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可园出发——百年广东花鸟画文脉探微”丨先声: 百年广东花鸟画的发源

东莞文联
+订阅

从可园出发

——百年广东花鸟画文脉探微

一、

先声: 百年广东花鸟画的发源

二、

从可园到十香园:“二居”画学的启示

三、

从十香园到春睡画院:

广东中国画教学的现代转型

四、

“传统派”与“革新派”

五、

地缘文化与“新海派”: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岭东画坛

六、

学院与画院:

新中国时期广东中国画教学与创作

七 、小结

开篇

在近现代美术潮流中,广东本土文化结构的复杂关系以及广东艺术家的活动空间与各个文化版块之间的互动关系,构成了近现代岭南画学文脉耐人寻味的发展脉络。作为广东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东莞美术是区域文化史研究一个值得深度探讨的课题。

实际上,对广东“国画复活运动”的考察,对近现代广东画坛两大主流画派——岭南画派和广东国画研究会的研究,无论从岭南画学思想迁变之流向,还是艺术家的活动时空范围,东莞在岭南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近现代广东画坛影响深远的两大主流画派:以岭南画派为代表的“革新派”和以广东国画研究会为代表的“传统派”,他们形成一股推动广东“国画复活运动”的强有力的合力,也对整体意义上的现代中国画变革产生巨大的驱动力,影响了一代一代岭南人。

近代广州珠江两岸

对百年广东花鸟画文脉传承和发展走向的追问,离不开对中国画作为一个独立画种的生存发展问题的探讨,尤其是中国画作为一门专业在传统型学科与现代美术教育制度之间的交融与碰撞。东莞可园是岭南画派的重要发祥地,此次展览以“从可园出发”为题,从东莞可园这一地理坐标切入,观察广东本土文化结构复杂的结构关系,探问广东中国画教学的现代转型历程,梳理百年广东花鸟画流播、变异和发展的脉络。

先声:百年广东花鸟画的发源

在画史上,广东画坛向来沉寂。有元一代,文人化的绘画在广东画史上仍是一个时代空白。明末清初,朝代更替,时局动荡,造就了灿烂的遗民文化,广东绘画首现繁荣。明末清初的东莞画坛云集了一群莞籍的遗民书画家群体,他们均以兰、竹为题材,抒发遗民心志,形成东莞画史上的一个高峰,成为广东美术史上一个重要的支流。[1]至清代,东莞书画影响卓著的为张氏家族:张敬修、张嘉谟、张崇光。张氏家族先祖有唐代的张九龄、张志和,还有兼善书画的抗清英雄张家玉、张家珍。由于家学渊源,张敬修文化修养深厚,喜结交文人雅士,将花鸟画家居巢、居廉昆仲以礼罗致帐下,后返回故里,张氏及其侄张嘉谟将居巢、居廉分别聘至可园、道生园,以厚礼待之。

原籍江苏扬州宝应县的居巢、居廉,先世来粤做官,遂落籍番禺河南隔山乡。居巢(1811-1865),字梅生,号梅巢,又号今日庵主等。从小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饱读诗书,研习丹青、书法、篆刻。居廉(1828-1904),字士刚,号古泉,又号罗浮散人,别署隔山老人、隔山樵子等。少年失怙,依从兄居巢为生。道光末年,流寓广西的居巢入张敬修(1823-1864)幕中为僚属,居廉同住,随军征战,辗转粤西桂林等地。

居巢像             居廉像

居巢、居廉是晚清广东影响最大的画家。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二居”绘画深获时誉,拥有大批追随者。如何理解“二居”生前、身后的巨大声望与影响力?解读“二居”,首先需要关注到其所处历史语境的时代风尚。清代广州城三面环水,河涌纵横,广通舟楫。嘉道年间,广东著名书画家、学者、诗人谢兰生在其《常惺惺斋日记》中记录了鸦片战争前夕广州士绅的城市生活,他们流连于海幢寺、荔湾、粤秀山、十三行洋商的私家园林、珠江上的画船。[2]居巢、居廉青少年时期,珠江南岸是宁静优美的乡村田园,得天独厚的地域环境潜移默化地滋养了“二居”崇尚自然的美学品味。

1888年,广东省城全图

19世纪30年代起,在文人画高度繁荣的审美风尚中,南粤绘画开始出现本土风格。[3]谢兰生、吕翔、伍学藻、罗岸先、李魁、何翀等一批岭南花鸟名家,不再满足于江南文人趣味,把目光投向岭南活生生的大自然,纳岭南蔬果、虫鱼、花木于表现视域,然而,存在一个技术难题,不少画家还受着明清以来文人画笔墨程式的制约,无从进行直接的诠释。

另一方面,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作为通商口岸、接触西方文化的前沿城市,广州外销画大为盛行。晚清时期,传统社会观念由重视农业向重视工商实业转变,绘画成为“器用之学”的组成部分。[4]19世纪中期的广东外销画广泛用于商业、外交等多种场合,从事外销画创作的职业画家被普遍接受和认同,这在一定层面上触动着时人对画家职业属性的认知。

晚清时期,中国人的知识、思想与制度体系发生重大变化,传统经验和道德训示已无法对巨变中的外部世界做出合理的解释。广东是近代西学东渐的前站、维新思想的启蒙之地。19世纪后期,“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注重实学,已成为学人开眼看世界、寻求变革自强的“药方”。“二居”在岭南本土获得了一种与自身体验相契合的观照世界的视界。

20世纪初广州鸟瞰图

居巢画学远宗徐崇嗣,近仿恽南田,以没骨法作写生花卉草虫,居廉得自从兄指授。居巢区别于岭南画坛流行的正统文人画的风格选择,缘于滞桂期间获交达官巨贾李秉绶。李氏雅擅翰墨,精鉴赏,富收藏,广交文人雅士,曾聘吴中名家宋光宝、孟丽堂到粤中授画。宋光宝,字藕塘,嘉道间苏州吴县人,善花卉翎毛,远宗北宋,近宗恽南田。孟觐乙,字丽堂,号云溪外史,江苏阳湖(常州)人,早岁工山水,后专写花鸟,师法恽南田、华喦,同时吸收李鱓和陈淳。宋、孟在上海时,与李秉绶等其他画家合称“嘉道十六画友”。在桂中,居巢、居廉及张敬修之侄张嘉谟等人为李秉绶环碧园的常客。[5]

李秉绶《松石水仙图》,140×45cm,纸本设色,年代不详,东莞市博物馆藏

宋光宝《菊石双鸟图》,116×51.5cm,绢本设色,年代不详,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孟觐乙《瑶华寿实图轴》,123×49cm,纸本设色,1814年,广东省博物馆藏

“二居”从宋、孟宗于恽南田强调师法自然、重视写生的花鸟画风,尤其是恽南田融合宋元绘画的理念和实践中找到了契合点。恽南田将沉寂了数百年的没骨花卉技法进行了大胆的挖掘,创造性地复活和发扬了“没骨”写生花卉的传统,一洗时习,独开生面,为清初花鸟画坛注入新的生机。他坚持“以形写神”,强调在写生的基础上表现花卉神韵与生趣,做到形神兼备、与花传神。在桂中,“二居”私淑宋、孟一系列画风,并与之建立了风格上的联系。居巢明确肯定了写生“形似”的重要性,要求“不能形似哪能神”。“二居”从恽南田艺术中吸收的是传统中的革新精神,并将恽南田融合宋元绘画的思想和画风引入南粤本土。

清  恽南田《花卉图十开》,22.8×33cm,绢本水墨

注释:

[1]  朱万章:《传统·革新·融合——东莞美术论稿》,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5年5月,第16页。

[2]  李若晴:《嘉道年间广州的城市生活乐趣——以谢兰生〈常惺惺斋日记〉为中心》,许晓生主编《当代岭南·2011·第2辑》,安徽美术出版社,2011年8月,第142页。

[3]  陈滢:《岭南花鸟画流变 1368-194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9月,第215页。

[4]  陈瑞林:《居巢居廉与广东绘画的现代性追求》,广州艺术博物院、香港艺术馆主编:《居巢居廉艺术研讨会文集》, 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页。

[5]  陈滢:《花到岭南无月令:居巢居廉及其乡土绘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4月,第110页。

主办单位

中国博物馆协会美术馆专业委员会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

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广东省中国画学会

承办单位

岭南美术馆

当代岭南艺术研究院

协办单位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

东莞市博物馆

东莞市可园博物馆

岭南美术出版社

东莞市美术家协会

广州鲁逸文化

展览时间

2022年12月27日-2023年2月26日

展览地点

岭南美术馆

地址:广东省东莞市莞城街道莞城可园北路1号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09:00—17:00,周一闭馆,节假日照常开放

资料来源丨岭南美术馆

一审 | 许小文

二审 | 刘定富

三审 | 叶新源

*任何媒体及微信公号若要转载本文,应提前告知本号,获得授权后请清晰标注出处为微信号“东莞文联”,否则一律举报抄袭并追究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