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传统煤炭转化模式,院士项目为佛山南海绿色“聚能”

南方+ 记者 林洛峰 2022-12-24 18:58

横幅

12月24日,佛山市南海区煤炭超临界水气化热电联产技改项目及配套副产氢项目正式动工建设,该项目由郭烈锦院士及其团队提供技术支持,颠覆传统煤炭转化利用模式,可实现产氢、发电、供热、供蒸汽或多联产,被视为我国涉煤产业技术升级改造的新开端,也是南海乃至佛山应对氢源短缺的一次重要突破。

当日,南海同步发布了西部片区供热蒸汽管网规划,满足九江、西樵、丹灶产业转型升级的用热需求。南海区区域能源管控和“双碳”智慧管理平台正式投入运营,标志着南海区区域能源管控迈入智慧化、数字化新阶段。

12月24日,佛山市南海区煤炭超临界水气化热电联产技改项目及配套副产氢项目正式动工建设。通讯员供图

副产氢每小时约1万标方

南海长海发电有限公司开展的煤炭超临界水气化热电联产技改项目,采用中科院院士郭烈锦及其团队所研发的“超临界水蒸煤”技术,利用属下洁能公司供给的水煤浆及配套副产氢项目无偿提供的氧气,进入反应器反应后产生的混合工质,推动轮机发电供热和进一步提高电厂的发电和供热能力,对加强区域电网供电的可靠性和保障,以及南海区西部片区供热蒸汽管网规划的用热需求具有积极意义。

此外,项目可实现煤的高效净转化利用,可从源头上根除硫化物、氮氧化物等气体污染物及PM2.5等粉尘颗粒物的生成和排放,环保效益十分显著。

投产后,该项目在实现发电供热的同时,可实现副产氢每小时约1万标方,有效缓解佛山市氢源不足的现状。而15元/公斤的制氢成本,也为佛山市实现35元/每公斤的氢能终端销售价格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在郭烈锦院士及其团队牵头下,在工艺设计、设备设计、生产等方面集合了多家央企的力量。仪式上,新锦盛源(广东)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中石化广州工程有限公司、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中石化第四建设有限公司进行六方合作签约,接下来,上述企业联合体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技术的工程化做好保障。

当日,南海同步发布了西部片区供热蒸汽管网规划。近期2022—2025年,长海电厂和南海发电一厂将规划建设多条供气管道,通往西樵科技工业园西北片区、河岗片区、太平工业片区、儒溪工业园、新田龙高路、九江临港国际产业社区;远期2026—2035年,南海规划沿樵丹物流干线建设供气管道,为丹灶南部片区提供蒸汽供应服务。

仪式上,南海区区域能源管控和“双碳”智慧管理平台正式投入运营,标志着南海区区域能源管控迈入智慧化、数字化新阶段。据了解,该平台是全省首个区域能源智慧监管平台,现已率先建设完成区域光伏智慧监管功能模块,后续还将针对南海区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碳排放活动水平进行数据采集,实现能耗监测、碳排放监测、碳排放核算等功能,持续丰富全方位多层次的区域多元能源管控功能。

仪式上,南海区区域能源管控和“双碳”智慧管理平台正式投入运营。通讯员供图

活动仪式后,南海长海发电有限公司煤炭超临界水气化热电联产技改项目建设用地启动清拆。

市、区合力推动绿色转型

作为工业大市,佛山孕育了全国知名的产业集群,但也面临传统产业占比大、节能环保压力的挑战。“双碳”战略下,佛山市委、市政府着力推动产业绿色化和绿色经济的产业化发展,尤其是大力支持推动以氢能为代表新能源产业发展。在去年获批复的首批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中,佛山是广东城市群的牵头城市。

近年来,南海积极稳妥推进“双碳”战略,新能源产业被确立为南海“两高四新”现代化产业体系之一。氢能产业是南海布局新能源产业的重点,目前南海已引进上百家企业,形成了相对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但与此同时,氢源短缺是制约南海乃至佛山市、广东省氢能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煤炭超临界水气化热电联产技改项目及配套副产氢项目有望补强南海氢能产业链条这一短板。

仪式上,郭烈锦院士表示,他和他的团队对“超临界水蒸煤”技术进行了20余年的科研攻关,实现对原有燃煤发电、供热、供蒸汽方式彻底变革,同时整个项目设备实现全国产化,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典型体现。他认为,此次项目动工,是南海区、佛山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的实践成果,对南海乃至佛山发展循环经济,落实“双碳”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郭烈锦院士还专门提到,在项目立项论证到落地动工的过程中,省、市、区各级党委、政府给予了长期的关心和支持。在今年5月,当项目在推动过程中遇到巨大瓶颈时,佛山市政府高度重视,市长白涛及时组织有关单位召开联席会议,确保项目在2022年底前动工建设。

仪式上,南海区委副书记、区长王勇用四个“二”点出了此次项目动工、投运的意义:一是“两碳”战略,在现有氢能产业基础上,项目对于南海落实“双碳”战略,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增添了信心;二是“两家”联手,科学家有为企业家服务的坚定信念,企业家有科学家提供的创新支撑,将能为南海制造业强区建设提供强大动力。三是“两业”融合,近年南海在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相信项目将能推动南海“两业融合”再上新台阶,赋能现代化活力新南海建设;四是“两新”驱动,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将能形成强大合力,推动南海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王勇现场表示,南海区政府以及各个部门将全力以赴,继续支持服务好各位科学家、企业家,尤其对以上项目的投产、建设、运营给予最大可能的政策措施的扶持,使项目尽快投产,尽快达产,尽快发挥效益。

【南方日报记者】林洛峰 

通讯员】关雅婧

读者群二维码

编辑 黄逸豪
+1
您已点过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