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医保30年·苦乐年华|刘键斌:慢病管理进社区的“三年计划”

东莞医保
+订阅

今天说起“慢病进社区”,大家都觉得很熟悉,但是在2008年左右,东莞做的慢病进社区“三年计划”也是值得拿出来谈一谈的。

慢病管理基本上以糖尿病、高血压为主,比较适合在社区,尤其是通过社区医生的随访指导干预,我们当时也通过一些引导的方式把它下沉到社区。“慢病进社区”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要有个慢慢的过程,所以我们做了一个长远规划、层层推进、步步配套的三年计划。

刘键斌。

刘键斌。

第一年就是用周到的服务让人家先认“家门”。长远规划,将特定门诊慢性病参保人归入社区管理,暂不改变在大医院就诊、也不改变待遇,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特定门诊审核及待遇支付等方面发挥一定作用,通过社区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健康宣传等,树立社区对慢病管理的“主角形象”,初步建立社区管理慢性病的格局。

第二年,在人们对社区慢病管理“主角”的认识逐步提高的基础上,层层推进,实行“特定门诊社区首诊”,通过一个过渡期让特定门诊参保人回到社区、认识社区、接受社区,配套在社区用药目录中增加慢性病常用药用于特定门诊待遇支付。我们同时对社区医生提出要求,因为医保可以在社区结算了,因此社区医生需要负起责任,在早期对慢病进行干预。

社区医生所做的服务不是冷冰冰的,不只是简单的治病吃药,更多的是一种拉家常,问你昨天睡得好不好?如果说是晚上头疼睡不着,量完血压之后就聊聊是不是睡觉前打麻将输了?这种拉家常就容易让大家互相信任。

我在社区是见过这种情况的,那些患有慢性病的老人,把这些医生当成家里人一样,有时候一些高血压、糖尿病的活动,会组织讲座,老人自发的就走到那里去听讲,是很愉快的氛围,也通过这种方式就把有关的知识传播出去了。10年前并不是像现在互联网那么方便,人人都有获取这些知识的渠道。当时用这种方式是直接面对群众,把服务送上门,就容易深入人心。

第三阶段,步步配套,第一步是在社区用药目录中增加慢性病常用药,由特定门诊待遇支付,第二步是取消特定门诊限额及申请审批业务,将特定门诊普通化,完全按照社区普通门诊就诊管理及支付待遇,配套的是将所有门诊用药目录开放给社区普通门诊,并在处方开药量上给予政策倾斜。

2012年,东莞市中医院专家在麻涌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义诊。

2012年,东莞市中医院专家在麻涌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义诊。

这时候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日益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彻底摆脱了“缩小版的医院门诊部”的心理影响,重新认清了发展方向,向基础扎实、功能全面的方向快速发展,从而夯实了社区门诊统筹的根基,使参保群众的基本医疗保障得到根本的保证,取得了良好效果,因此东莞有些镇街的社卫,尤其是寮步镇的慢病管理是比较出色的。

因为整套东西配套,社区的医生有机会去实践,也提高了基层社区医护的能力和水平,如果都没有病人,医学生空有理论,也不敢给人家看病,水平永远不会提高,经过这一套下来,效果显而易见,也提升了基层的医疗水平,实现共赢。

自述者:刘键斌【现任医药服务管理科(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科)科长】

【出品】东莞市医疗保障局  南方+东莞频道

【采写】郭文君 何绮莹 龚菊

【设计】曾競


编辑 冯文美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