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邑中医 薪火相传②|孙康泰:从医60载,不遗余力为后辈传经授宝

健康东莞
2022-12-23 17:14
+订阅

杏林一脉传千古,中医中药贯古今。

民国11年(1922年)4月18日,东莞中医界名宿张子绳、卢月湖、邓寿生等人发起组织并经县政府批准备案,东莞县中医公会正式成立。

历史更迭,悬壶莞邑。一百年来,东莞一代又一代中医药人接续奋斗、勠力拼搏,为推动东莞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022年,东莞市中医药学会迎来百年华诞。通过走访老、中、青三代中医药人,通过他们口述东莞中医药的发展史,展示莞邑中医的坚守创新故事。

孙康泰(1938年9月生),第一批广东省名中医。原东莞市中医院院长,原东莞市老年病防治研究所所长。曾任东莞第四届政协委员,东莞第八届人大代表,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广东省东莞分会副理事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广东省惠阳地区分会副理事长,东莞市老年病防治研究所所长,广州中医学院技术顾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广东省分会虚证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1993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名中医”称号,1997年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19年被选为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

东城一隅,有一家小小的“康泰凉茶铺”,路过的街坊看到门扉大开时,就会入内寻求最信任的中医“孙老”,求医问药一番。

行医60余年,孙康泰至今依然坚守在行医一线,他善用温病诸法治疗传染性疾病,在传统中医药验方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誉满海内外。

春祛寒,夏防暑,秋润燥,冬进补。在东莞,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和深厚的群众基础,让中医药深入莞邑百姓日常生活,凝聚起深邃的哲学智慧和千百年来的健康养生经验。

“小时候在叔叔家里,我叔叔是开中药店的,他那里有坐堂的中医,我看见很多重病号用箩筐抬着来看中医,过几天他能够自己走来,很羡慕这个中医有这么神奇。所以我就下定决心要学中医了。”在叔叔开办的“采芝林”药店,闻着药香味长大,孙康泰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认识到中医的神奇,也师从名医——当时,东莞的名中医何炎燊挂起“儒医”的牌子,举办私塾,孙康泰即在这里学习。

1956年,孙康泰高中毕业,为了实现年少时的梦想,他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广州中医学院,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中医大学生。大学六年,他师从良师朱敬修,加上自己刻苦用功,打下了良好的专业基础。

1962年,广东省卫生厅在广州东方宾馆召开了继承广东省名中医学术经验座谈会。作为首届广州中医学院毕业生,孙康泰成为德高望重的医界泰斗、名老中医李翼农的徒弟,并分配到东莞县莞城卫生院。

通过师承面授,孙康泰逐渐掌握了李老一脉相承的治疗温病的真功夫,并利用李老传授的方法,治愈了一大批麻疹、肺炎、乙脑、流脑、肠伤寒及钩端螺旋体病等时行疫症患者,打下了治疗急性热性病的坚实基础。

1965年,东莞县中医院成立,孙老调到东莞县中医院,再拜启蒙老师何炎燊为师,并向莫椿龄老师学习,一起主攻肾炎和尿毒症,运用崩大碗灌肠的方法治疗尿毒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并先后担任内科主任、副院长和院长等职。


勤求古训,师古而不泥于古。临床实践中,孙康泰主张伤寒与温病相统一,寒温合流,贵乎辨证。

“我在大学时,一是对温病比较重视;另外是对伤寒很重视,我对马文衢老师很佩服,他能把《伤寒论》从头到尾背出来,而且他的处方用药很灵活,我问他:温病怎么用伤寒方治疗?他说也可以用的,先用桂枝汤把温病发起来,再用白虎汤。”孙康泰说。

在跟随李翼农学习的过程中,孙康泰更是深入钻研。

“李翼农老师是温病派,他常用很大剂的清热解毒药,善用羚羊犀角、安宫牛黄丸、紫雪丹,对肠伤寒、麻疹、肺炎、流行性脑炎、乙脑等都用上了这些药,有好多病重的麻疹用温病的办法也是很好的。”他说,有些病人受了风寒,麻疹出不透,用西红花透疹的效果就很不错,透疹以后热容易退,气喘、肺炎也不容易发生。

孙康泰认为,温病实际上就是对《伤寒论》的发展,特别是岭南地区的地势比较潮湿,有很多温病,所以用温病的方法去治疗是比较快的,也是补充了《伤寒论》中对湿温治疗中造成的伤阴等一些不足的地方。

他还贯通中西,推崇中西互补,主张在坚持中医特色的前提下,尽量吸收现代科学知识,来充实、提高和发展中医。

治疗热闭血络验方、治疗脑后痈验方、治疗不寐验方、崩大碗汁保留灌肠治疗尿毒症方……孙康泰在传统中医药验方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众多验方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验证,都有十分显著的疗效,为患者解除病痛之苦。


博览群书,拮采百家之长。临症之余,孙康泰总是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从不停歇。他常常告诫后辈,要以《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四大经典为学医首要,既重视“源”,又不轻视“流”。

深研经典、耕耘临床,孙康泰在国内外均享有很高的威望。

在国内,他被编入《中青年名中医列传》和《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当代中医绝技荟萃》《杏林芳辰》《世界科技咨询专家》(中国卷)等;

在海外,1989年,他随广东省东莞市卫生代表团东渡日本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学,受到日本整体疗术界的好评,并被日本整体理疗学会接收为名誉会员;在学术研究上,他参与编写《中西医结合老年病治疗学》《常见老年疾病的中医防治与康复》及《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发挥》等医著,还发表了诸多学术论文。

未来的中医应怎么发展?

9月7日,“孙康泰名老中医从医60周年学术经验交流会”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东莞医院(东莞市人民医院)举行,全市名中医济济一堂,对孙老的学术思想进行了再探讨。

“中医应该要坚持学习经典著作,要勤于临床实践来提高自己。”孙康泰认为,中医需要不断实践,不断创新,在新时代下,中医一定会有新发现、新成绩。

作为孙康泰教授的学术传承人,广东省名中医傅晓芸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医医学传承者,出身于书香世家、五代中医世家,也是广东省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东莞市首批名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她率领医院中医科应用中医中药积极防疫战疫,全员参与到抗击“新冠肺炎”战疫中,为保证莞邑市民的健康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东莞市人民医院普济院区门诊部副主任孙庆凯是孙康泰的儿子,近年来,他也开始学习父亲的中医药思想,并传授给自己的孩子。

薪火相传,守正创新。如今,孙康泰与弟子们正用心用力,促进中医药知识及文化的广泛传播,真正让中医药融到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中。

孙康泰:当了医生,一生都是在奉献,都是为病人服务。

回望我的成长经历,如今的东莞中医药有了这么好的条件,可以发展得更好。要中西医相结合,多读经典著作,保持中医的本色,踏踏实实进行临床实践。从医这么多年,看到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需要终身服药,我希望,后辈们可以加强钻研,从中医的角度来解决这些问题。

中医是无数中国人和疾病斗争总结出来的结晶,一定要保存下来,不能丢掉。通过研究,我们用中医来解决目前很多解决不了的问题,这就是我的最大期待。

【记者】欧雅琴

【摄影】李玲

【素材提供】东莞市中医药学会、东莞市人民医院、东莞市中医院



编辑 毛敏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