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靖《武溪集》 卷九《循州新修白云山普安寺记》称:“龙川郡者,汉之名部,越之沃野,地近鱼盐之饶,士多江海之乐,故其资奉易足。”宋时惠州、河源、龙川一带,已不仅仅有瘴疠地的恶名,美誉度有所提升。
宋代,今河源地区加速增长的人口中,有很多“外来人口”。河源、龙川等旧时各版县志中,可看到“流寓”到今河源地区的姓氏、人口并不少,有的因为途经河源,爱其山水之美,或慕其风水之胜,或喜其田地之多,兼之河源人文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与进步,便定居下来。宋元之交,战事残酷,除了随帝室南迁的士族、平民外,尚有军人随部队转战而来。其中,黄氏、邝氏都是首先落居于河源,再播迁于广东各地。
宋时“外来人口”纷纷落居河源、龙川
宋代,全国分路、州、县三级区划。东江流域隶属广南西路的地区,除东江下游的广州增城、东莞两县外,惠州(治所在今惠州惠城区)管辖的归善县、博罗县、河源三县,循州(治所在今龙川西北)下辖龙川县;隶属于江南西路虔州(治所在今江西赣州)的安远县、龙南县部分在东江流域。今河源市占据了东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其中山地占53%,丘陵占36%,谷地和平原占11%;有三大台地平原:灯塔盆地(东源县中部、连平县东南部、和平县西南部),龙(川)南盆地(龙川县南部、东源县东北部),河源盆地(源城区及紫金县西北部)。除源城区外,河源其他五县都是山区县。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王元林认为,研究历史时期行政区划与文化的相互影响,河源的作用不可低估。不管是龙川建县的历史,还是东江流域的区域枢纽作用,宋元循州治所的北迁,明清客家北进,及明清南赣巡抚的设立与民众教化等方面,作用不可低估(王元林《流域文化历史地理研究刍议:以东江流域为例》)。
宋代全国人口的增长极快。据大观四年(1110年)的户部人口统计,当时宋朝人口达4673万多(宋太祖乾德元年诏令:“始令诸州岁所奏户帐,其丁口,男夫二十为丁,六十为老,女口不须通勘。”丁指有服役义务的成年男丁,二十岁以下的未成丁、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女性,均不计算在内)。按平均每户约6人估算,北宋末的总人口数为1.2亿左右。
因此,到了宋末战乱时,汉人南迁规模甚巨。
清中期和平邑人徐旭曾在他的《丰湖杂记》中提及宋元之交的这场大迁徙,认为这是“今日之客(家)人”的源头。
宋元之交是个移民高潮,各地移民由闽西迁梅州,再西迁龙川、紫金、河源及粤北等地。
古蕃、古成之先后落居河源
今源城区地处两江交汇之处,深藏着鲜为人知的风水宝地,只待明眼人发现。“岭南首第”古成之的先辈古蕃,就是这样一个明眼人。
古蕃是河源古氏始祖。古蕃为古氏南迁五世祖礼公(配陆氏)之子,生于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殁于后晋高祖天福四年(939年),享寿63岁,曾任窦州(今广东信宜)都监。古蕃对堪舆之学颇有研究,一则是家学渊源,二则往杨公庙拜师研习多年。
到了告老还乡的时候,古蕃游历罗浮山,沿东江查看增城、河源两县,发现河源县城南三里凉帽山侧金星面上,有一大富大贵之穴,为莲花出水形,坤山艮向分金。葬此地者,子孙若非状元及第,亦定有连登科甲者,遂不再返回原籍江西虔化县古云乡,而落籍于河源县长吉村(明隆庆三年后割属长宁县),择凉帽山出水莲花为寿城(死后入葬之地)。
古蕃原配陆氏,生殁失考,与夫合葬于凉帽山。抗日战争时期,广东省五华县华阳乡莲塘埔村人古煌(号卫明),任国民政府陆军六十一师教导团第三营营长,主持重修位于河源县的五世祖古蕃、妣陆太夫人坟墓,中山大学教授古直撰写《五世祖蕃公妣陆太夫人墓记》。由于历史原因,该墓又被损毁,无法复原。2003年至2004年间,各地古氏宗亲在筹建“古成之纪念馆”时,为纪念入粤祖古蕃,遂在“古成之纪念馆”附近建立“南粤开基始祖古蕃纪念碑”,以祭祀、缅怀先祖。
古蕃生有六子,依其命分散于各地定居:全交(居江西古云)、全规(居武昌江夏)、全则(居安远白沙)、全望(居增城)、全让(居河源立溪,今属新丰县)、全赏(居梅县圳边)。
六世古全望,官任广州府增城县令,由河源县长吉村迁居增城,生三子:延绶、延纡、延组。七世延绶,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举人,任临康府信安(今广东新会)县令,告老还乡时游历梅州,见其地山水秀丽,遂以家焉。其子即古成之。古成之原籍河源县赤溪古岭,避乱由梅州复徙增城,至惠州结庐罗浮,后游学河源,爱其山水,便入籍河源。古成之的儿子、九世古宗悦自河源复徙梅州。十一世古革、古堇、古巩三兄弟,同登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进士榜。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古堇回籍河源定居,其祠于1994年重建于埔前镇高围村。下城原有古氏宗祠,为十六世古宗达嗣孙所建(司雁人《河源客家简史》)。
少年邬大昕择居河源
邬大昕,字东启,河源县城镇人,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进士,敕授文林郎,任广州佥判、广西南宁道监察御史。
邬大昕的祖先,自江西徙南雄。邬大昕还是少年的时候,游学河源,觉得河源真是个好地方,因而把家安在了河源(宣统《番禺县续志》)。去世后,家人将其葬在今紫金临江镇梧桐山梧峰村塘美。邬大昕长子道昌,于宋理宗宝祐年间(1253—1258年)由河源骆湖移入今临江镇居住,后迁临江桂林;次子道隆迁番禺南村开基。
徐氏勤王失败迁居和平兴隆
和平县曾有“头林二乌三和平”之说,“头林”意指林寨居首,乌虎镇位居其二。
和平县下车镇的徐氏“进士坊”现已成为“一门三进士”的纪念碑。冯晓铭 摄
和平《徐氏族谱》载,宋宁宗时都统徐暄,因朝中权奸作祟,去位,卜居于江西豫章之吉水,有孙二人:道隆、德隆,均先后为宋度宗时提刑。去职不久后,元兵南下,徐道隆起兵勤王,力战而父子俱殁;德隆则随宋帝度岭而南。宋亡后,义不臣元,遂择龙川乌龙镇居之(乌龙镇今属和平县)。
道隆父子战死,宋帝蹈海后,德隆于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迁至龙川下车约兴隆镇密石寨下(今和平下车镇兴隆村),隐居于此,耕读传家,遂为下车徐氏开基上祖。和平下车徐氏历经元、明、清、民国至今700多年,已繁衍至28世,徐氏家族,人才辈出,累代簪缨,成为名门望族。
南宋黄海龙:黄氏入粤第一人
进入龙川黄布欧江村的“黄海龙故居”,一下子就看到放在下厅与天井正中的一块“圣旨”碑。这块圣旨碑,和门外的“七镇总军司令府第”石柱一样,尚未能够考证是哪朝哪代之物,黄氏族人说是旧时传下来的。故居里有后人为纪念他和两位夫人而雕的泥塑像。
据黄氏族谱记载,黄海龙是黄姓入粤第一人,生五子,十五孙,数十曾孙。据称,黄海龙现有后裔100多万人,散居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浙江、湖南、湖北、四川、安徽、云南、台湾、香港、澳门及海外。
根据紫金文史专家刘尔题及黄氏族谱的研究和记载,黄海龙,字伯,谥良佐,北宋尚书郎黄汝彦(号景升)之子,二十四岁考取南宋绍兴五年己卯科(1135年)汪应辰榜进士第七名。绍兴二十二年壬申岁(1152年),授五城兵马都监,总摄御前禁军事(从一品)。
孝宗隆兴二年甲申岁(1164年),金国又举兵南下入侵,权相汤思退不思收复国土,复割地求和。黄海龙与张说等上书要求皇帝“亲贤臣、远小人、保国土、制权宦”,为汤思退所嫉,于乾道元年乙酉岁(1165年),被贬为广东校尉,发配远戍循州,干预政事。
此事遂促成黄海龙入粤,成为黄姓入粤始祖。
黄海龙率本部人马入广东循州(今龙川)蓝关驻扎,率兵兴农事,修水利,垦荒造田,建学舍,兴学育才;拓商路,发展工业(打铁),深得循州人民拥戴。
宋淳熙七年(1180年),广南东路茶寇沈师作乱,朝廷下旨命黄海龙复领广东校尉,率部入广东,与广东提举杨万里同讨茶寇,以第四子黄贵(名富吉)为先锋。未及一年,悉灭茶寇。孝宗嘉其忠,旨召还京,官复原职,并诰命加封詹、游、江三夫人为懿德夫人、孝德夫人、贤德夫人,加封黄贵为辅国大将军。
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黄海龙告老还乡,仍居循州原驻军之蓝关下。后又偕子华吉、孙黄灏移居琴江中正创居(今紫金中联村)。
黄海龙后来葬在紫金县。他的夫人游氏墓,在欧江村石地咀密龙山,始建于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1998年重修,墓碑刻“黄氏一百五十四世入粤始祖循州刺史海龙公诰命夫人游氏墓”。
邝氏始祖入粤居河源
按邝氏族谱、邝愈平(谆)墓碑等记载,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方愈平因女儿方淑丽被册封为皇妃,受封宣城侯,食采宣城(今安徽宣城)。因宣城古属旷林,成邑后改为“邝”。古代有邝国,宋孝宗因此赐其姓邝,方愈平因此称为邝愈平。从方姓变为邝姓,是从邝愈平开始的,因此邝氏后人奉之为始祖。
邝氏家族提供的邝愈平画像 资料图
邝愈平上疏给皇帝劝“缓金伐元”被贬黜,邝愈平遂举家迁往南雄,半年后,再迁河源。邝愈平以92岁高龄去世,葬在城南五公里处的梧桐山,与其葬在桂山的女儿邝淑丽的墓遥遥相对。1986年,邝愈平墓被列为河源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愈平本为邝氏始祖,但其孝让,尊奉其父方祯为始祖,自为二世。其三位兄长谚、让、诚也同时易姓邝。自南宋至今,邝氏族裔繁衍30余代,全球约300万人口。
现藏于河源市博物馆的清嘉庆二年(1797年)邝愈平墓碑,简略记述了宋宣城侯邝愈平生平。“愈平先世乃庐江县人也,及公由科第为尹,产妃封侯,忠著中外,采授宣城。以忠言直谏忤旨见沮,解组南迁,因葬兹土……以长女皇妃之桂山为朝对。”
随宋室播迁至河源的姓氏
宋末,中原氏族纷纷南随帝室播迁,迁到今河源等地的姓氏不少。钟遐龄先迁东莞,景定四年(1263后)迁永安南岭石下(时属长乐琴江,今属紫金);宋末元初有丘从龙以年老致仕,携长子桂芳归,抵河源,便卜宅于中廓仁里巷,成为河源县城邱氏、木京邱氏的始祖;南宋淳祐七年(1247年)进士何天隐,南海人,与同榜进士林佑仁开辟河源城外逍遥岩隐居,去世后葬于今源西庄田;今东源县双江黄氏,落居始祖要追溯到宋末黄明德,他曾任福建龙岩知县,因避乱弃官落居河源上莞陈公寨,是河源蔡庄约(今双江、灯塔、顺天、涧头等地)开基始祖。
据河源日报社原副社长司雁人翻查河源各地族谱时发现,因为文天祥而安家河源的有几族,一是更楼下李氏,始祖李元吉为文天祥榜进士,文、李两家的家眷曾一起迁徙到河源。谢元安葬文天祥二女后,也迁往河源城,与李文吉为邻,后世结为姻亲。下角东巷李屋始祖李雅生、潘屋园先祖潘任,均随文天祥起兵勤王;下角张屋祖先张弘毅,从北京背回文天祥的指节与头发,葬于富田老家鹜湖大坑。
据同治版《河源县志》载,谢元是与文天祥同榜进士,德祐二年(1276年)任虔州太守。宋末避乱于河源,去世后葬在今东源涧头镇洋潭村。其子谢天赐、谢天与居河源,遂成一大家族。
梅州籍客家研究先驱罗香林云:“客家先民先移居广东东部北部的,虽说有远在五代以前者,然那时人数无多,比之其他先居其地诸系外人群,众寡悬殊,不能保持各自特殊的属性,而成为一种新兴的民系;就是宋朝初年,移住那些地方的客民,也还是数量无多;南宋以后客民向南迁徙的,一天多过一天。这种迁移运动,直至明朝中叶,始稍休歇。”
来源:河源日报
记者:凌丽
编辑:林梓楷
校对:李雪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