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开发中预留国际鸟类无忧迁徙通道,福田生态廊带如同“翡翠链”串起一座座总部高楼。这是深圳市福田中心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红树林基金会(MCF)供图
福田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构建安全稳健的生态格局,坚持“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互生共融的发展模式,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一以贯之实施“生态立区”战略,抢抓“双区”驱动的重大历史机遇,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提供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以生态优先打造中心城区新典范。
打造福田生态“翡翠链”。通过加强东部绿岸水廊带、南部滨海生态带、西部城市绿廊带、北部山体绿肺带的保护建设,构筑福田环城生态屏障;同时依托安托山、新洲河、福田河等山海廊道建设,有机串联北部梅林水库水源保护区、中部香蜜湖—莲花山—笔架山—中心公园、南部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等核心生态区,打破生态空间破碎化困境,整合辖区“山、水、林、湖、海”自然资源,为福田构建通山达海“生态格局”,打造活力生态“翡翠项链”。
划分福田生态“重点区”。福田区面积78.66平方公里,是全市总部经济密集区,这里却保持绿化覆盖率43%,森林覆盖率超过34%,绿道158.34公里,主要河流水质均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Ⅳ类标准。根据辖区生物资源的分布状况,划分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深圳中心市级湿地自然公园、梅林水库水源保护区、梅林山公园、莲花山公园、笔架山公园共7大重点区域,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持稳中提质的活力记录。
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供图
构建福田生态“数据库”。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和珍稀野生动植物种群本底调查与评估,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智能硬件”,采用红外设备等科技监管手段为辅助,建立生物多样性数据库。现已查明笔架山公园内野生动物种类超过120种,野生维管植物超过563种;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种类超过280种;莲花山公园野生动物种类超过115种,野生维管植物超过617种;梅林公园野生动物种类超过185种,野生维管植物超过675种。
筹建互联互通生态空间。目前,福田区推出三大举措,以绿色生态方式联通城市慢行系统,将构建“山、海、林、城”一体化都市生态游憩网同生态文明建设牢牢结合。推进“梅林山—银湖山生态桥项目”建设,采用上承式拱桥的生态连接方式,打通塘朗山和银湖山生态断点。推进“竹子林生态通廊项目”建设,利用现有公园路网,完善公共空间及公园链接断点,打造开放融合公园游憩网络。推进“福田区20公里远足郊野径建设项目”建设,规划建设梅林山段17公里远足郊野径和银湖山段3公里远足郊野径。
红树林基金会(MCF)供图
预留鸟类无忧迁徙通道。2021年5月,在全市率先发布鸟类保护生态影响研究报告,通过采取控制建筑高度、绿化屋顶、营造鸟类友好建筑立面以及减少城市光污染等措施,提升国际候鸟迁徙通道生态系统质量。2022年4月,进一步在深圳湾生态圈范围内开展鸟类友好城区建设研究。2022年5月,编制《福田区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工作计划》。福田区率先将鸟类友好概念纳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筑+规划”双总师制度,明确在规划设计阶段融入鸟类友好元素,助力维护深圳湾生态系统稳定。
呵护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仙湖苏铁种群。福田区梅林水库水源保护区内的仙湖苏铁自然保护小区是深圳市设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小区,目前分布着野生仙湖苏铁合计超4800株,占全球数量70%以上,为全球最大野生种群,已成为深圳市乃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一张靓丽的名片。
守护全国唯一处于城市腹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我国目前4条国际候鸟迁徙通道中,有1条途经深圳福田区。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等区域构成的深圳湾生态圈是全球核心候鸟的栖息节点。福田区通过实施外来物种入侵防治、营造滩涂、修建环形深水区等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有效保护红树植物资源,扩大鸟类栖息空间。目前红树林覆盖面积约80公顷,红树植物16种,其中本土红树7种,包括秋茄、桐花树等,约13公顷海桑属植物得到防控,修复约15公顷基围鱼塘生境,新增24.4公顷的鸟类觅食区域。现每年超10万只候鸟驻留,记录鸟类约200种。
红树林基金会(MCF)供图
保护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水蕨种群。福田区在水蕨发现地笔架山公园,就地设立保护点。通过设置安全防护牌、告示牌,加强现场巡护等方式降低人流干扰的潜在影响。目前水蕨长势良好,已出现可育叶,整体种群健康且具有持续的繁殖能力。
巡护中心城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土沉香种群。今年福田区首次组织开展辖区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在梅林水库水源保护区、笔架山等处均发现了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土沉香。土沉香的发现,彰显了近年辖区生物多样性之美,同时也突显了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的互融共生。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福田管理局供图
探寻高质量的生态环境监测监控智慧化新模式。将基于环境监测物联网,强化对公园园林绿化、生态环境质量等城区运行体征的感知能力,联动空气温湿度、土壤墒情、雨水传感等环境数据,推进智慧公园绿化节水和园林精细化管理。推进区域中植物、动物、珍稀物种全生命周期的信息采集与管理,利用RIFD、二维码、视频监控等技术联动,实现对现有生物信息的精准统计。
生态成绩斐然。福田区先后荣获“国家生态区”、联合国“杰出绿色生态城区奖”、全国首个中心城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荣誉。建成第十九届国际植物学大会纪念园。红树林保护区先后获得深圳市第一个国家生态环境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首批自然教育基地、广东首批自然教育基地等系列荣誉称号。今年9月,央视纪录频道《野性都市》纪录片对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进行了专题报道,在全国树立了生物多样性友好中心城区典范。11月,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上,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入选全球首批“湿地教育中心星级奖”,标志着福田生态案例进入“全球最佳湿地教育中心”行列。
生态基地丰富。福田区依托红树林保护区自然教育基地开展红树林湿地保护宣教,落成省级环境教育基地两家、市级环境教育基地两家、自然学校6所、自然教育中心7家,数量居全市首位。福田将持续推广湿地教育,为全球红树林保护提供国际交流合作平台。
红树林基金会(MCF)供图
生态活动频出。2021年,全区举办自然科普教育活动达812场,吸引37274人参与,共筑生态堡垒。今年,更是先后举办“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六五环境日、“福田珍稀动植物灯雕展”等多个大型科普宣教活动,促进市民深入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领略中心城区生物多样性魅力,形成全民共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好氛围。
“首善之区”生态优先。出台了《福田区生态环境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结合辖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情况,从绿色低碳发展、环境质量改善、自然生态保护、治理能力提升四个方面构建“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发展指标体系。规划共设置21项指标,继续擦亮“首善之区”金字招牌,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城区,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主客厅。
探寻保护和发展共进道路。今年1月,率先完成我国第一个城市公园——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高达1.92亿元,其中单位面积调节类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总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分别是全市均值的2.28倍、7.43倍。福田区将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为探索保护和发展协同共进开辟了一条有效路径。
探求生态发展创新模式。今年10月,印发《福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制定8大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领域与行动及17项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重点项目。方案进一步深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为深圳市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贡献福田力量。
来源:中国环境报
编辑:深小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