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好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示范带建成后管理运营问题,丰富乡村产业业态,拓宽“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化通道,进一步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高州在抓好疫情防控基础上,一边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一边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建设乡村夜市,发展乡村夜间经济,成为疫情下新的经济增长点、乡村振兴的“微动力源”。自9月底启动工作以来,已建成一定规模的乡村夜市6个,在建6个,还建成30多个乡村露营场所,为乡村产业发展、乡村管理运营增添新动力,实现村级集体经济与农民收入“双增收”。在节假日,6个乡村夜市摊档稳定在300家—350家,超900人实现就近就业创业,预计为村集体年增收至少10万元。
主要做法是:在政府指导下,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分“合理选点、优化布局、完善配套、盘活资源、引入资本、建立机制”六步走建设乡村夜市,示范带动全市乡村夜间经济发展。
一、政府指导,集体牵头,选好点布好局。
一是统筹指导推进。出台《高州市关于加快发展乡村振兴夜经济的指导意见》,明确在政府指导下,村集体经济组织联合市场主体建设乡村夜市。提出“合理选点、优化布局、完善配套、盘活资源、引入资本、建立机制”乡村夜市建设六步走工作思路,明确走“小而精”路线,走好“烟火味、差异性、品牌性”的发展之路,建议“夜食、夜游、夜娱、夜购、夜养、夜宿”六种夜经济模式,推动农业、文化、旅游全面融合。二是科学选点先行。结合历史文化、交通、资源等因素,有利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考虑,指导重点在乡村振兴示范带上、镇郊的美丽乡村建设乡村夜市。做好夜市规划建设指导,建设好沿线交通道路,合理优化停车区、餐饮区、娱乐区等内部布局。三是提升环境水平。广泛发动周边群众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动员驻镇帮扶工作队、企业、乡贤、群众参与,完善夜市的休闲、环卫、路灯等配套功能设施。结合自然景观,布置夜景灯饰,点亮夜间消费场景,全面提升夜市环境水平。
二、盘活资源,引入摊主,共建乡村夜市。
一是盘活资源资产。充分发掘村集体闲置房屋、土地、树木等资源,采取承包、租赁及村集体资金入股的方式,与经营主体合作开发,打造美食、露营、K歌、游玩等特色摊位。如,有的村集体利用闲地建成露营场所,有的入股开发小火车项目,收益归村集体所有。二是合理收取费用。统一规划设置摊位,建立摊主微信群,实名制、规范化管理,鼓励引导当地村民成为摊主,实现在家门口增收。发动有实力、有经验的经营户和外地村民入场经营。按照不同位置、项目及时间收取摊位费。如,节假日晚上收取的摊位费是非节假日的两倍;美食、游乐、K歌、露营等不同项目的摊位费不同等。三是推出创业礼包。推出夜市创业大礼包,如,降低开摊成本;3天免费摆摊试业;设置创业导师;召开摊主培训班或一对一辅导,进行夜市经营、摊位规划、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指导。
三、差异发展,多元融合,丰富夜间业态。
一是主推夜食消费。紧抓餐饮作为当前夜经济主要消费形态,在规划时,重点规划夜食区域,以特色美食体验为主题,打造了“分界镇杏花村夜市美食路”“石板镇高雄村奋进夜市美食广场”“宝光街道西岸村潘仙夜市小吃街”,除了烧烤、饮品外,还有当地特色小食、养生膳食等。二是结合实际打造多元业态。有条件的村庄,鼓励完善民宿建设,如,深镇镇乡村夜市所在的仙人洞村,结合景区建设,建成精品民宿6家;根子镇乡村夜市所在的桥头村,建成了桥头人家主题民宿;分界镇乡村夜市所在的杏花村,建成了鳄鱼主题民宿,吸引更多游客停留夜宿,参与“夜娱、夜游、夜养”等活动。三是举办文化活动。邀请不同团队到现场进行文艺汇演、电影播放、广场舞比赛、手工体验、魔术表演等,丰富乡村夜生活“菜单”,聚焦人气,带旺夜经济。同时,各夜市打造标志性夜景观,吸引网络主播、年轻人等打卡,扩大宣传效果。
四、建立机制,落实保障,优化管理服务。
一是抓好机制建立。指导建立乡村夜经济管理机制和服务机制,制定夜市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包括疫情防控、治安管理、摊位管理、卫生管理等工作制度,制定轮班表,由村干部、志愿者等轮流在现场管理秩序。二是抓好疫情防控。各夜市设置入口检查,规定禁止车辆进入时间,设置场所码,扫码入场,确保夜市安全运营。如,石板镇有6名退役军人义务守好夜市两个入口。三是抓好环境保护。要求夜市在完善污水排放、垃圾收运设施,用水、用电设施及治安、消防等配套设施,并配备标准公共厕所后,才能营业。落实摊主卫生保洁包干责任。四是抓好安全监管。包括食品安全、游乐设施安全、消防安全、用电用气安全等,由镇安排专业人员到现场检查,强化安全监管,筑牢安全发展基础。五是抓好考核奖励。高州将乡村振兴夜经济纳入年度市乡村振兴考核内容,并统筹资金,根据乡村夜经济发展成效,对镇街给予资金奖励支持。
编辑:欧文恒
审校:胡 海
来源:中共茂名市委农办
茂名日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