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一脉传千古,中医中药贯古今。
民国11年(1922年)4月18日,东莞中医界名宿张子绳、卢月湖、邓寿生等人发起组织并经县政府批准备案,东莞县中医公会正式成立。
历史更迭,悬壶莞邑。一百年来,东莞一代又一代中医药人接续奋斗、勠力拼搏,为推动东莞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022年,东莞市中医药学会迎来百年华诞。我们走访老、中、青三代中医药人,通过他们口述东莞中医药的发展史,展示莞邑中医的坚守创新故事。
一身白大褂,温文尔雅、气质谦和,目光炯炯有神,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东莞医院(东莞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主任中医师蔡立民总是给每一名患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医30多年,即使成为管理者,蔡立民从未忘记自己是一名医者的初心,不管工作多么繁忙,仍坚持每周出诊,始终以患者为重,始终如一践行着治病救人的初心和宗旨。
蔡立民的另一个身份是东莞市中医学会副会长。几十年的实践中,他勤学博采,兼容并蓄,在追求“大医精诚、仁心仁术”的医路上不断前行,积累了丰富的中医经典临床经验,擅长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骨伤科疾病,尤其擅长骨关节病专科,采用中药内外兼治、人工关节置换术等方法,治疗骨性关节炎(关节骨质增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关节疾病,为无数患者解除病痛,深受认可与称赞。
受家庭环境影响,在东莞市人民医院职工宿舍长大的蔡立民,从小就向往成为一名医生。
“儿时是向往,后来是对生命的敬畏。”蔡立民说,在他看来,选择从医是遵循内心的选择,医生不仅是一门职业,更重要的是可以治病救人,挽救生命和家庭。
1981年,蔡立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广州中医学院(现广州中医药大学)。大学是人生最美好的阶段,也是成长的关键时期,蔡立民坚持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为后来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终身受益匪浅。
1986年,蔡立民大学毕业,凭借优异的成绩和突出的表现,获得了留校任教的机会,成为学校的教师。走上教师岗位后的蔡立民,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坚持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能力,同时不忘关心关注东莞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情况。
“留校任教是众多大学毕业生梦寐以求的,但我始终牵挂着家乡医疗事业发展,因为在当时,相比许多大城市,东莞的医疗人才紧缺,我要回去为东莞做些什么!”蔡立民说。于是,1989年,蔡立民选择从广州回到东莞,成为一名骨科医生。
“行医是一个终生学习的历程,我的成长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成为一名医生之后,蔡立民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探索,坚持不懈地学习钻研中医经典理论和临床知识。他把“勤学博采,兼容并蓄”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师承多位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吸收名老医师精华,在追求“大医精诚、仁心仁术”的医路上不断前行,积累了丰富的中医经典临床经验。
作为一名学者型、研究型的医生,从主治中医师,到副主任中医师,再到主任中医师,从科室副主任、主任,到副院长、院长,再到党委书记,身份的不断变化,是蔡立民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辛勤耕耘、潜心研究、深度思考的身影和努力。
转眼间,蔡立民从事临床工作和医院管理已经三十年有余了,个人也取得了多项荣誉:成为二级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名中医、东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东莞市第一批科技领军人才、东莞市二类特色人才,还荣获广东医院优秀院长、东莞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
相比于个人荣誉,蔡立民有个更大的梦想,他愿意做好每一件事,照顾每一位患者,用自己的细心、耐心以及爱心消除每一位患者的病痛,同时以学术带技术,为东莞以外更多的患者治病,让更多患者和家庭受益。
2005年开始担任东莞市中医院副院长后,回想起当年自己从大学来到东莞的初心,蔡立民愈发觉得“人才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建设高质量中医药人才队伍,才能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走上领导岗位后的蔡立民感受颇深。
面对中医人才资源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短缺的问题,早在2007年,在蔡立民的牵头和积极协调下,市中医院成功创建成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这是东莞第一家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同时是研究生培养基地,不久又成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如今人们或许没有这样的感受,但十几年前,东莞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十分短缺,上述项目的落地,也开启了东莞高层次医疗人才培养的先河。”蔡立民至今依然开心。如今,东莞的高层次医疗人才培养体系愈发完善,作为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首批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工作室指导老师以及东莞市首批师承项目指导老师,蔡立民早已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累计指导博士后3人、博士1人、硕士11人、学术经验继承人6人,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授予的“研究生培养基地优秀院长”“优秀带教老师”荣誉称号。
鲜为人知的是,正是在蔡立民担任市中医院业务副院长期间,打造了医院“金字招牌”,他作为学科带头人的骨伤科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这时骨伤科一分为七,各有侧重,规模在珠三角地区位居前茅。
令蔡立民至今难忘的是,骨伤科在救治从汶川大地震灾区转至市中医院的5名伤员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理想的疗效,赢得了“这是我第一次来东莞,太感谢东莞人民了。”的赞许。在国家级重点专科的带动下,一批中医特色显著和优势突出的专科应运而生,使医院成为莞邑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一面旗帜。
蔡立民始终相信中医药在现代社会将发挥巨大作用,因此他很早便关注到了中医药的临床价值。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均为重型、危重型,在救治过程中,蔡立民主动让中医药全程参与,建立中西医联合会诊制度,成立了中医专家组,通过中西医结合,辨病跟辨证结合,帮助患者在同病魔较量的斗争中赢得胜利,取得了1+1>2的效果。
“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明显,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蔡立民表示,中医发挥重要作用并非偶然,早在《黄帝内经》就有记载中医关于疫病的论述,“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要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关键在于把握好中医和西医各自的理论精髓,应用于临床。”
在几十年的工作中,蔡立民积攒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在其他医生看来颇具难度的手术,蔡立民都能从容应对,能够熟练开展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膝关节人工单髁关节置换术、股骨粗隆间骨折闭合复位PFNA、DHS内固定术等技术治疗各类骨关节疾病。
与此同时,蔡立民坚持与时俱进,始终保持与国内外专家交流学习,技术与国际接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东莞率先开展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膝关节内侧单髁置换术、人工肱骨头置换术、人工桡骨头置换术等技术。
蔡立民曾先后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骨科进修,还曾到香港大学玛丽医院、美国华盛顿市等进行临床学习或学术交流,将人工关节技术带回来东莞。经过三十多年的临床实践,人工关节置换术疗效显著,在东莞地区享有着较高的声誉。
在大量的临床工作中,蔡立民逐渐形成了系统的学术思想,开辟了活血通络法防治异位骨化的新思路,发展了中医药治疗异位骨化的学术思想,推动中医药的学术进步。具体而言,建立了中西医结合防治脂肪栓塞综合征的规范化防治方法,提高临床疗效,发挥了中医药在危急重症治疗中的作用。同时提出了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为“血凝脉痹证”的中医痹证亚级分型,以活血通络法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采用中医活血通络法理论研制出院内制剂“活血灵片”,能很好地填补西医抗凝药物容易导致出血的缺陷。主持的课题《活血通络法防治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中证实了活血通络法能有效防治异位骨化,其科研成果深得同行的认可,并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东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优异成绩。已累计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7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参与发明专利2项。
到市人民医院工作后,蔡立民仍然十分注重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如今,在重点专科建设方面,医院有中西医结合肿瘤科、中医护理、中医临床药学等3个省“十三五”中医药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针灸科等4个东莞市中医重点专科,市人民医院的中医药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蔡立民:
作为一名医者,我将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回应人民群众和患者的需求,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在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药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以人才培养为重要抓手,集中培养一批专业知识理论扎实、发展潜力高的医师,为莞邑中医事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同时,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莞邑中医精华,在南粤大地甚至全国打响“莞邑中医”的品牌。
【记者】欧雅琴
【摄影】何绮莹
【素材提供】东莞市中医药学会、东莞市人民医院、东莞市中医院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