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新兴职业不断涌现。今年9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公布,首次增加了数字职业的标识,农业数字化技术员被纳入大典。这是一个怎样的职业?一起来看看农业数字化技术员陈观海的经历。
新职业 农业数字化技术员 /
从工业跨界农业
“我们的‘办公室’比较大啊,田间地头都是我们的办公室。”在佛山市高明区吉田村的无人农场里,1998年出生的佛山市中科农业机器人与智慧农业创新研究院工程师陈观海正在接受央广网的专访。
在他看来,作为农业数字化技术员,自己最大的职责就是:帮助农民从依靠传统的经验种植转变为依靠数据去种植,“让他们感受到中国科技的进步,同时吸引更多年轻人回来。”
陈观海在无人驾驶旋耕机上介绍各项操作
成为一名农业数字化技术员,一开始并不在陈观海的计划中。
2016年,他从老家茂名来到佛山上大学,选择的专业是工业机器人技术。“因为青少年时期非常喜欢机器人。”
大学毕业后,陈观海进入了广东若铂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下称“若铂机器人”)。2020年底,若铂机器人与华南农业大学等单位联合成立了佛山市中科农业机器人与智慧农业创新研究院,致力于发展智慧农业,他也开始从工业跨界到农业。
陈观海看着无人驾驶旋耕机在田间工作
在陈观海看来,智慧农业的底层逻辑与工业的很多方面有共通之处。“我在机器人公司沉淀了两年左右的技术,介入到农业后,把它拓展使用,做数字化的推广。”
多彩新变化
2021年年初,陈观海开始参与到高明区吉田村的智慧农业项目中。一方面负责培训当地村民学会使用无人农机,另一方面收集农户的需求和田间地头的信息,为园区的云管控平台做决策,帮助村民科学种田。
陈观海介绍智慧农业园区无人农场云管控平台
“我们前期一周基本去4到5天,六点左右出门,一般晚上九点回来。”回忆起最初推广的那段时光,陈观海表示就像创业一样,“前面会有一些弯路,我们把它走通了,后面就好走了。”
看到村里来了这么多无人农机,村民觉得新奇又疑惑。“他们一开始觉得没必要,但是后面他们慢慢意识到,这是一个时代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如今的吉田村,春耕有无人驾驶旋耕机、播种机,秋收有无人驾驶的收割机、运粮车……耕种管收,建立了一整套农业生产的全流程。
“自己学会了,村民就在考虑怎么用这一套东西服务附近更多的群众。”陈观海笑着说。
复制推广“吉田模式”
“很有成就感,挺自豪的!”成为农业数字化技术员两年来,陈观海感慨,“我也是在农村长大的,很开心很享受做这些事情。”
田间地头就是陈观海最熟悉的“办公室”
这一年来,他也亲眼见证了智慧农业带给吉田村的改变:随着前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多,从前那个荒芜的小山村,一步步慢慢扩展,新建了农展馆,逐步向规模化发展,也带动了更多农民加入到“智慧农业”。
“这里其实已经算是吉田村的一张名片了!”陈观海表示,他们也在江西南昌、广东梅州建立了一些服务点,希望将吉田村这一丘陵地带智慧农业的模式,在南方地区更大范围内推广出去。
“让更多农民从传统经验种植转变为依靠数据进行种植,让农业新手一样能‘慧’种田,这就是我们农业数字化技术员要做的事。”陈观海说。
成为农业数字化技术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农业数字化技术员是指从事农业生产、农村生活数字化技术应用、推广和服务活动的人员,主要工作任务包括收集农业生产案例、分析数字化需求、组织实施农业数字化解决方案、为用户提供现场指导和技术培训等。
具体来看,需要掌握以下这些技能:
1、收集农业生产案例,分析数字化需求,提供农业数字化解决方案的素材和数据;
2、组织实施农业数字化解决方案,为用户提供现场指导和技术培训;
3、编写农业数字化生产或服务的技术资料,推广农业数字化生产和服务;
4、讲解、示范数字化农业生产机具、设施及软件的操作、维护、保养方法;
5、指导农业生产经营的数字化,为生产安排、产品销售、质量控制等问题解决的数字化提供咨询;
6、指导农业生产规范的数字化,为农产品品质安全、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农业职业安全等问题解决的数字化提供咨询;
7、指导数字乡村建设,为有关部门采集数据提供组织指导服务。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被运用到农业生产各环节,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应运而生。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在不断更迭的过程中,对大量农业数字科技人才的需求也激增。
“在数字化时代,农业数字化技术员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人才。”格林斯利(北京)农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高级农业数字化技术员王应海认为,有了农业数字化技术员的培训、指导、咨询及带操作服务,农业信息化、智慧农业系统等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一线的落地有了根基,农业数字化技术员让数据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新农资、新生产力。
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植物营养系教授张承林表示:“越来越多的农资行业的企业,包括一些种植大户,都越来越意识到要数据化管理、建立标准,排除经验的不足,严重缺乏这种以数据来分析田间问题的技术人员。”
来源:央广网、央视新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