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平沙岛,一个感受渔耕原生态的江心岛上,近日多了几张“新面孔”。12月17日,一场旨在净化、美化沙滩,倡导保护环境、支持乡村生态振兴的“再生艺术”公益活动在平沙岛展开,大家利用清捡垃圾创作出了4件艺术作品。
“再生艺术”公益活动在平沙岛展开。
平沙岛,西江河口段流经西樵镇的一个冲积岛屿,四面环水,是珠三角内最大的江心岛,岛上生态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环岛骑行、水上乐园、摘鲜果、尝河鲜等不仅受到本地人的热捧,还引得珠三角其他城市的游客逢节假日慕名前来。该岛也被列入南海区构建的“一山两江四岛三片区”宜居宜游宜业新都市蓝图中。但由于该岛处在旅游开发的初期,各种配套设施暂时没有跟上,越来越多的游客带来并留下了不少垃圾。
于是,由广东省绿盟公益基金会主办的“再生艺术”公益活动应运而生。这是一个长期系列活动,将在艺术家的催化下,组织村民和游客开展垃圾清捡和艺术创作活动,共同净化、美化、活化乡村的荒置公共空间。同时,利用“再生”垃圾艺术作品,唤醒和激发大家的低碳环保意识,吸引社会关注乡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
作品“孕育”。
活动当天,大家共创作出了4件艺术作品。第一件艺术品名为“孕育”,坐落于平沙岛东岸,形态是一个有点镂空的蚕茧,由鱼篓、工业垃圾、渔网、流木等材料制成。蚕茧是平沙岛的传统产业,工业文明是一个新生的蚕茧,填充它的是人类的文明产物,还有镂空的光(鱼篓)代表着未来的期望。
作品“轮回”。
第二件作品名为“轮回”,位于岛的西岸,是三个递进的圆环造型,由竹、泥土、工业垃圾等制成。第一个圆环由代表植物的枯木组合,第二个圆环是小一点的由人类文明产物(塑料制品)组成,第三个更小的圆环由代表自然的泥土组成。而三个圆环中心,就是落日的一幕,代表了轮回。
作品“渔夫”。
渔民是岛上具有代表性的职业。第三件作品名为“渔夫”,通过河滩上的流木组合成一个抽象的渔夫拉网形象,拉网后面网袋装着的是河边拉上来的沉重垃圾,寓意破坏生态环境最终破坏的也是人类自身的生存空间。
作品“自然的容器”。
在西岸的河滩边上,还有一件以钢筋、流木、工业废料等组成的作品“自然的容器”。该作品参考了当地代表性的农业产物竹笋,作品如同竹笋一般在大地中发芽生长,人们可以亲手把垃圾放入到作品中去,让人们更好的参加到作品交互里面来。
谢家乐是长期关注人与大地和谐关系的艺术家,他表示,“再生艺术”具有艺术性、趣味性、教育性,甚至有一定的批判性,深得参与者的肯定,既属于环境的工作,也属于大地的艺术,这与正在平沙岛举行“南海大地艺术节”主题相吻合,倡导人们珍爱环境,关注沉睡资源。
广东省绿盟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招苑雯介绍,国际上废弃物回收利用的效率一直受到专业人士的重视,一种基于不再增加能耗的利用方式开始流行,即“升级再造”。与制造新品相比,“升级制造”可以节能60%、节材70%,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降低80%以上。“再生艺术”活动是“升级再造”的一种艺术表达行动。
【南方日报记者】刘明
受访者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