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王峰 北京报道 离明年毕业还有半年多时间,北京某高校研三学生林燕(化名)就成为同学们艳羡的对象,她已经拿到了工作offer。
林燕已经在这家公司实习了几个月,“这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有目共睹,所以当机会出现的时候我果断抓住了”,林燕说。
“同学们尽早就业的情绪都很强烈,当然了,求职经历则每个人都不一样,有的同学已经投了很多简历,但还没有回信。”林燕说。
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近日,多个省份公布了本地2023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四川、贵州、陕西、湖南、江西、海南等省均创历史新高,就业工作任务艰巨繁重。
对此,各省份纷纷召开专门会议,出台专门文件,从加大访企拓岗促就业力度、增加政策性岗位、鼓励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等方面,更大力度开拓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
加大力度拓展就业岗位
2023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成为很多地方就业工作面临的压力。
2023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97万人,比2022年增加25.5万人,增幅达35.6%,加上外省流入和留学回国来粤求职的学生,2023年在广东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总量预计将超120万人,总量和接收毕业生量再创历史新高。
2023年河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87万人,就业形势严峻复杂,就业工作任务艰巨繁重。陕西省高校毕业生总数预计达45.4万人,较2022年增加5.3万人,规模为历年之最。江西省2023届高校毕业生规模将再创新高,预计为45.7万人,同比增加22.19%。海南省虽然只有21所高校,但应届毕业生预计8.1万人,比2022年增幅9.46%,总量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
严峻的就业形势让各省份加大就业岗位拓展力度。
福建省提出,把拓渠道作为促就业的首要工作。北京市提出,将进一步加强市级常设就业市场建设,开展校园网络招聘月、就业服务季、校企对接会等活动。河南省提出,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互联共享,积极对接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搭建全省统一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带来就业压力的同时,也为各省引进人才创造了机会。
河南省提出,“各高校要立足服务我省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引导鼓励更多高校毕业生留豫就业。”贵州省提出,聚焦省内重大产业拓展岗位,着力引导毕业生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等重点领域就业创业。
12月22日,2022东莞高层次人才活动周暨人才嘉年华开幕。据介绍,截至今年7月,东莞全市人才总量达到282.9万人,高层次人才达到20.5万人。
实施“万企进校园计划”
为了更好开拓岗位,高校必须“走出去”。近年来,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成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重庆市某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教师刘萍萍(化名)告诉记者,去年,上级部门统一要求,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不能少于100家。
今年,很多地方和高校调高了目标。福建省提出,各高校走访用人单位、企业累计数不少于200家。赤峰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表示,将在“书记院长访企拓岗”完成100家的基础上继续开拓就业岗位。华东交通大学今年5月以来,主要校领导已完成线上线下访企拓岗61次,预计未来两年将新增就业岗位8000余个。
教育部11月印发《关于做好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要深入开展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二级院系领导班子成员也要积极参与。
河南省更进一步,将于2022年11月至2023年8月期间举行的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提出,各高校校级领导带头,二级院系为主力,提高拓岗数量,力求活动实效。贵州省提出,把拓岗位资源与推动学科专业建设、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更好促进供需匹配。
专业建设越来越与就业率挂钩。今年8月,安徽省出台文件要求,高校连续3年就业去向落实率低于60%的专业暂停招生。一时引起社会热议。
越来越多的省份提出了类似要求,福建省提出,对于毕业去向落实率低于50%的学科专业点,相关高校要及时更新和淘汰升级不适应社会经济需要的学科专业。
“访企拓岗是个非常好的形式,有利于维护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黏性,定期与用人单位保持沟通联络,让用人单位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可以增强用人单位的认同感。”刘萍萍说。
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联络正向更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发展。《通知》提出,鼓励高校与对接企业和用人单位开展集中走访,深化多领域校企合作。
贵州省提出,要加强校企深度融合,主动与企业和用人单位开展订单班合作,深入挖掘就业岗位,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河南省提出,搭建“政校企”合作平台,开展人才供需对接活动,签订定向人才培养、就业实习基地建设、产学研交流等合作协议,确保“签约合作一批、输送实习一批、落实岗位一批”。
2020年以来,南开大学先后与华为、融创服务集团、平安银行、和君咨询等企业联合开展多期校企合作项目班,吸引近千名学生参加,其中近100名学生毕业后直接入职项目班合作企业。
“实习基地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学生利用实习机会提前进入用人单位,可以在实习中学会如何正确择业,高校要争取把更多的实习基地发展成为毕业生就业基地。”刘萍萍说。
高校除了“走出去”,还要“请进来”。《通知》提出,实施“万企进校园计划”。
“虽然现在网络招聘平台很发达,但我自己和身边同学的经验是,校园招聘会和学校推送的招聘信息其实更精准,成功率也更高。”林燕说。
疫情防控措施优化后,《通知》提出,各地各高校要充分发挥校园招聘主渠道作用,在符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积极举办线下校园招聘活动,确保校园招聘活动有序开展。高校要创造条件主动邀请用人单位进校招聘,为中小企业进校招聘提供便利。
福建省提出,今年高校提前放寒假,各高校要充分利用寒假时间继续开展线上招聘活动。同时,要积极谋划春季开学后线下招聘活动。
河南省提出,确保为2023届全省高校毕业生提供各类双选活动不少于1万场次,进校招聘企业不低于10万家次,就业岗位不少于300万个。
职业院校学生升学热
2023届高校毕业生中,高职扩招毕业生是个特殊的群体。
自2019年以来,高职院校累计扩招413.3万人,为经济社会培养大批技术技能人才。2022年,首届高职扩招生毕业。
2023年广东将迎来首批大规模高职扩招毕业生。广东省三年扩招42万人,是扩招任务的1.7倍,为广东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8年的42.4%提高到2021年的53.4%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有的高职院校,扩招生人数占比很高。比如,赤峰应用技术职业学院2023届毕业生总计737人,其中扩招生521人。不过,扩招生中只有42人没有工作,需要安置就业。
高职扩招人群相对复杂,广东省教育厅曾介绍,包括农民、基层幼儿园教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职员工、退役军人、学徒制合作企业在职员工等。
高职院校的就业率一直比较稳定,高于普通本科院校。比如,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2017-2022年连续六届毕业生就业率接近100%,该校2022届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在全省高职院校中位居第二。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张启鸿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指出,职业院校要与主管部门、招聘平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联合搭建就业招聘渠道,将岗位送到毕业生身边。同时,将毕业生就业成效纳入教职工工作考核,推动落实就业工作全员责任制,用制度建设推进就业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高职院校毕业生也掀起了一股升学潮。据统计,全国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的比例已经超过一半,高职毕业生升入本科学校的比例已经达到了四分之一。
广东省某高职院校2020届毕业生就业率约89.1%,其中约21.2%的毕业生升入本科,截至今年9月尚未就业的10.9%的学生中,还有三分之一打算升学。
越来越多成绩优秀的职业学校学生选择学生,给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带来了新命题。有观点认为,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大多停留在人才培养方面,而合作的主要内容就是让企业招到一批水平相对高的员工。然而随着学生升学比例不断加大,教育人才资源供给的吸引力可能减弱,校企合作“校热企冷”的问题将会更加明显。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进一步拓宽职校生的升学渠道,同时要避免职业教育出现升学导向,否则不利于培养学生技能。
“职业教育要避免升学导向,应多采取中高职贯通或中本贯通方式理顺学生升学通道。”熊丙奇对记者表示。
(编辑:周上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