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北京路商圈有一条教育路,
长约500米,看似普通,
却藏着广州持续数百年的文教传奇。
自明代以来,
教育路一带一直是
广东最高文教官署的所在地,
明代提学道署、清代学政署、
民国时代的教育委员会
及现今广州市教育局都位于此。
漫步这一带,
书坊街、九曜坊、药洲遗址、
大小马站书院群、原教育路小学校门……
历史似乎从时光隧道中迎面走来。
明清·辉煌记忆
广东最高文教中枢
入驻药洲
从越秀区大南路大南门处往北,
穿过书坊街,便是教育路起点,
往北与中山路交界的地方就是终点。
在广东的教育史上,
这里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明正统二年(1437年),广州始设提学,这是主管广东文教的最高官员。嘉靖元年(1522年),也就是距今500年前,广东提学道署入驻今教育路古药洲一带,清沿用明制,驻地不变,只是将名字改为提督学政署,主管官员简称学政。
教育路一带的药洲遗址,千年书香缭绕。
明代提学道署、清代提督学政署都选址今教育路古药洲一带,并非偶然。
五代时南汉建立者刘岩命人开凿一个大人工湖,叫仙湖,也称西湖。湖中小岛遍植鲜花珍药,相传刘岩常常在岛上聚集方士,炼制药丹,“药洲”之名由此而来。
宋代以后,药洲成为文人雅士泛舟吟诗的胜地,如爱石成癖的大书画家米芾曾慕名而来,欣然题字“药洲”。因此,从翰林院走出来的博学大儒把一省的文教枢纽机构设在这里,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教育路附近的药洲遗址,墙上文字古色古香。
提学道署和提督学政署先后是明清主管广东一省文化教育行政的地方官署,大致相当于今天的省教育厅,甚至地位还高一点。明代岭南诗人叶春在《咏药洲》里用“南国传经地”来称颂此地的崇高地位。清代提督学政署也被看作是“系通一省文风”的教化中枢,所以受尊为“文宗”,是清代广东地方文坛的至尊。
清学政满腹经纶
阵容鼎盛
教育主管官员很重要的一个任务是兴教办学。明初,朱元璋将元代已经纳入官学体制的书院制度废除,专一扶持官学,府、州、县都办起了官学,取得了“学校之盛,唐、宋以来所不及”的成就。
学宫属于当时的官学,广州历史上有广府学宫、番禺学宫和南海学宫三大学宫。前两者始建于宋;番禺学宫则建于明洪武三年,作为明清两代的番禺县学,被称作“岭南第一学府”。
番禺学宫
虽然官学盛况空前,但明朝前期,书院发展进入百年沉寂。明朝建立后的137年中,广州仅有一所新书院开张,就是明正统二年(1437年)开办的崇正书院,而恰恰在前一年,也即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朝廷设立了提学官一职。
明朝后期,随着朝廷对书院政策的松动,书院开始发展;也随着王(守仁)湛(若水)之学的广泛传播,更多的学者兼官员投入到书院的发展中来。
不少提学官也希望有一番作为,在官学之外另建书院就是其选择之一,这使得明代的教育、文化出现了新的格局。据统计,明代广东有两百多所书院,数量居全国前三位。到明代,广东的文教水平已接近于中原及江南地区。
九曜坊一带曾有许多书院。
清代学政都是由朝廷派出的钦差大臣,个个满腹经纶。因为广东被视为“人文所萃”之地,又是富庶之地,所以广东学政的资望、官秩又较其他省份高,名声显赫者甚众,不仅有状元、榜眼、探花级别的,如邓钟岳、陈德华等,还有真才实学的名流学者,像惠士奇、翁方纲、钱大昕等,堪称阵容鼎盛。
历任各级教育主管官员悉心经营,培养了大批后起之秀,使远在岭南的广州成为全国闻名的学术中心之一。
近代·求新求变
陈澧创“东塾学派”
流衍中原
清朝末年,延续几个朝代的八股取士暴露出众多弊端,走向没落,求新求变的理念愈来愈盛。加上西学东渐之风对广州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阮元、张之洞等对教育情有独钟的地方大员的支持下,有别于传统官学和书院的新型教育机构学海堂、广雅书院等相继出现,为广东教育近现代化转型打下基础。
1820年,时任两广总督的阮元在广州创办学海堂书院,主张书院教育“以励品学,非以弋科名”,意思是书院是为了奖励品德好和学问好的人,而不是为了沽名钓誉。
在他的大力支持下,学海堂成为晚清广东学术文化中心,汇聚了一批广东经学名家,培养众多教育界的新锐人物,有“南粤先贤”之称的邹伯奇、“睁眼看世界”的梁廷柑、倡导维新变法的梁启超等,溯其师承,源头都在学海堂。
以学海堂学长陈澧为带头人的“东塾学派”也是在这种背景之下登上教育舞台的。
陈澧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推崇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主张通经方能致用,讲求实学。除了赴京赶考外,一生几乎都在广州度过。
陈澧是货真价实的“学霸”,一生著作120余种,涉汉学、朱学、文字学、音韵学、地理学等,对经、史、子及前代文字学著作作全面、系统的考证和论述,奠定其本人学术地位的巨著,助力广东成为一个新的文化学术重镇。
钱穆先生在其名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为陈澧专写一章,肯定他在调和汉学和宋学、开辟新学风方面“用心至苦,而成就亦至卓”。
洋务派办广州
第一家外语学校
长期以来,广州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上地位特殊,与海外交流频繁。清末,中国出现了一批“睁眼看世界”的新式教育机构。
1863年6月广州创办同文馆,为专门培养外语翻译人才。广州同文馆地址在今朝天小学校址,是中国最早的外语学校之一。
清政府洋务派先后在广州开设多所新式学校。张树声在广州黄埔长洲岛兴办广东实学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效仿近代学校。张之洞将其改名为广东博学馆,又在其基础上创办了广东水陆师学堂。又创立广雅书院,成为清末广东最为重要的书院。
1905年,时任两广总督岑春煊创办广东法政学堂,是全国第二所法政学堂,光绪钦点状元夏同龢出任学堂监督。最初校址设在今教育路附近的学署内。
1907年,学堂迁至当时的天官里后街(后改为“法政路”),学堂建筑“美轮美奂,蔚然大观”。
辛亥革命后,法政学堂更名为广东公立法政专门学校,1924年并入国立广东大学。
不过,这些官办新学始终在传统的限制下“求变”,最终没能顺利演变为现代意义的学校。但是,它们为广东教育近现代化转型打下基础,培养的大批人才更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显著力量。
二十世纪初 领风气之先
执信中学全国率先实施
“六三三”学制
辛亥革命前后,
广州率先进行教育改革,
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科学的教育体系,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
促进了民国教育的发展。
1921年,广东省教育委员会成立,推进现代小学教育。
起先,很多家长不愿意将孩子送入新式学校,他们认为读四书五经比读数理化有前途,更看不惯男女同校。
为此,广州成立“巡回教员”制度,也就是给新式学校的老师发补贴,让他们在课余时间轮流到附近的私塾讲授新知识,重点是教手工课和珠算。
半年后,家长看到孩子能书善画,还学会了打算盘,渐渐也就愿意把孩子送到新式学校就读了。
这一时期的广州教育,最值得说的还是学制改革。
1919年,全国教育联合会讨论修改学制。
1921年,广东省新学制系统研究会在广州成立,并很快讨论制定出新学制方案,方案建议小学为六年,中学由过去的四年延长到六年,分初、高两级,各三年。这就是沿用至今的“六三三”学制。
当时的全国教育联合会认为广东的“六三三”学制设置更适合学生心理和生理实际发展情况,就将其确定为国家学制。而参与制定方案的恰好有广州私立执信学校(今执信中学)的校董。因此,执信学校就在全国率先推行“六三三”学制,先招齐了小学六个年级和初中三个年级的学生,高中开设大学预科、家政科、师范科三科。
执信学校(今执信中学)旧影。(广州市教育局供图)
孙中山创办中山大学
建石牌高校园区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各种思潮风起云涌,
一大批优秀青年聚集于广州。
这一时期,
广州高等教育可圈可点。
其中,最有名的是孙中山1924年创办的“文武”两所学校,“武”为黄埔军校,“文”就是今天的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南校区本部
1924年,孙中山将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公立法政大学等合并升格为国立广东大学。
孙中山把自己的教育理念浓缩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中,提倡学习要广泛涉猎,要有针对性地提问请教,要学会周全地思考,要明辨形成清晰的判断力,要指导实践。
1926年7月正式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
鲁迅、郭沫若、冯友兰等曾在中大任教。
当然,除中山大学之外,岭南大学也很有名。当时教育界曾经流传一句话:“北有蔡元培,南有钟荣光。”
钟荣光是岭南大学的第一任华人校长。岭南大学是中国最早与美国名牌大学互相承认学位、交换留学生,最早实行男女同校的大学。
1927年,钟荣光等岭大师生经过不懈努力,将岭南大学从美国教会手中收回,钟荣光任第一任华人校长,把岭南大学建成拥有文理、商、农、工、医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此外,广州在美术教育方面也走在时代前列。
1922年,在许崇清的提议下,胡根天创建广州市立美术学校。
胡根天非常重视基础教育,提倡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用现代方法教授基础技艺,设置了系统、规范的课程。
可以说,广州市立美术学校开了广东现代美术教育先河,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奠定了基础。
当代·立德树人
教育路依然延续
教育文脉
江海穿行的城市,
总有一种开放的气息和宽容的怀抱,
让更多人愿意为她驻足停留。
如今的教育路
虽没有了提督学政署,
但依然是人们感受
广州教育文化的“打卡”点。
从中山五路往南走,教育路一旁是列入广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的何氏书院,书院对面便是药洲遗址。药洲遗址隔壁是建于1937年的南方剧院,再往前走便是教育路与西湖路交界的十字路口。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城市建设时,清代学政署所在地被一分为四,东西向马路就是今天的西湖路,南北向的马路为教育路。
俗话说:“龙藏流水井,马站清水桥”,说的就是教育路、西湖路一带龙藏街、流水井和大、小马站曾经聚集了数以百计的书院等教育机构。曾经的庐江书院就位于流水井29号,教育路69号是原教育路小学,毗邻广州市教育局,2019年并入回民小学。
千年商都、百年花市。教育路、西湖路一带曾是广州人逛花市的胜地,享有“百年花市”的美誉。从农历腊月二十八直至除夕夜,广州人每年必到花市“行花街”,这是“老广州”的风俗习惯。2007年6月,“迎春花市”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非遗名录。
辉煌的过去沉淀在都市的喧嚣中,但仍绽放着光芒。作为今天的教育主管部门,广州市教育局仍扎根于此,立德树人、立德育人,着力构建“公平卓越、活力创新、开放包容”的教育新体系。
如今,广州基础教育质优均衡,“十三五”期间,广州新增基础教育学校482所,学位34.45万个。截至2022年3月,全市基础教育阶段共成立教育集团131个,有21个集团被评为省级优质基础培育对象,位居全省第一。
在校大学生数量
全国第一
高等教育是广州教育的一张名片,广州集结了广东全省97%的国家重点学科、80%的高校,是中国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南方高校最密集的城市,在校大学生规模位居全国之首。
据广州市教育局数据,2022年,广州地区普通高校数有84所,在校生共有154.9万人。拥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7所国家“双一流”建设的高校。是名副其实的文化之城,大学之城。
广州大学城航拍图
要说大学城,广州大有底气。
2001年初春,广州大学城在番禺小谷围岛及其南岸地区共43.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诞生。
如今,广州大学城汇聚了12所高校,在校大学生约18万人,成为全国最大的大学城。
庄楷是在广州大学城就读的大四学生,他说整个大学城的资源都是可以共享的,他平常可以去隔壁学校听自己感兴趣的讲座,也可以去其学校聆听音乐、欣赏艺术。“其实,我读的不是一所大学,而是很多所大学。”
广州规划专家袁奇峰曾表示,广州大学城是全国大学城建设热潮中较后的一个,但也是最成功的一个。
教育因城市而盛,城市因教育而兴。广州市教育研究院郭海清副研究员表示,广州2200多年生生不息的历史文明,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底蕴,广州教育底蕴深厚,书院星罗棋布,名校云集,书香浓郁,文脉凝聚。广州教育也在不断的改革中追求公平卓越、活力创新、开放包容,共同谱写广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来源:广州日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