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茶”是客家的方言
意为过来喝口茶,吃口茶
茶不仅仅是一杯水
更多的是客家人热情好客的一种方式
客家人的茶不仅有喝的
也有用来吃的
▲安墩豆仔茶
擂茶
是客家人至今保存的最具原始形态的饮茶方式
无论是婚嫁喜庆、好友来访
家人团聚或是邻里串门
都少不了一场擂茶席
客家擂茶
以其古朴见奇趣,以保健显奇效
自古闻名遐迩
关于擂茶的起源,则说法不一
现在普遍认为
擂茶源自中原,唐宋时,随着客家人南迁而流传下来。《玉林诗话》所载一首古诗就描述了当时江南民间喝擂茶的风情:“道旁草屋三两间,见客擂麻旋点茶”。随着岁月的推移,元末明初以后,擂茶在中原和其他地区已渐趋灭迹,只有赣南、闽西、粤东、湘南、川北及台湾、香港等地的客家人至今保留着食擂茶的习俗,并不断地创新和光大。
▲平海菜茶
客家人过去大多居住在
风湿瘴气较重的山林地区
长年翻山越岭劳作
不免日晒雨淋
而擂茶兼具药食的保健效果
在湿热的粤东大地
啖一碗擂茶不仅能扶阳利湿
解热祛暑、清甜滋润、滋阴润肺
长期食用还有健脾养胃、延年益寿之功效
▲铁涌擂茶
但所处地域的不同
擂茶的制作方法有差异
叫法也不同
擂茶的种类
惠东擂茶种类繁多、历史悠久
是客家擂茶的传承与异化
不但保留了客家擂茶原有的美味特点
还在长年累月的交流融合中
利用本地食材调制出最好的味道
▲多祝擂茶
按制作方式和材料的不同
可分为擂茶、咸茶、馅茶
菜茶、油麻茶、油茶等
▲白盆珠豆仔茶
擂茶的包容性很强
擂茶和咸茶是大多数人叫法
但到了平海,擂茶又叫菜茶
到了安墩叫豆仔茶
到了港口叫炒米茶
到了吉隆叫油麻茶
……
擂茶的制作工具及材料
一个陶制的擂钵
一根擂棍、一个捞瓢
是惠东很多家庭的标配
这是制作擂茶的工具
材料则根据喜好添加
由于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的不同
擂茶从取用食材、制作方法
和佐科搭配上各有特色
▲吉隆油麻茶
1
山区片区擂茶
山区片区擂茶取材主要以新鲜茶、熟芝麻、花生米再加少许的盐用特制的擂钵(俗称牙钵)擂成糊状,加入开水即可。食用时再加入少许花生米和爆米花(俗称炒米),既可充饥,也可解渴。
▲宝口擂咸茶
2
沿海片区擂茶
沿海片区擂茶取材主要以干茶叶、熟或者生芝麻、熟花生米和的盐。食用时配上煮熟鱼、海虾、鱿鱼丝等海鲜食材及瘦肉再加入少许花生米和爆米花,别有风味。
▲港口炒米茶
3
平原片区擂茶
平原片区擂茶大多从各地带入,取材和制作方法也不一样,在保持原有茶叶、芝麻、花生米和爆米花和时蔬青菜等食材外,从养生的角度和客人的需求,在食材上添加黑豆(俗称豆仔茶)、薄荷、艾叶、紫苏、相思藤叶、苦刺头叶、穿心连等药用植物的嫩叶进行制作,有扶阳利湿、解热祛暑、清甜滋润、滋阴润肺,健牌养胃之功效,
▲平山油茶
惠东擂茶材料丰富
制作颇费功夫
但却是集客家人智慧创造出来的特色佳肴
▲黄埠攒茶
新鲜墨绿的茶汤
飘着茶叶独有的清香
各类小吃佐料融合其中
尝上一口
略带苦涩的茶汤融入了芝麻和香菜的香气
被浸泡过的炒米和花生仁
稍稍有点软化但又不失口感
口腔里面咸、香、甜、涩、鲜
各种滋味都融合在了一起
▲巽寮擂茶
初尝擂茶的人
都会为其独特的风味赞叹不已
关于擂茶
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在高潭,擂茶有一个特殊的名字
叫“红军茶”
这个名字饱含了几代人浓烈的感情
和不曾褪色是记忆
▲高潭“红军茶”1927年5月,中共东江特委、东江革命委员会先后迁至高潭中洞。同年10月,南昌起义部队到高潭中洞整编,并先后在中洞建立了兵工厂、军装厂、印刷厂、红军医院、红军俱乐部,中洞被誉为“东江红都”。
当时生活条件恶劣艰苦,粮食极度匮乏不足。当地村民为了支持红军的革命工作,纷纷制作擂茶招待战士们。而后人为了纪念革命斗争历史将擂茶称作“红军茶”。
如今到惠东高潭游玩
游客们还能找到那段峥嵘岁月留下的各种痕迹
还能品尝到一碗饱含情感的“红军茶”
到高潭中洞
那就来吃一碗“红军茶”吧
来源:惠东文旅体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