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撂荒耕地,整治淤堵河道!王村港镇助力农业提质增效

南方+

在新梅村委会寨坡村种植藿香,在覃寮村委会那夭村种植水稻、番薯、辣椒,在碌西村委会大位村种植圣女果,在黎屋村种植番薯……今年以来,王村港镇多措并举、因地制宜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并取得明显成效。在多方共同努力下,王村港镇谋划排水渠及河道清淤项目,积极推进河道整治,近日成功疏浚河道、排水渠20公里,惠及沿河村庄1万多名群众。

连片15亩以上田地全部复耕

在一排排圣女果藤上,结满了一颗颗红彤彤的果实,这是王村港镇碌西村委会大位村圣女果种植园园内的景象,也是今年以来王村港镇积极推进农村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的缩影。2020年,根据上级下发的数据,王村港镇撂荒耕地面积1108.74亩,经核查,王村港镇连片15亩以上的撂荒耕地面积有478.77亩。

今年以来,为进一步加强耕地管理和保护,有效遏制耕地撂荒,加快推进农村撂荒耕地复耕,提高耕地利用率,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王村港镇因地制宜扎实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截至目前,该镇已完成所有连片15亩以上的撂荒耕地复耕,种植的农产品主要有藿香、圣女果、海南野菜、番薯、水稻、辣椒等,结合撂荒耕地复耕工作,切实有效推进当地种植业发展。

“我们召开了多次专题会议,并深入各村查看耕地撂荒的情况,通过与相关责任人谈话,切实了解他们在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并提供帮助。”王村港镇委副书记、镇长李观强介绍,撂荒耕地的复耕复种工作重要且必要,要坚决推进,确保全镇可复耕的撂荒耕地按时按质全部完成复耕。“我们以村委会为主体,统一推进复耕工作,并及时召开村民座谈会,摸排每块撂荒耕地的权属关系,对撂荒耕地进行建档立卡,实行土地流转、生产托管等方式多管齐下,有效加强对村民的宣传、引导和鼓励,协同村民一起完成复耕工作。”

除了当地镇委、镇政府,广州市派驻王村港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也积极协同和助力。“自进驻以来,工作队对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非常重视,经过对当地产业和地理条件进行摸排,先后引入了藿香、芋头等农产品。同时,后方派出单位也在资金上给予了大力支持,把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和当地特色产业有效结合发展。”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刘湘文说道。

据了解,新梅村委会的撂荒耕地共计430亩,在王村港镇委、镇政府及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支持下,新梅村经济联合社在寨坡村、马屋村、昌洒村等自然村集中流转了109.33亩撂荒耕地进行复耕复种,连片种植了藿香、芋头、大豆等农产品,通过发展集体经济,有力带动村民实现增收。

“通过复耕复种,引进新品种农产品,将撂荒地变良田,不仅农户通过种植作物实现增收,镇域也因为新品种的引进而解决种植业品种单一的问题。”李观强介绍,下一步,王村港镇计划将盐碱地进行改良复耕,发展农产品加工,健全农业产业链,引进农业企业,改善全镇农业产业结构,力促全镇农业提质增效。

王村港镇撂荒耕地实现复耕。李勇 摄

疏浚河道、排水渠20公里

盘活撂荒耕地后,农田的排水、灌溉也是发展种植业的重要影响因素。“我们辖区内有多段河流因为多年未清理,河道内河泥淤积、杂草丛生,影响了河道的泄洪功能和农田灌溉用水。”李观强介绍,为进一步加强河道管理保护,保证河道汛期通畅无阻塞,确保农田灌溉效率,促进农业增产增效,提高农民收入。今年以来,王村港镇开始谋划排水渠及河道清淤项目,该项目也是该镇2022年乡村振兴建设项目之一。

“我们主要对米朗垌——海田水闸河道等9条约22公里的河道、排水渠进行清淤,通过提升沿河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李观强透露,本次清淤行动主要对河道和排水渠内堆积的淤泥、漂浮垃圾、树枝、杂草以及两岸的生活垃圾进行彻底清除。据统计,自12月9日开工以来,截至目前,共计出动挖机、铲车31次,已疏浚河道、排水渠20公里,切实完善防洪排涝体系,惠及沿河村庄1万多名群众,保护农田3000多亩,排涝受益面积达1200多亩。

下一步,王村港镇将加强长效管理,坚持“一手抓整治,一手抓巩固”,通过对河道、排水渠进行杂草打捞、垃圾清理、清淤疏浚,持续加大河道清理保护工作力度,有效改善河道、排水渠淤堵现象,进一步提升街道水环境整体形象和水域环境,努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环境。

【撰文】陈玮琪 黄雅静

编辑 郭龙碧
校对 蓝淑茹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