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黄叶病害大总结!这套防治方案用得上

农财网香蕉通
+订阅

香蕉黄叶病是一种由尖镰孢菌中侵染蕉类的古巴尖镰孢型菌致病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在本世纪初在巴拿马大面积发生,致使大片蕉园失收被毁,因而又俗称“巴拿马病”。

据了解黄叶病在缺乏锌、镁等元素的土壤中易发生,该病在酸性土壤或连续种植香蕉园中发生较严重。香蕉迅速生长期(5~6月),正值多雨季节,地下水位上升,是该病的发病期。香蕉黄叶病目前已侵害了全世界1100多种香蕉种质资源中的各种香蕉,受到世界各香蕉产区的高度重视。目前,我省主要通过药剂预防、抑菌土、水旱轮作、休闲轮作、抗病和耐病品种选育等方法进行预防。但是,目前没有预防黄叶病的特效药。

香蕉黄叶病现在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都有发生,由于其蔓延迅速,根治困难,一旦发生,使植株发黄枯死,致使蕉园毁灭,因而被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列为危险性植物检疫病害。

该病是维管束病害,其远距离传播途径主要有两种:种植有病的繁殖体、土壤表面的流水。土壤传播的初侵染源是土壤中残留的病组织、病菌的厚垣孢子。病菌在寄生和腐生交替下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至少3年,在条件适宜时,病菌侵入侧根感染受伤的根茎,之后扩展蔓延导管,使导管阻塞,变褐色,使水分输送受阻,叶片萎凋,致植株死亡。

因此发生该病后,如不改种,继续种香蕉,即使是健壮的幼株也会很快染病死亡。黄叶病近距离传播主要靠水、土等物质作为媒介,而远距离的传播则是最为直接的方式—种苗传播。

黄叶病发病时,蕉株的下方老叶叶缘首先黄化,逐渐扩大至中肋,叶柄软化弯曲下垂,最后枯萎,上方幼叶亦逐渐发黄,最后导致整个蕉株枯萎死亡,有时病株假茎外围的叶鞘自基部发生纵裂。纵切病株的假茎或块茎可以发现维管束呈现褐变的现象,在发病后期,黄褐色的维管束组织上下贯穿呈长条形。有时病菌会从母株块茎穿过与吸芽相连部位而侵入吸芽。

发病规律:黄叶病是真菌病害,其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及其变种,病原菌在病株组织内可产生大分生孢子、小分生孢子和厚膜孢子,但在土壤中主要以厚膜孢子存活,其存活期可连数年之久。一般而言,在酸性砂质地较易发生,在排水不良及伤根情况下可促进本病发生。

香蕉黄叶病目前还未有理想的特效药,着重于从耐病抗病品种的选育以及蕉园综合管理等方面进行防治。

(1)农业防治栽培上要选用无病苗,最好是试管苗。于排水良好、土壤疏松的无病蕉区小面积单造种植或与高把香蕉混植。注意排水,防止渍水烂根。施肥要适当远离蕉头,防止断根伤根,减少病菌侵染机会。多施木薯渣、蔗渣、石灰等改善土壤环境,使其不利于镰刀菌生长。

(2)药剂防治:有农业媒体报道,多菌灵等对该病初发期使用预防有一定效果。其用法有3种:一是用1000ppm多菌灵淋湿根区土壤;二是在球茎中央注射3毫升2%的多菌灵液;三是种后第五、七、九个月在球茎里放入多菌灵胶囊(65毫克)。

(3)注重清园消毒:植株发病时要即使铲除病株,并注意土壤消毒,病株铲除前最好先用10~20毫升10%的草甘膦加2克多菌灵注射入离地面20~30厘米处的假茎中心,待病株死后烧毁枯干茎叶,挖除球茎,植穴用32.7%的威百亩300倍液10~20千克淋土,或用0.1%的甲氧乙基氯化汞淋土消毒,也可用棉隆或氯化苦埋入土壤,穴外未感病的植株也要用石灰等消毒。10~20天后扒开病穴上,撒上石灰晒干后再补种。发病严重的蕉园应轮作其它作物。

农财网香蕉通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