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一道黛瓦白墙的圆形拱门,进入到清幽雅致的小院内,道路两旁芳草萋萋、鲜花盛开,各类盆景郁郁葱葱、千姿百态。抬头一看,一幢充满中国风韵的三层白色建筑映入眼帘,其上赫然写着“陈东山美术馆”六个遒劲有力的大字。
陈东山美术馆外景。
“美术馆于2022年12月11日正式落成,目前收藏了100多幅工笔画,并且向公众免费开放。”近日,记者来到位于阳春市春城街道头堡村的陈东山美术馆时,该馆创办人陈东山正热情地向当地美术爱好者介绍馆藏作品。只见他身着黑色唐装,虽已年逾六旬,但谈论起关于美术创作的话题时,依旧精神矍铄、滔滔不绝,脸上洋溢着爽朗的笑容。
陈东山向参观者介绍美术馆馆藏作品。
饱含故土情怀,创办阳春首家民间美术馆;踏遍阳春的山山水水,把作品画在乡村的广阔大地上……出生成长于阳春,创业定居于香港,后又返阳春创作,入行40多年来,陈东山在对艺术的孜孜追求中,始终不忘来时路,以阳春乡村的花鸟禽畜等为题材,在传统的工笔画中锐意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乡土”艺术风格,创作出许多既“接地气”,又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优秀作品,把“阳春文艺”的招牌擦得更亮。
自幼酷爱美术
自学成才功底扎实
1961年,陈东山出生于阳春的一个普通干部家庭。从小时候起,陈东山就对美术绘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我还在念幼儿园的时候,就喜欢拿着笔到处涂涂画画,甚至把家里的墙上都画满了。”陈东山回忆道,虽然因为乱涂乱画惹了不少祸,但这也让陈东山的父亲发现了他对绘画的兴趣。于是,陈东山的父亲便利用业余时间,经常带他到当地一名国画老师家中学习,让陈东山得到了童年的美术启蒙。
为了提升自己的绘画技艺,从小学到高中期间,陈东山除了经常出去采风写生之外,还利用业余时间“泡”在图书馆、书店,如饥似渴般阅读了大量绘画理论方面的书籍,并一一在实践中验证。
有一天,12岁的陈东山中午提着木桶到漠阳江边挑水,看到江对岸的景色很美,便拿出随身携带的纸笔画了起来,把挑水的事全然抛在脑后。等到画完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好几个小时,挑水的木桶都被太阳暴晒得裂开了,他只好提着空桶回家——陈东山对画画的痴迷可见一斑。
1977年,陈东山从高中毕业后,出于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主动请缨到阳春黎湖农场参加劳动,成了最后一批“知青”。
陈东山在观察花卉。
喂鸡、养鹅、种树、耕种、插田……两年的时光里,陈东山走遍了阳春的田野乡间,也体验了农民的苦乐酸甜,对农村更加多了一分感情和热爱。在劳动之睱,陈东山画笔不辍,花草树木、蔬菜瓜果、家禽家畜等都成了他创作的素材。这段经历,也为他以后艺术生涯的追求奠定了基调。
“农村的许多平凡事物都有着丰富的细节,且饱含着乡土风情,很适合用细致的工笔画来表现。”陈东山介绍,中国画按技法可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其中写意画是用简练的笔法描绘景物神韵,抒发作者的感情;而工笔画又称为“细笔画”,画风更加工整细致,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
在多年的理论学习和创作实践下,陈东山虽然没有经过专门的绘画学习培训,但却已经具备了较为扎实的美术功底,这也为他后面进入美术行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陈东山在创作。
植根“乡土”题材
塑造独特美术风格
后来,陈东山被分配到阳春一家单位工作,过着平淡安稳的生活。那时,他还仅仅把绘画当成一个爱好,没想过自己会走上全职画家这条路。
转机发生在1980年——当时,陈东山在香港定居的爷爷身体状况不佳,需要有亲人照顾。再三考虑后,作为独孙的陈东山辞去了工作,来到香港照顾老人,从此开始全职从事绘画工作,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我感觉最幸运的是找了一份画画的工作,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初到香港时,陈东山在一家从事中国古代名画临摹和外贸出口业务的公司上班。由于他绘画功底扎实,领导对其委以重任。从事这份工作的10年间,陈东山通过对数百幅中国古代名画的临摹、研究,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绘画功底,对美术构图、审美、立意乃至职业发展等方面的思考也更加深入。
“香港的职业画家很少,创作氛围不太浓厚。而且如果总在模仿,也很难在事业上有进步。”陈东山意识到,虽然临摹古代名画对提升基本功、培养审美观点很有帮助,但也限制了自己的思维,不利于自主创作。
为了突破创作瓶颈,1990年时,29岁的陈东山毅然辞去稳定的工作,成为自由画家,并回到故乡阳春的农村寻找创作灵感。在这里,通过与花草树木、瓜果禽畜等自然田园要素亲密接触,陈东山对乡土的热爱再次被唤醒,这也让他灵感迸发,不断创作出一幅幅佳作。
目前,陈东山的作品已逾500幅。细数他的美术作品,虽然只是鹅鸭、雀鸽、蜂蝶,又或是竹菊、荷莆、草石,但每件事物都经过精心构思,不仅强调其自身的某一特征,还非常注重物与物之间的相互呼应,作品充满乡土意趣。其中,又尤以画鸡为代表。
“这幅10年前画的《吉祥富贵》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之一。”谈起自己的得意之作,陈东山拿出了一幅由鸡和牡丹组成的工笔画。画面中,几只形态各异的鸡聚集在高墙之上,或坐或立;而在墙下,深红、粉红、明黄等各色牡丹花正争相盛开。整幅画作色彩丰富、构图精妙,充满乡土风情。
“早在汉代,韩婴便在《韩诗外传》中提出鸡有文、武、勇、仁、信‘五德’之说。在传统文化中,鸡也承载着很多的吉祥寓意。”陈东山说,鸡是农村最常见的一种家禽,也有着最浓厚的乡土气息。为了画好鸡,陈东山曾经10多次跑到阳春市松柏镇、圭岗镇等地农村观摩鸡的坐卧、站立、跑跳、休憩、斗争等各种形态,真正做到胸有成“鸡”。
“工笔画最核心的是要具备水、墨、线等中国画的元素。”陈东山认为,国画作品重在“以形写神”,追求“意”“形”“趣”兼备。包括工笔画在内的书画艺术品不仅是一种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民族精神文化的传承。如今,陈东山的《吉祥盛世》《大地赞歌》等多部作品入选全球水墨大展,曾于马来西亚、新加坡、加拿大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其作品水准受到业界肯定,被多家海内外收藏家和商务机构收藏;出版有《工笔吉祥鸡画法》《工笔吉祥鸟画法》《工笔画作品精选》等专著,成为许多美术爱好者推崇的理论教材。
陈东山在美术馆内。
饱含故土情怀
服务阳春文艺发展
一个人不管走到哪里,最难忘的是故土,最难舍的是乡情。
陈东山回乡创办美术馆,除了出于自身的故土情怀和艺术追求外,也与他的阳春好友、陈东山美术馆馆长杨倡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从2019年起,就极力建议陈老师回乡为阳春文艺发展做一些实事。”在杨倡媚的支持推动下,今年9月,陈东山投资100多万元,仅用3个月就完成了美术馆的设计、建造和开放。
“回到阳春以后,搞创作时好像就有使不完的劲儿。”陈东山说,阳春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鸟,都赋予了他创作的素材,蕴含着无穷的灵感。最近,他待在香港的时间越来越少,而回到阳春的时间越来越多了。
陈东山在农村观察鸡的动态。
“在创作上,必不可少的是要有发现美的眼睛。”有一次,陈东山到阳春市松柏镇的乡下采风时,看到一间遗弃的旧房旁,三个鸡笼有次序地排布着,颇有构图美感。陈东山眼前一亮,马上用相机把画面记录下来,回到工作室不眠不休地开始创作——经过20多天,一幅富有农家趣味的画作《锦绣家园》就完成了。
“一个画家最重要的是作品。只要手还能画,我就会继续画下去。”陈东山取得了一定艺术成就后,不乏一些国内知名美术院校邀请他去教学,但他都一一婉拒。“我想趁着现在还有不错的创作状态,再多创作一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陈东山笑着说。
近年来,陈东山也不忘为家乡文化艺术发展贡献力量。通过参加阳春市举办的画展,推动阳春书画界共同交流进步;向母校阳春一中捐赠美术作品和教科书,开展公益培训讲座,提升学生美育水平;通过多年的美术教学,陈东山也培育出一批优秀的美术人才。
12月11日,陈东山美术馆落成。
“阳春的文艺创作素材丰富,群众文化艺术氛围浓厚,为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氛围。”陈东山建议,阳春文艺界要增强凝聚力,多与外界开展交流学习,从而提升创作水平,打响阳春文艺品牌;此外,要更加注重推动文艺产业化,打造文艺小村、文艺小镇等,推动旅游、文化、购物等行业融合发展,带动群众增收,助推乡村振兴。
链接>>
陈东山作品欣赏
《晨露湿新妆》
《大地赞歌》
《富贵吉祥》
《吉祥富贵》
《锦绣家园》
《梦牵乡情》
《农圃秀色》
【全媒体记者】罗天
【视频】巫雅柠
【通讯员】植兰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