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轶 温维娜】
【摘要】传统媒体做音乐,并不是“不务正业”,而是努力创新表达语态、拓展传播渠道,实现与青年群体同频共振。音乐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既能带来视听享受,也能有效传播正能量。中青报以音乐为媒,用音乐做好青年思想引领,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作为媒体融合创新手段,中青报从跨界合作到独立制作,挖掘音乐文化IP,彰显内涵与意义,逐步建立独特的产品生产运作模式。
【关键词】主旋律 音乐文化IP 可视化改革 跨界
当前,音乐已经覆盖了人们生活中的很多场景,比起其他艺术,音乐的表现力更直接,更容易引起共鸣与共情。创作一首脍炙人口的主旋律音乐,既能展示新时代青年踔厉奋发的精神面貌,也能潜移默化影响当代青年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青年人的爱国情怀,促使青年人成为真真正正的强国一代。这是中国青年报社(下称“中青报”)音乐视听项目探索的出发点。
近年来,中青报积极挖掘音乐文化IP价值,结合重大时政主题,陆续推出了上百首正能量音乐作品,邀请青年歌手演唱,逐渐摸索出一条媒体融合转型的“青春正能量”之路。
一、主流媒体做音乐的跨界探索
随着信息技术、媒介形态的更新迭代,主流媒体创新表达、跨界传播越来越多。“一家纸媒要办演唱会”,这个设想在8年前是难以想象的。但是经过多年的转型探索,中青报在运用音乐形式进行表达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互联网×”的化学式融合质变阶段不断玩出新花样。
2018年的五四青年节上,中青报在北京至上海的复兴号高铁列车上主办“开往2049——00后五四成人礼”活动,为300名00后开了一场大派对。列车上,00后们集体高唱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推出的“强国一代有我在”主题歌曲,为四年的大学生涯拉开序幕。据统计,该主题歌MV观看量超过1亿;“00后五四成人礼”直播及相关视频播放总量超过1500万。这场在“复兴号”上上演的青春快闪被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学联等数百家平台转载。同时,一支“刷屏MV”诞生了,各大高校开始传唱这首歌。有学生表示,歌曲唤起了他们的奋斗情绪,把青年群体内心奋斗向前的劲儿传递了出去。这是报社第一次感受到音乐对青年人的直接影响,音乐让“强国一代”这个名词真正走进了学生们的心中。
瞄准新“战场”后,报社开始正式进军音乐蓝海。融合初期,报社一边“摸着石头过河”,一边向更专业的电视台“取经”。2019年,为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中青报联合湖南广播电视台共同主办“‘新青年 耀青春’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文艺晚会”。整场晚会紧扣“家国情怀”和“奋斗青春”两大主题,把五四百年报道纳入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报道规划中,做好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宣传解读,做好广大青年特别是高校青年学生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主题活动;同时,践行“四力”创制融媒精品,用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引领青年学生热爱祖国、积极奋进,全方位全媒体立体唱响爱国奋斗青春之歌。晚会于2019年5月2日晚在湖南卫视黄金时段播出,收视率在央视索福瑞全国网收视双域位居省级第一,占全国网份额2.3%、全国城域份额2.88%,份额高出第二名一倍以上。相关话题登上微博话题总榜双话题第一,热搜置顶。情景剧《等待》更是一度将晚会推向高潮,该剧讲述了“两弹元勋”邓稼先和夫人的故事,“为了祖国,牺牲值得;为了人民,奉献值得;为了明天,奋斗值得”等台词让不少网友落泪。这样的报道,让主旋律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这次“跨界”融合成功地证明了“传统报道+音乐视听”是一条可行的融合之路。
2022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中青报再接再厉,联手河南广播电视台主办“青春万岁”五四青年节特别节目。晚会用四大篇章“浴血燃烧”“青春之歌”“火红乐章”“强国有我”,串联起从“觉醒年代”到革命建设年代,从改革开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百年强国之路。同时采用类似音乐剧、舞台剧的形式,回望中国共青团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带领一代代青年作出的历史贡献,向青春致敬、向理想信念致敬。与以往的“主旋律”晚会不同,这档晚会更加强调青年的主体性。场景采用沉浸式音乐舞台融合国风、国潮元素,用科技赋能文化增色视觉效果,技术上利用XR、多维空间、360°旋转舞台等多种艺术呈现手段,让富有教育意义的篇章变得活泼宜人,使晚会充分展现百年团史的厚重之余,还体现当代青年的风采与审美趣味。
经过两次跨界合作,我们摸索出融合经验:传统媒体做音乐,并不是“不务正业”,而是努力创新表达语态、不断拓展传播渠道,实现与青年群体同频共振。两场晚会中,我们尝试将产生过重要影响力的中青报特稿“搬”到节目现场,用好玩有趣的视听方式再现文字报道中的感人故事。比如,2018年7月18日中青报推出的《我站立的地方》报道主角西藏军区边防战士们,当天亮相湖南卫视晚会现场,代表那些在最基层和一线岗位默默奉献的奋斗青年,和百万青年一同庄严宣誓。这一幕感动无数网友。
多场跨界合作探索证明,这条“新路”有利于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在全媒体转型改革的背景下,值得进一步作出有益探索和尝试。
二、打造文化IP,多元渠道扩大影响
2018年9月底,在全国媒体深度融合现场推进会上,中青报主要负责同志作了题为《转战主阵地,打好精品战,改革再出发——中青报“融媒小厨”大情怀》的汇报交流。以此次会议为标志,中青报正式宣布转入新媒体主战场的下半场,即从“互联网+”的物理式重构转型,向“互联网×”的化学式融合质变迈进,从体制机制的初步改革向深层改革发展。
(一)塑造文化IP,让青少年网民既能“看得到”也能“听得进”
探路音乐视听作品的融合转型中,中青报始终坚持围绕引领青年思想、服务青年成长的核心理念,结合国家重大主题进行音乐创作,深入发掘文化IP价值,借用脍炙人口的旋律,邀请正能量青年歌手将主旋律内容、历史文化知识等“唱”出来,让青年人在听音乐的同时,实现知识积累与思想升华。
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在此背景下,中青报推出《2035是这young》,以音乐的形式向青少年传播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让青少年网民既能“看得到”也能“听得进”;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青报为“沿着高速看中国”大型主题报道活动创作的歌曲《我愿全速奔向你》,以“高速上的青春中国”为主题,“高速公路”为线索,讲好新阶段的中国青年奋斗故事;2022年,中青报推出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主题音乐专辑《青春宇宙》,专辑包含《百舸》等多首原创音乐作品,用青年人喜欢的旋律讲述奋进勃发的青春故事。
经过多年发展,中青报在积累了多方资源的前提下,开始单独“出道”之路。报社集中优势资源和渠道,全力打造一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音乐IP《我的歌》,邀请多位国内知名音乐唱作人、青年歌手参与歌曲创作及演唱,将我国节日文化、年轻人奋斗故事,以音乐IP形式表达,打造思想引领性高、网感表达力强、传唱范围广的新时代青春主旋律音乐作品。2022年1-7月,中青报分别围绕中国节日和节气主题策划推出《我的节日我的歌》《我的节气我的歌》,围绕青春奋斗主题策划推出《我的青春我的歌》;9月,推出时政主题音乐项目《我的时代我的歌》;10月,推出粤港澳大湾区主题音乐项目《我的湾区我的歌》;年底,还计划推出美好家乡与乡村振兴主题音乐项目《我的家乡我的歌》。
(二)拓展传播渠道,强化用户互动,提高主旋律声量
文化IP的“活招牌”如何越“唱”越响?中青报积极联动各地资源,发挥“协同作战”效果,进一步扩大音乐作品影响力和传播力,让引领青年思想的音乐真正在各地唱响。在2021年党的百年华诞之际,中青报曾联合安徽省委网信办、合肥市委宣传部,在合肥延乔路上组织当地少年儿童合唱歌曲《唱给你听》,将对党的感情、对先辈的崇敬、对幸福生活的感恩,用稚嫩却真挚的歌声表达出来。这首歌曲被北京、河北、辽宁、贵州、安徽等地多所大、中、小学排演、传唱,并在由团中央宣传部主办的“‘青春万岁’——2022五四青年节特别节目”舞台上唱响。
同时,我们开始注意到UGC生产者的力量。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用户成为内容生产者。在音乐创作上,中青报积极发掘草根音乐创作,利用各级团组织的力量,进行歌曲征集,给广大用户展现音乐实力的舞台,激发用户活力,增强用户黏性。2021年,中国青年报社联合短视频平台发起“2021年‘强国有我’校园音乐大赛”。结合平台KTV歌房、K歌合唱等功能,推出校园推荐官等创意互动玩法,满足校园人群开展音乐文化交流的需求,帮助大家用音乐记录青春,提升音乐体验。活动还邀请不同领域、不同风格类型的专业音乐人参与其中,为校园音乐人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与建议。
如何让青年人爱上这些音乐作品?青年人的音乐,青年人最有话语权。2022年,中青报成立了“青春宇宙音乐实验室”,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6岁的中青报姑娘、小伙儿积极转型,走向舞台中央“唱主角”,自创、自唱、自导、自演、自拍、自制,巧妙用流行乐配合说唱形式隔空喊话“95后”“00后”。他们也是中青报在青年音乐视听领域探索的先行军,持续开发更有益于青年人的文化IP,为报社培养全媒体精兵。
三、形式与场景精细打造决定热度与接受度
中青报在试听领域探索的成功经验,首先得益于创刊70多年来,中青报始终保持与青年并肩,深入了解青年成长轨迹与文化偏好的办报特色,得益于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不断创新,拥抱新事物的报业文化;其次是对于内容、流程、形式与场景等方面细节的精细追求。
2022年6月,中青报在全媒体平台推出沉浸式音乐云分享节目“00后大学生毕业演唱会”,节目展播当晚即获得4000多万人围观,其中,中青报全媒体自有平台约1023万人次观看直播;抖音话题#今年我毕业##2022毕业不说再见#阅读量约3亿;微博话题#00后毕业演唱会##00后大学生毕业了##听完这些歌我们再毕业吧##毕业演唱会天花板来了##刘雨昕与大学生同唱青春赋#等阅读量约18.9亿。
一场“用料十足”的演唱会不能单纯为了娱乐。让“00后”毕业生思考并产生共情力,才是这场演唱会的最终目的。如何把“00后”的“心里话”融入这场演唱会,成为节目组要挑战的一大难关。经过多次会议,节目组最终拍板决定打破固有的音乐直播模式,以“现场聊天+即兴表演”的形式进行拍摄。全程通过现场青年嘉宾围坐帐篷讨论“‘00后’首届毕业生关注的热点话题”+欣赏线上歌舞表演,来聚焦“00后”难忘的第一次,打造一档青年味儿浓郁的深度音乐谈话类展播节目,力图使节目“让青年说话”“为青年说话”“说青年话”。
——“让青年说话”,导演组在策划前期就要求所有工作人员转换创作思维,沉下身子,与青年“平视”,打破传统的刻板印象,把话筒交给青年,让青年做主角,只有这样才能把青年的真实感受、观点态度表达出来。
——“为青年说话”,导演组向“00后”准毕业生发出邀约,和他们坐下来“谈心”,了解即将毕业的他们最关注的话题。有的毕业生纠结就业问题,不知道大城和小镇怎么选择;有的毕业生担心“毕业就分手”的情感“魔咒”,困扰于感情问题;有的毕业生伤感于马上要和相处四年的师生分别,苦恼着该如何告别……最终这些他们最关切的话题都呈现在节目中,并且获得回应与引导。
——“说青年话”,青年人不爱讲大道理,尤其是Z世代。面对毕业这一宏观选题,通过小切口更能引发他们对于青春、未来的思考。比如,录制现场,当编导举起“大城市or小城市?人生何处起航”的话题板时,“00后”毕业生包菀娇举了身边朋友回家做农产品主播创业的故事,用身边小故事作为切入点,慢慢打开话题的深度,最终表明“只要工作内容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不管在大城还是小镇,它永远有生命力”的人生态度。
为提升节目内涵,释放更大效能,节目组还邀请了清华大学教授丘成桐、中国计算机学会(CCF)理事长梅宏、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外交学院副院长王帆、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张同道、乒乓球世界冠军邓亚萍、冬奥冠军武大靖、《只此青绿》领舞孟庆旸等各路大咖“空降”演唱会,向“00后”传授“人生秘笈”。
融合创新的盘子大了,活儿得更精细。如果说,内容创新是决定一道“融媒佳肴”口味好坏的关键,那场景创新就是精致的摆盘手法,让这道菜看起来更加美味可口。经过多年的拍摄摸索,我们发现沉浸式的户外场景更有助于嘉宾沉浸于节目中,也能吸引受众观看。为此,在毕业季晚会筹备时,节目组精心选择了当下年轻人最喜欢的露营地作为录制地点。正式录制前5个小时,节目组已经进入“备战”状态,灯光怎么打、道具怎么摆、舞台如何搭建、前景和后景怎么选……为了让画面呈现出最佳的美感,负责摄像和制片的青年记者对着镜头“锱铢必较”。
但是酒香也怕巷子深,一道精心准备的“融媒佳肴”怎样才能被用户看见?毕业季晚会上线前,我们就在各大平台发布了制作精美的预热节目单和7条卡段小视频,吊足了观众胃口,为后续展播与传播打下了重要基础。节目上线当天,我们创新传播策略,与抖音、快手、腾讯视频、360全站等各平台合作,对节目内容进行精细化分发,扩大了节目传播范围,从而使节目的影响力得到进一步加强。除了节目预热,推广宣传也很重要。在这次的毕业季晚会中,中国青年报社发挥高校资源,动员全国百所高校同唱《青春赋》,这种拉歌接力的活动形式让音乐作品真正“活”了起来,不仅提高了音乐作品的传唱度,也让音乐作品真正走入青年人心中。
四、结语
如今,加速做强新型主流媒体步伐的《中国青年报》,正在进行新一轮可视化改革探索,我们相信只有不断求变,才能让文化IP的“活招牌”持续“裂变”。多年的音乐探索,让我们认识到音乐版权的重要性。2022年初,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率先探路独立版权运营模式,并取得可观的运营成果。截至10月,我们已经发行25首具有独立版权或享有长期版权收益的原创音乐作品,其中,一个季度之内,播放量达到千万次的歌曲有3首,超过500万次播放量的歌曲有8首,登上音乐平台热歌榜的歌曲有6首,登上腾讯音乐浪潮榜的歌曲有1首。这表明中青音乐获得市场认可。2022-2023年6月份,我们预计上线发行90首歌曲及70部音乐MV作品,中青报的可视化战略在音乐业务上得到了生动体现。
未来的媒体是一片崭新的蓝海,中青报将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加速媒体融合改革步伐,积极转型,全面升级,举起思想的“视觉锤”和品牌的“产业锤”,将锐意创新的精神植入血脉深处。
(作者唐轶系中青在线副总编辑;温维娜系中青在线中国青年说工作室编导)
本文刊发于《南方传媒研究》2022年第5期
欢迎订阅《南方传媒研究》
本刊邮发代号:46-582
本刊唯一投稿、合作邮箱:
nfcmyj@163.com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