔚来、小鹏等知名新能源汽车供应商,获得全国第二的市占率。
启新的生产车间。企业供图
我们见证,一批硬核技术筑牢根基,突出重围。原点智能在高端数控机床这块被外海垄断的战场上,打破“卡脖子”难题,让其激光数控机床90% 的核心零部件实现国产化,更让企业营收利润双增长。中南机械和中海万泰联合开发全国首条旋转导向钻井与随钻测井“璇玑”系统,抬高企业发展护城河。
我们目睹,众多佛山优品挺进全球,打开商路。陶机大王科达今年连续在非洲点亮多条产线,上半年在非业务提升44%,开辟增长新空间。科智美家具通过亚马逊站点销售让办公椅“飞”入欧美家庭,夺得平台上的英国站和德国站销量冠军。
我们更发现,一些企业开始将打破平衡当作一种常态,主动去迭代、试错、流动,在不确定性中建立一种弹性竞争力。美的造车、万和开启全屋智能生态实验,在主业上做到极致的龙头都开始布局“下一个范式”的创新,打造新增长曲线。
不管是产业还是企业,都由一个又一个的周期组成。这两年,我们最常提到的一个概念就是“穿越周期”。有人认为,所谓穿越周期,就是看透生命周期的曲线,由上一条向下一条生命周期推进。这可能是当下最重要的成长法则。
站在 2022 年尾,我们盘点了七大佛山制造穿越周期、突围求新的故事,看他们如何在变局中觅得新能量与新空间,在不确定性下找到“确定性”和立足点。
希荻微
抱持长期主义,点燃芯星之火
作为佛山为数不多的芯片企业,广东希荻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希荻微”)在今年初的上市和稳步发展,对佛山制造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说明秉持长期主义,在时势与个体努力的共同作用下,佛山也能点燃高科技产业的火种。
希荻微是一家芯片设计企业。芯片业是一个技术与资金门槛都极高的产业。它拥有极其复杂的设计和生产。每一年,芯片业名列前茅的几个大牛企业都将数百亿美元投入设计、研发、生产与软件生态,把没有规模的公司挤出市场。
十年前,即使在上海、深圳等科创一线城市,像希荻微这样的创业公司也很难找到立足之地。更何况在佛山这座靠家电、陶瓷等传统制造业发家的城市,希荻微进入芯片市场优势并不明显。
但2019年前后,贸易摩擦等因素让中国将破解芯片等“卡脖子”技术、确保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摆在了迫切的位置。从去年到今年,中国企业自研芯片浪潮掀起。在佛山,美的、格兰仕等家电龙头纷纷下场造芯。放眼整个广东,这场造芯大潮中更是有OPPO、比亚迪、华为等众多巨头身影。
这批企业的自研带动了芯片上下游的协同创新,同时他们也外溢出很多国产芯片的采购需求。这一切给了希荻微这样的芯片创业公司机会。
创立于2012年的希荻微,是南海区政府设立的第一批人才创业A类团队。这家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公司早期主打产品是手机快充芯片。如今的手机在一两个小时内就可充满电,有的甚至充几分钟电便能维持长时间待机,就是快充芯片的功劳。
希荻微的崭露头角,和其技术护城河有关。其创始人、研发领军人陶海拥有20年美国集成电路设计和产业化经验。他此前在硅谷半导体鼻祖式企业仙童半导体公司任职。
希荻微研发的一款为手机CPU、GPU供电的芯片,通过了全球最大芯片公司之一的美国高通最高端810平台测试,成为首家进入高通参考设计的亚洲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其客户包括华为、奔驰、大众等国内外一线手机和汽车品牌。
随着国产代替浪潮来袭,希荻微开始进入一些风投机构的视野,并相继完成了数轮融资。今年1月,企业在科创板成功上市。
除了希荻微,今年上市的联动科技同样处于半导体行业,从事半导体行业后道封装测试领域专用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也就是说,今年以来佛山新上市的4家企业中,有一半是半导体企业。这成为今年佛山产业版图的一道亮丽风景,也说明了芯片半导体行业在佛山的风口效应。
2022年前三季度,希荻微实现营业总收入4.69亿元,同比增长32.6%。不过其毛利率有所下降,反映出新兴产业的成长挑战。同时,随着风口掘金者越来越多,市场在寻找过剩与平淡间的平衡。这给了希荻微等佛山新赛道探路者进一步站稳脚跟的时间,也对他们提出了更高要求。
科达制造
扬帆出海,拿着世界地图作战
科达制造称得上是2022年最为春风得意的佛山企业之一,更是逆势出海、以全球布局对冲风险、打开新增长曲线的样本。
根据科达制造发布的最新数据,今年前三季度,科达制造实现总营收85.33亿元,同比增长23.29%;归母净利润36.01亿元,同比增长374.57%。截至9月末,公司总资产比去年年末扩大了29.51%,为208.82亿元。
受多重因素影响,今年佛山A股上市公司中的不少企业增长放缓,但科达制造仍然保持高歌猛进的态势。再往前回顾,在疫情三年里,科达制造均保持高速增长。其中,2021年更是收获了历年最佳业绩,全年营收将近百亿元。
作为陶机设备龙头企业,科达制造近年的亮眼业绩主要得益于另两大业务板块。其一是锂电业务,2017年,科达制造参股蓝科锂业,随着蓝科锂业逐步成为盐湖卤水提锂龙头企业,并迎来行业红利期,科达收获了丰厚的业绩回报。其二是海外业务,2021年,科达制造的海内外市场营收首次“打平”,海外市场成为科达制造的重要增长极。
相比锂电这一风口上的投资,科达制造的全球化布局战略更为受到产业界的关注,其拓荒非洲的经历也让人们看到了这个新兴市场的潜力。
回顾科达制造发展史,早在2013年,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时,科达制造就抓住了非洲国家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机会,主动将业务延伸至下游建筑陶瓷领域。2015年底,科达与深耕非洲的建材贸易企业森大集团成立合资子公司,拉开了进军非洲市场的序幕。
2016年,科达在非洲肯尼亚首个陶瓷厂投产,并创造“当年动工,当年建成,当年投产,当年盈利”的成就。一边是非洲市场的快速增长,另一边是国内建材市场产能过剩增长放缓,这使得海外市场在数年内就追平了国内市场的业绩。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对科达制造国内业务造成了冲击,但是却给非洲业务带来了新契机。由于疫情导致国际运费上涨,非洲瓷砖进口受限、部分当地陶瓷厂停业,科达制造得以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如今,科达制造已经成为非洲最大的建陶供应商之一。科达制造携手森大在肯尼亚、加纳、坦桑尼亚、塞内加尔、赞比亚五国合作运营陶瓷厂,共计建成14条生产线。2022年半年报显示,科达制造海外建材业务营收15.26亿元,同比增长44%。
非洲的布局也将深刻影响着科达制造的未来。“制造业在海外拥有很大的空间,接下来科达将从非洲扩展到南美洲,产品也将从陶瓷拓展到玻璃、洁具等更多建材。”科达制造董事长边程说。
过去三年来,疫情让不少企业降低对海外市场的依赖度,聚焦开拓国内市场。但科达制造的经历生动地说明了全球市场是更大的市场,多点化布局是企业对冲风险的重要手段。
万和
危中寻机,炼就需求响应术
在全球变局中寻机突围,是今年以来制造业一线企业最需要练就的功夫之一。广东万和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万和”)正是其中的代表。
今年,国际形势动荡波及能源供应、各国通货膨胀居高不下,欧洲正在经历一场严重的能源危机。与此同时,有欧洲媒体报道称,今年欧洲很可能遭遇20年来最冷冬季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欧洲各国民众对热泵、电取暖器、电壁挂炉等电器的需求量急速增加。
在亚马逊上检索欧洲地区最热销的电器,多款产地来自中国的产品排名靠前。而作为我国取暖器生产的主要地区之一,佛山供暖设备正在欧洲热销。据佛山海关消息,今年前10个月,佛山取暖设备对欧盟出口29.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9%。
作为一家主营厨卫家电的企业,万和曾创造出中国第一台超薄型水控式全自动燃气热水器,在燃热市场连续十余年占据综合市场占有率第一位。深耕取暖领域拓展产品线,今年以来,万和生产的热泵、电壁炉、电烤炉等产品出口都出现较大增长,上半年空气能品类出口同比增长超143%,主要销往西欧的热泵增长超过一倍。
一切“不期而至”的爆发,都是练好内功之后的水到渠成。万和在欧洲取暖需求下翻倍增长的例子,是观察我国家电产业顺势突围的一个窗口。
受疫情影响,近年来传统家电行业发展一度面临挑战。看产业自身,一边是传统品类的饱和,一边是新产品的方兴未艾,中国家电业“前浪”如何融入迅疾演变的消费大潮,也成为“万和们”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电能在多领域取代化石能源是大势所趋。欧洲国家如意大利,在2020年推出“Super bonus”计划对家庭使用热泵进行高额补贴。今年以来,欧盟还推出了加快绿色能源转型的“RepowerEU”计划。
万和的智能制造场景。企业供图
嗅到商机的万和几年前就加大了对电热产品的布局。预估到欧洲供暖市场的新需求,万和等一批家电企业加大产品结构调整,灵活研发适应市场的新产品。今年4月以来,万和分多批次派出赴外人员,逐一拜访海外客户,摸底需求、指引生产,决定将部分燃热产品的生产资源移到电热产品上。自去年研发出兼具取暖和观赏性的电壁炉顺利打开德国市场,公司今年继续加快研发成本低、耗能低的电器类产品。
除了万和,海信科龙、格兰仕、小熊、华天成、世联电器等一批佛山家电企业,也纷纷抢抓新机遇,加速拓展海外市场。他们在不确定性中创造“暖冬”,开辟传统产业的第二增长曲线。
启新
切入新赛道,找对好客户
经济下行压力来袭,但一些新赛道却“风景独好”。找准新赛道、跟对好客户,同样能够逆势崛起。广东省启新模具有限公司(下称“启新”)就是最好的说明。
在今年的最后一个季度,造车新势力比亚迪更是如同一支逆风而起的箭,以狂飙突进的销量和进军欧洲市场的强劲势头,让产业界看到了中国汽车产业弯道超车的曙光。
这一束光不仅照向整车厂,也照向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大大小小的企业。作为汽车及零部件企业集聚区,佛山有一批踩中新能源汽车风口的企业,迎来了一波强势增长。其中,既包括文灿股份等汽配龙头企业,也包括不少中小型企业。
来自佛山南海里水镇的启新便是中小型企业的典型代表。启新成立于2004年,创始人陈良进曾任职于文灿股份,积累了丰富的汽车压铸行业经验。创立之初,启新主要研发生产传统燃油车的压铸模具和零配件,其中,镁合金方向盘等配件产品拥有全球领先的市场占有率。
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迎来爆发式增长,全年产销突破30万辆,累计产销近50万辆,贡献了全球新能源汽车年销量的一半。同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国和市场。
在此之前,启新已经开始逐渐切入部分新能源车企供应链。2015年的市场爆发后,陈良进开始坚定专注新能源汽车市场,并以此驱动研发生产各环节不断升级。在新能源汽车独有的电源、电机、电控等零部件的壳体生产上,启新通过引入数字化、智能化工具,大大缩短了交付时间,形成了行业竞争优势。
借助优越的产品品质和出色的交付能力,启新生产的车载充电一体机外壳铸件进入了比亚迪、蔚来、小鹏、合众、哪吒等知名车企供应链,甚至成为独家供应商。根据行业协会数据,启新生产的车载充电一体机外壳铸件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达到27%。
今年以来,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启新也接连“爆单”。据陈良进透露,截至今年8月底,启新的企业产值已经突破 2.39亿元,超过了去年全年。当周边不少企业受疫情影响订单萎缩时,启新生产线运转不停,货如轮转。
“未来,启新的市场占有率有望超过35%,成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领域市场份额最高的企业之一。”展望前景,陈良进信心十足。
产业新旧更迭的过程会淘汰一些企业,也会成就一些企业。佛山庞大的汽车及配件产业集群中,谁能最终乘风而起,谁又将被时代淘汰?一切还要有待时间检验。
原点智能
创新为王,硬科技征战先进制造
原点智能的故事,是一个靠硬技术挺起先进制造脊梁的样本。它诠释着在呼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时代,关键技术的 “尖刀部队”在佛山的崛起。
作为国产高端数控机床的新秀,原点智能在诞生之日起就受到高度关注。2022年9月,成立仅7年的原点智能,凭借在国产激光五轴数控机床领域的高市占率,被认定为南海制造业全国隐形冠军企业。
工业母机是工业体系的基石和摇篮,被誉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代表着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在中国,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设备存在“卡脖子”问题。根据中国产业研究院的数据,国内80%的高档数控机床依赖进口。
原点智能的创始人曾超峰毕业于中南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曾在全球领先的切削刀具生产商瑞典山特维克公司任职高管。在从业过程中,他发现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工业母机领域存在很大差距,有志想要推动高端工业母机的国产化。
2015年,原点智能成立,主要研发生产金属切削机床,并于2019年成为丰田、本田、日产三大日系主机厂唯一的国产机床一级供应商。但在发展过程中,曾超峰意识到,在传统工业机床领域,国际巨头有着上百年历史沉淀,后来者难以追赶。
同时,他发现由于国内激光技术先进,在激光数控机床领域国内外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线上。2021年,原点智能聚焦发力激光数控机床赛道。虽然是行业和市场的后来者,但凭借技术和产品突破,原点智能快速成长为国内少数掌握多轴精密激光机床、高档数控系统双研发体系的技术创新型企业。
原点智能的研发场景。企业供图
据透露,2020年至2021年,原点智能实现营业收入增长157%。同期,原点智能超硬脆材料微纳加工激光五轴数控机床销售收入增幅达1046%。公司预测,2022年利润将同比增长350%。
与原点智能高成长相匹配的是企业的高研发投入。成立至今,原点智能的研发投入超过2亿元,未来5年的研发预算超1.2亿元。
科技突破之路总是漫长而艰难的,曾超峰希望用20年左右,让原点智能跻身全球数控行业第一阵营。而这在业界看来已经是“狂妄”的想法。从这一点来看,佛山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仍有漫长的路要走,唯有耐心浇灌才能绽放“产业之花”。
科智美
拥抱新通路,打开新空间
科智美是佛山跨境电商崛起的样本。它让人看到重塑新渠道、拥抱新通路,能够为佛山制造带来多少增量市场与成长潜力。
尽管遭受疫情、贸易摩擦等挑战,2022年佛山企业“卖全球”的脚步从未停下。今年前10个月,佛山外贸出口4710.6亿元,增长9.6%,入围中国出口贸易十强城市。涌向全球的佛山优品中,一款通过跨境电商“飞”入海外家庭的人体工学椅引人注目,成为佛山跨境电商崛起的一个新样本。
这款椅子被称为“西昊人体工学椅”,在亚马逊跨境电商平台上销量位居全国首位,生产商是佛山市科智美家具有限公司(下称“科智美”)。目前,该公司的产品已登上亚马逊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欧洲全站、瑞典、荷兰、印度、日本等国家的站点。不仅如此,公司的西昊人体工学椅在国内各电商平台的全网销量也已连续三年位居第一。
区别于大多数传统家具企业,科智美没有走代加工“出海”路线。在家具这个竞争激烈的红海市场,企业难免会被卷入价格战,科智美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过诸多诱惑,好在管理层及时“把脉”,重新审视自身,并确立了长远发展策略——主打中高端产品。
在2015年到2017年之间,科智美曾尝试通过传统渠道出海,但随后公司意识到,传统贸易的客户并不会比自己更了解用户的要求,他们往往更关心商业利益,例如降低成本、更换花色和款式等。于是,科智美决定复刻国内的电商经验,以2C模式拓展海外市场。2017年底,当主营2C业务的亚马逊平台主动找到西昊时,双方一拍即合。
在营销过程中,科智美重点保持与消费者沟通,通过达人种草、用户共创、产品联名款等方式与用户建立链接。同时,通过减少“中间商”差价,打通产生到销售全产业链,由企业把控产品品质,让用户在同价格上体验到更好的产品品质。
借助跨境电商新通路,科智美还将持续走向全球市场,企业提出海外市场两大战略目标,分别是高端产品单品年销售数量突破 200万件,以及未来五年销售额突破100亿元。
“善阵者不战”,指的是企业要学会布阵,阵布好了,仗不打也赢。从广义来看,这种布局是资源和渠道的布局,科智美早早迈入跨境电商赛道,在 2022 年业绩逆势增长,正是这个道理的体现。它也为佛山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新业态的崛起,注入新的活力,带来新的希望。
何氏水产
押注预制菜,掘金新蓝海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谁能更快一步抢抓风口、押注新产业范式,谁就更可能收获新增长优势。这正是广东何氏水产有限公司(下称“何氏水产”)的一个发展策略。
2022年是预制菜产业在消费端的“爆发年”。各方企业竞相入局,押注这个潜在的万亿级产业,成为一种产业现象。在美食之都佛山,何氏水产就是掘金预制菜新赛道的代表。
近年来,随着新生代占消费者的比重越来越大,能够省去食材采购时间、简化复杂烹饪步骤的预制菜,更易获得置身快节奏都市的年轻人群的青睐;另一方面,疫情下,人们对足不出户也能吃上大餐的需求开始增长。2022年春节,网购预制菜用于年夜饭成为新风尚,淘宝预制菜销量同比增长超100%,盒马同比增长超345%。第三方咨询机构艾媒咨询预计,到2023年国内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超5000亿元。
洞察市场新需求,农产品企业主动向预制菜产业延伸。拥有20多年水产经营历史的何氏水产,从2019年下半年就开始做以鱼片为主的加工水产品,在生产预制菜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今年二季度,佛山最大的预制菜生产项目——投资超25亿元的何氏水产智慧渔业项目在三水芦苞动工,成为佛山预制菜产业发展的里程碑,也传递出佛山加速入场的决心。
从产销链条看,何氏水产的发展水平是超前的。在现代化生产环节,截至今年上半年,何氏水产已经建立了5条现代化的智能生产线,年生产能力超3万吨。生产线上,一条鲜鱼被自动完成宰杀、切片、腌制、真空包装、液氮速冻、打包入库的全过程,只需5分钟。
在营销环节,何氏水产打通盒马鲜生、叮咚买菜、美团等线上平台,在主流电商平台建立旗舰店,通过短视频、抖音等渠道推广“何氏蹦蹦鱼”快手酸菜鱼片。
何氏水产背后,是大批佛山企业努力捕捉预制菜风口的掘金潮。据不完全统计,佛山现有已建、在建和拟建的规上预制菜企业20 余家,其中何氏水产、香良水产、东龙烤鳗、品珍鲜活、新雨润、怡辉、均健水产等10余家在产企业年产量约4.6万吨、年产值 25亿元,预计相关企业全部达产之后,佛山预制菜年产值可达到300亿元。
但不可忽视的是,预制菜仍然属于新兴产业,存在标准不完善、质量参差不齐的痛点,在此阶段,佛山还面临激烈的竞争,仅 2021年,国内就新增注册预制菜相关企业4000余家。
可以预见,随着各地加码预制菜产业,佛山要想脱颖而出,必须从产品竞争走向品牌竞争,从企业品牌竞争走向区域品牌竞争。何氏水产等一众企业的先行探索,或许能为佛山预制菜发展探出新路。
【撰文】吴欣宁 林东云 华声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