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古驿道丨化州驿道·非遗③

茂名史志
+订阅

化州驿道·非遗③

化州年例

化州年例摆醮(化州市地方志办供图)

“年例”又称“年宵”。据清道光版《化州志》载:“正月朔后城乡各为社会,择善歌者为童子,鬼衣、鬼巾,夤(yín)夜持铃奏乐,上下坛场,翱翔缓步,谓之元宵。仍用道士化纸马祈丰乐也。元月十一夜起,神庙街市张灯结彩,士庶嬉游下户,妇女亦各观看,放火花,烧爆竹,打秋千,燕饮达十五夜才歇。” 年例日期多承袭旧例,多集中于每年农历正月起至二月底,年例一般分为“起年例”“正年例”“年例尾”三个阶段,历时一天或三天不等。“游神”和“摆醮”是年例活动中最隆重、最热闹的环节。游神多自正年例的早上开始,巡游队伍从庙宇出发,巡游的神是各地供奉的神灵,有彩旗、香炉、道士、纸船、唢呐、锵、锣鼓等相随,沿途各家燃放鞭炮以迎神。“摆醮”是汇集了村落各家各户奉祀的供品。年例期间,各村都有木偶戏、舞狮、粤剧等民间艺术演出;部分村落还有“贺丁”习俗。年例之日,亲友不请亦来,可不带礼物,俗称“睇年例”,主家盛情接待。2009年,化州年例被列入县级非遗保护名录。

化州木偶戏

化州木偶戏(化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

化州乃木偶之乡。化州木偶源于隋代,盛于元、明、清三朝,最流行的是杖头木偶,最具艺术特色的是单人木偶。化州单人木偶戏,主要是一个艺人坐在小舞台内幕后,边说唱边敲打击乐,用另一只手在幕前操纵木偶表演。表演者右手并脚敲锣打鼓,左手操纵木偶,连说唱带表演,一人饰多角,按角色行当各有不同的表演形式和动作,说唱出男、女、老、少不同的声音及各种角色行当的语言特色和喜、怒、哀、乐的情味。曲口近乎七字句山歌,唱法以吐字为重,叙唱用平喉,叹唱用苦喉,女唱用子喉或假声。表演武打技艺也非常精巧,两手各操一个布袋木偶,一个拿牌,一个拿叉,打斗中一招一式,惊险动人,变化莫测。农历二月二、三月三、七月七等民间节日,多在城隍、康王、冼太、土地庙前演出单人木偶戏。2009年,化州木偶戏被列入茂名市级非遗保护名录。

化州婚俗

化州婚俗(化州市地方志办供图)

化州婚礼习俗至今一直都以“六礼”为基础。“六礼”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项。纳采,是待婚男女的父母,为其子托媒人寻找婚姻对象;问名,是由媒人代男家向女家求婚,并带回女子年庚八字书;纳吉,就是请“八字”先生相命,查其命运好坏;纳征,就是男女方家长议定婚姻及聘金。后由男方呼媒人亲自带着礼金、礼物(猪肉、三鸟、糕饼),以及定情物(手镯、项链)、礼帖,给女方下定,是谓定语。请期,是男家决定结婚日子,叫媒人带便礼物(大都是槟榔及胭脂、水粉、糕饼)向女家送结婚日子书。亲迎,即男方派遣迎亲队伍,由媒人及大叔(伴郎)领队至女家迎娶新娘回家,举行婚礼。2009年,化州婚俗被列入县级非遗保护名录。

化州年画

化州年画(化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

化州年画源于明代,兴于清代,盛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世纪七十年代,化州曾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年画之乡”。相传,当时人们盛行在室内贴年画,户上贴门神,以祝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每值岁末,多数农村都有张贴年画、门神以及对联的习俗,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氛围。年画贴后可供一年欣赏之用,用于驱邪除恶,祈求风调雨顺,物阜民安,五谷丰登。化州年画的主要体裁有门画、中堂、灶画、斗方、年历等。按题材分类主要有线仙佛像、吉祥吉庆、农事耕作、节令习俗、故事戏曲、历史典故、新闻时事、组字画迷、风景花卉、智力游戏、春宫图等,堪称农耕社会生活的缩影和民俗生活的大观园。2009年,化州年画被列入县级非遗保护名录。

文楼喃哆血

文楼喃哆血(化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

“喃哆血”又称“喃哆嗬”,是一种用勒古竹笛为吹奏乐器的民俗活动。据村中老人所说在2000多年前的汉、楚两军交战时,汉代军民曾用过类似“喃哆血”的雄浑笛声作为号角来震慑对方、壮己军心。后来吹奏“喃哆血”成为了北流中南部和化州文楼等地乡镇的一种民间风俗,特别是农历七月十四吹奏“喃哆血”最为热闹,众多“喃哆血”爱好者自制竹笛,吹“喃哆血”来驱邪压煞。村落、圩镇组织大小不等的“喃哆血”比赛。大型“喃哆血”,喇叭部分直径可达60厘米,高度可达2米。喃哆血的声音浑厚悠远,可以传达数里之外,越大的喃哆血,其声音就越大,传得越远。配以独有的喃哆血乐曲,可以触动到心灵深处。2022年,文楼喃哆血被列入县级非遗保护名录。

制作单位:茂名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化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