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后,东莞正式确立44家镇街级以上医院作为定点医院,逐步实现医院现场办理结算。我们住院单少了很多,特定门诊单倒是不少。
最忙的时候要数每年年底,特批门诊报销、续审的长龙般队伍,曲折排列到门外。白天收单,我们前台工作人员收下的人均100张单,厚厚的,被订在一起。初步判断单据合理与否,我们逐一检查是否有资料遗漏。收单完,我们便打一个回执单,返给参保人,再对接下一个参保人。
蔡小红(前排右一)在进行业务受理。
晚上,我们便把这些单据明细逐一录入电脑,处理复核业务。那时候,坐久了,我们蹲在凳子上办公,几乎每晚办公室都灯火通明。
实施特批门诊后,我们接触到很多群众。一些寻求住院报销的患者直接向我们发问:“为什么报那么少?”省属单位的职工也有不少意见。
作为前台工作人员,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极力做好“灭火队”,安抚群众情绪,做好解释工作。我后排的稽查复核人便拿出那张单据,耐心向该患者解释,其产生了哪些费用,不能报销某些项目是有规定的,当前的社会保险是用来保基本的。
那时东莞市社会保险事业局医疗保险科只有五六名员工,我们除了具有当心理医生的潜质,还身兼多职——收单、接电话、打报表、拨款、做档案。
东莞信息化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我是50后,毕业于1974年。我们这代人不认识26个英文字母,不会拼音,不会五笔。一开始接触电脑,我是不适应的。于是,在五笔表上,我分别写下难打的字,将其放置在透明桌面玻璃下。碰到难打的字,我低头便能查阅。
有一次,上级领导来检查,我给他们演示电脑操作,一边操作一边解释,当时一个领导还说,“这个大姐,年纪看着不小,还会操作电脑啊。”
自述者:蔡小红(曾是东莞市社保局医疗科工作人员,2006年调任东莞市社保局办公室副主任)
【出品】东莞市医疗保障局 南方+东莞频道
【采写】郭文君 龚菊 何绮莹
【设计】曾競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