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文以载道,“橄”为人先

南方农村报

12月16日,2022潮州橄榄文化周启动仪式在潮州市潮安区橄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举行。活动以“品文化橄榄 助乡村振兴”为主题,推进潮州橄榄产业提质升级。

橄榄很小,一只大手,一张一合,三五颗便在掌握;橄榄产业很大,仅仅在潮州市潮安区,竟能牵引出一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小之间,折射出的,是潮州橄榄产业的发展之变与理念之辨。而这,也是建设现代农业强国新征程上,很多地方特色农产品突围、蝶变面临的时代命题和行走的共同路径。

曾几何时,潮州橄榄也风光无限,上世纪90年代,最高能卖到50元一斤,堪称“黄金果”;曾几何时,潮州橄榄也陷入谷底,每斤只有区区三毛钱,身价甚至不如白菜。而今,在经历了大起大落之后,潮州橄榄产业发展正在攀登新的高峰,重新走入上升通道。这条“微笑曲线”的背后,除了在龙头企业带动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经营水平实现质的飞跃外,还有产业与文化的跨界融合造就的“橄榄文化”与“文化橄榄”良性闭环。

“橄榄文化”,让文化可以“吃”。作为一种药食同源的水果,一颗小小橄榄身上,可以一并嵌入潮州凉果老药桔、老香黄制作技艺两种“非遗”元素。同时,至今仍然老当益壮、福泽民生的一棵棵百年橄榄树,也正是农业文化遗产生机勃勃的活化形态。还有潮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场景共振加持——嚼着潮州橄榄,游广济桥、韩公祠,定会别有一番滋味。

“文化橄榄”,让橄榄可以“品”。围绕农产品培育的文化,必须要落脚在坚实的产业基础上,即通过恰到好处的画龙点睛,让文化借助品牌包装与营销等中间桥梁为产品的市场价值进行正向赋能。在这其中,作为一种承载着历史记忆和集体记忆的公共资源,文化必须具体而精准地转化为包括乡愁、公信等在内的消费认知,从而在抬升产品品味的同时撬动价值规律的经济杠杆,实现文化溢价。换言之,如果说“橄榄文化”可以是一种只保存在博物馆里供人观瞻研究的展陈品,那么“文化橄榄”就必须纵深一跃跳进市场经济的蓝海成为“橄”为人先、勇立涛头的“弄潮果”。

文以载道,“橄”为人先。这文,是历史与现实共同孕育的时代内涵;这道,是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之大道、正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在改革创新意识的驱动下,潮州橄榄正在率先完成从“橄榄文化”到“文化橄榄”的华丽转身。也唯有如此,潮州橄榄才算彻底参透“大小之辨”,才能真正实现“小橄榄撬动大产业”,才不会走入一个又一个跌宕起伏的发展周期。因为,文化是更为永恒而深刻的存在,不断汲取文化养料是任何产业长盛不衰的不二定律。

党的二十大提出“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文化,同样是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的基本支撑。刚刚闭幕的中共广东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提出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和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这些决策部署,都为潮州“文化橄榄”产业创新发展吹来了暖暖的春风。

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产业的生命在于文化,文化的核心在于人。潮州橄榄产业的转型“机缘”,不正在于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到来么?接下来,除了建设橄榄文化公园、挖掘古榄树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开发更多文化味更浓的橄榄衍生品之外,还要吸引更多年轻人,让他们不仅成为潮州“文化橄榄”的粉丝,更成为这一活力产业的参与者、建设者,在推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共同浇灌好这棵常新常青的参天大树。

(作者系付伟,民建广东省委员会委员、广州市政协委员)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编辑 陈振兴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