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广州市新闻办举行“抢机遇 拼经济 抓发展”主题发布会之生物岛实验室建设五周年新闻发布会。生物岛实验室、广州市科技局、黄埔区科技局等相关机构负责人介绍生物岛实验室建设五周年成果和未来发展规划。
生物岛实验室党委副书记兼综合管理部部长马常钧表示,2017年12月22日,生物岛实验室(原名为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经省政府授牌正式成立,属省级登记事业单位,是广东省对标国家实验室启动建设的首批4个省实验室之一。
五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实验室坚持先行先试,不断探索创新各项体制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创新创造力,聚焦产业痛点堵点,在科研任务、人才引育、平台建设、疫情攻关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顺利实现创建国家实验室的战略目标,三年建设期考核评估结果为优秀,荣获全国科技系统抗疫先进集体等等,交出了令人满意的五年答卷。
论文影响力在首批广东省实验室中排名第一
在科研任务方面,实验室聚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基础研究、临床创新研究、高端生物医疗器械、生物信息、生物安全五大领域,累计获批国家、省、市级纵向项目77项,获批科研经费约3.6亿元,共计发表署名文章共1051篇,论文影响力(CNCI)和ESI高被引论文在首批广东省实验室中排名第一。
马常钧介绍,在人才培育方面,五年来,实验室累计引进科研人员高达1500人,其中院士12 人,课题组负责人(PI)105人,包括国家级人才计划获得者61人,省级人才计划获得者2人、区级人才计划获得者15人。先后获批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广州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和人才系列职称自主评审权。累计培养博士后74人,联合培养研究生56人。成立了培养生物医药与健康领域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黄埔学院,全方位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后备军。
实现广州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新突破
在平台建设方面,实验室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布局全局性战略性科学基础设施建设,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添砖加瓦。
马常钧指出,一是参与大科学装置平台建设。承接了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大湾区节点建设任务,参与建设被列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五”规划的人类细胞谱系等大科学设施,实现广州市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的新突破。二是高标准建设共享仪器设备和技术服务平台。投入4亿多元建设10个共享仪器设备和技术服务平台面向实验室内外开放,重点解决大湾区创新资源不足问题。据初步统计,自去年运行以来,已为50余个科研团队350余人提供技术服务1000余次。三是成立产业转化服务平台,聚焦“卡脖子”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着力通过自主研发或整合其他科研院所、大学的科研资源,实现技术创新突破和成果转化。
取得 23 项抗疫成果
在知识产权和成果转化体系建设方面,实验室建立知识产权中心、健全知识产权标准体系、成立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建立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和保护工作站,安排专人跟进科研项目挖掘高价值专利,确保知识产权从布局、研发、保护到应用实现全链条管理。
马常钧介绍,现已获批1个国家级平台、2个省级平台及2个区级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累计开展专利挖掘近200次、可专利性检索近200次。申请专利232件,其中发明专利155件、PCT34件、海外布局申请4件。累计孵化企业12家,其中估值超亿元的4家。通过技术作价与配比投入撬动社会资本1.5亿元。
在疫情攻关方面,自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生物岛实验室以科研成果响应国家需要,充分发挥新型研发机构体制机制优势,围绕“防、检、治”一体化疫情防控体系,整合各方资源,实施多个“战时”科研攻关项目,迅速取得23项抗疫成果,获得省市区政府和世界卫生组织专家代表的高度肯定。
开启“二次创业”新征程
“根据省市部署要求,实验室将由全能型研究机构转型为专注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的新型研发机构。站在‘二次创业‘的新起点,我们将立足湾区,放眼世界,打造专注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的标杆机构。”马常钧说。
实验室制定了未来五年建设的“3610”战略规划,聚焦创新器械、创新药物、创新疫苗三大研究方向,发挥产业智库、资源汇聚、专业孵化、中试平台、人才培养、科普宣传六大功能。搭建细胞药物制备平台、创新疫苗技术转化平台、高通量全自动药物筛选平台、生物医疗器械CDMO/CRO平台、自动化高通量纳米抗体筛选研发平台、大动物实验平台、项目孵化平台、人才培养中心(黄埔学院)、科普宣传中心、粤港澳大湾区生物数字经济产业化服务平台等十大服务平台,以平台汇聚成果和团队,以转化项目推进完善平台功能,补齐关键共性技术公共服务短板,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2023—2024年,实验室维持存量平台和项目运行并根据资源保障情况布局增量项目,尝试共建联合研究中心新模式,探索平台实体化独立运行和项目定期考核调整机制。整合各方优质资源,探索协作的渠道和模式创新,逐步积累“生物岛实验室模式”的特殊密码,争取尽早纳入国创中心体系。
到2027年底,实验室运营模式基本定型,基本具备自给自足的造血功能。建成10个技术先进、功能完备的共性技术平台,20个联合研究中心,协助3—5家龙头上市公司实现市值增加500亿元以上,孵化培育50家创新创业企业,培养溢出高端人才500人,形成一批产业联盟和区域创新集群,发挥重要引领带动作用。
到2032年底,实验室成为生物医药领域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成果转化与产业孵化标杆机构。
马常钧表示,“未来,我们将坚定存量做优,增量抢先的理念,助力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在国际国内有市场地位、有科研影响、有创新亮点,成为大湾区产业创新的重要引擎。”
【南方日报记者】谭超
【见习记者】王一晴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