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核心素养时代以来,深度学习已经成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为了让一线中小学美术教师更加深入了解学科深度学习的理念与课程教学,2022年12月16日,由广州市教育研究院主办、广东省基础教育广州市高中美术教研基地项目组协办的“美育名家系列讲座”专题教研活动通过线上方式举行。本次讲座邀请了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副主任、美术教育学博士段鹏博士作题为《致广大•尽精微——深度学习理念下的学校美术教育理解与课程教学思考》的专题讲座。广州市中小学美术教师、各区美术教研员以及省内部分地市、贵州安顺市的美术教育同行齐聚线上,一同开启了一场探索美术学科深度学习的教研旅程。本次活动由广州市高中美术教研基地项目组成员、广州市海珠区美术教研员黄晓青老师主持。
讲座深入浅出
讲座中,段鹏博士从新课程视野下学校美术教育理念变革入手,分别以美术深度学习提出的社会背景与源始、美术深度学习的内涵与阶段划分、美术深度学习中的基于问题式学习、四大知识类型与美术深度学习等四个层面,深入的对深度学习的理念与学科实践路径进行一一剖析。段博士指出深度学习为素养教育目标的达成提供了具体的路径与方法,是素养本位教育理念在实践层面的具体显现。中小学阶段的美术课程教学,也呼唤"深度学习"的到来和在美术学科中的具体化应用。
在讲到美术深度学习的内涵与阶段划分时,为了破除传统“双基本位”美术教育之弊病,学校美术课堂教学应呼唤深度学习,段博士提出课堂美术教与学需要进行深度进阶——由“表浅”至“深度”,从“知识”到“能力”,由“技”入“道”。并以“齐白石花鸟画”赏析教学为例,分别从掌握学科知识和技能、形成完整的学科逻辑、构建学科思想(大观念)、发展学科能力等方面阐释了学校美术教育学习路径的四个阶段。
在谈到美术深度学习中的基于问题式学习,段博士提出,美术教育中“问题”的设计,从素养生成的角度看,其不是为了“答”,而更多是指向于“思”。也就是说,优秀问题的设计,是指引学生进行多方向、多视角的探究和思考,并给出不同的理解或见地,着眼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如布鲁姆就曾将认知领域的六层次目标确定为“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为了让老师们更加形象理解情境问题的创设与设计,他以自己曾经观摩过初中美术“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中《生命中的色彩——梵·高》一课为例,着重指出美术教师要警惕美术课堂上“低效情境”与“伪问题”这样一种现象。所谓“低效情境”就是教学中的情境渲染与烘托,更多是停留于其“表”而无其“里”,有形式而缺乏内容。所谓“伪问题”,并非指涉问题的“真与假”,而更多是关切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好与坏”。核心素养时代的美术教学,如若能真正达成预期教学成效,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关键能力”,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多呈现一些优质问题(或“真问题”)。
在谈到四大知识类型与美术深度学习时,段博士说到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美术课程和教学也需要由“表浅学习” 走向“深度学习”,由单一的美术知识技能传递、训练走向深度的艺术感知、理解和创造,由信息传输般的“碎片化”教学走向追求理解的统整式教学。他以布鲁姆对知识的四大类型知识与认知领域的六大行为要素分析案例,剖析“深度学习”的特质,并以美术教学为例,指出美术鉴赏课程并非只是对艺术家或美术史等信息的传递,而是由事实到概念,由概念到方法,由一般性的认知到批判性的思考,使得学习过程呈现出极强的深浅层次。讲座最后,段鹏博士还从纵深度(实现美术教学的“层层递进”)、广泛度(在丰富的文化情境中认知美术)、关联度(美术教学需要追求理解)三个层面着重分析了美术课堂教学实践深度学习中的“三个度”。很好的为老师们指明了实践的路径。
听讲者受益良多
这次讲座,立足课改,聚焦学科深度学习。段鹏博士丰富的学识以及风趣而富有内涵的讲解,使与会的美术教师们对于深度学习理念下学校美术教育改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收获了很多新的启示。希望老师们学以致用,在新课改的实践道路上,不断耕耘,收获更多新硕果。
教师心得感想
黄潭珠(广州市南武中学):
真可谓是“活到老,学到老”,这次讲座让我收益良多,也深深地领悟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在教育改革的春风下,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如段博士所说“核心素养”的关切和研究其内在动因就是在于应对当下社会及时代的变化,旨在为“未来的社会”培养新人!段博士在讲座中所举的教学案例也很好地说明了这点,所以我们要勇于打破很多“习以为常”的认识,要进行深度的学习,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正如《中庸》中所言“致广大而尽精微”,这才是我们应有的教育追求!
江素庆(番禺区南村镇梅江小学):
学习是最美的遇见,成长是最好的风景,通过此次培训,我汲取了知识、收获能量。讲座让我更加深刻的理解到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关注“寰宇内外”的教育教学动态,同时要关注我们自己的一方“教学小天地”,教师要站稳课堂,更要将新的美育教学理念和方法积极融入到教学中。
郑文玲( 番禺区大龙中学):
段鹏博士的讲座,让我深受启发。深度学习理念下的美术鉴赏课堂应该是一种“可感可思”的课堂。“可感”指的是通过美术作品感受作品的美感、生命的感觉,即段老师所说的“看”“赏”的阶段;“可思”指的是从对作品的感受上升到对作品背后所引发的问题的思考,需要学生从一般性认知上升到批判性的思考,形成学科逻辑,构建学科思想,发展学科能力,即段老师所说的“鉴、判、思”的阶段,也即是“深度学习”能力的形成。
余智恒(广东实验中学):
段鹏博士以生动有趣的事例与理论结合,深入浅出的论述其对深度学习的所思所想。为我们认识深度学习开阔了视野。“精微”是对美术世界的洞察、发现与体悟,由表及里,由现象至实质,进而使学生获得深度的美术学科理解力;“广大”则是说明美术深度学习的状态——通过问题情境,引发思考、分析、判断、表达,将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放置在整体的脉络体系中,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和理解美术,且做到为生活而艺术,进行个性且有创意的艺术表达。
【供稿】广州市教育研究院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