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城又开辟一个党建新阵地,架起党群“连心桥”

桂城大德社区
+订阅

“12月14日,桂城大德社区碧湖花园党群服务站暨党建红色长廊启用,是一个集党建、服务、治理等功能服务为一体,能够让居民近距离就可享受到一站式便捷服务的“家门口”服务平台。”

这是大德社区党委以实际行动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体现,也是各方力量共同创建熟人社区、持续完善社区治理体系的成果,对桂城街道城市治理工作具有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大德社区碧湖花园党群服务站暨党建红色长廊启用。

 “创熟”推动小区融和共治

记者在现场看到,碧湖花园党群服务站约30平方米,打造了协商议事、志愿服务、亲子阅读等服务项目,墙上张贴着党建历程、创熟风采等资料。在党群服务站德融阅读坊,1150多本儿童读物摆放有序,这是街坊会会员、楼长李琴带头发动小区居民募捐而来的书籍,接下来将继续开展儿童绘画班,丰富小区文化生活。在小区的党建红色长廊,则展示着小区的治理历程,以“小长廊”作为学习“根据地”,让党建文化走进群众的日常生活,架起了党群连心桥。

嘉宾参观大德社区碧湖花园建红色长廊。

碧湖花园党群服务站墙上张贴着党建历程、创熟风采等资料。

 碧湖花园建于1995年,是一个典型的老旧小区,小区有住户479户,人口约1700人。早期,小区存在基础设施老旧、物业公司管理不到位、居民的公共参与基础薄弱等问题,导致小区治理陷入困境。

2014年,作为桂城创建“熟人社区”推进“楼长制”工作试点之一,大德社区党委活用“创熟”手法,以“楼长制”为基础,培育出一批主动作为、热心奉献的楼长,并于2016年成立了街坊会。

梅姐是碧湖花园小区的第一批楼长,同时也是街坊会的成员之一,在小区参与社会治理让他觉得特别有意义。尤其在2021年6月,因为疫情防控,碧湖花园9个日夜的封闭式管理让街坊会成员都感受到“邻里守望相助,党群一家亲”的温暖。当时,在接到社区党委的通知后,“楼道群”成为街坊会的“战场”,他们通过楼道群将每家每户的物资需求进行沟通和登记,在楼道群线上通知楼道住户测核酸,协助社区统计数据,并密切留意小区动态,搭好社区与居民的“连心桥”。

“在碧湖花园街坊会志愿服务中,我们感受到不仅仅是街坊邻里对我们志愿服务的认可,还有街坊会合力参与到小区服务取得成效的自豪感、成就感。”梅姐说。

接下来,碧湖花园街坊会将在大德社区党委的带领下,不断吸纳新鲜血液壮大“创熟”队伍,以丰富小区居民文化生活和提升小区的居住环境为重点,通过收集居民意见建议、加强巡逻、参加联席会议等形式,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志愿服务,与楼长、业委会、物业公司等共建更具温情的碧湖小区。

逐渐形成“红色”治理模式

小区的治理,居民永远是主角。如果说街坊会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业委会则是推动小区善治的关键力量,完善了社区治理体系。

2020年,碧湖花园以街坊会为平台,从小区善治力量中孵化培养骨干并成立业委会,进一步完善社会治理机制。今年9月,第三届业委会届满,在社区党委的指引下,通过投票顺利成立了第四届业委会,成员通过率均超过95%以上。

说起筹备业委会的过程,大德社区党委书记黎展涛用“一波三折”来形容,由于前面两届个别候选人的票数不够,使得业委会无法成立运转,好在居民多年来齐心协力一直在推进这项工作。在业委会成立之后,成员与街坊会一起尽心尽力地协助社区完成各项事务,解决小区违建拆除、更换儿童休闲设施、协助物业改造老人健身点等。

街坊齐心协力筹款更换了儿童游乐设施。

以更换儿童休闲设施为例,由于小区的儿童游乐设施经变得残旧且不安全。经过业委会、街坊会沟通,决定重建儿童游乐设施,由每栋楼长在楼道群里发布众筹信息。经过一个多月,有近300名业主自愿捐赠,募集了37608元的爱心捐款,最终小区游玩设施顺利更换,充分展现了小区多年来的“创熟”成果。

与碧湖花园一路之隔的丽景园,也成功复制了碧湖老旧小区治理的做法,创新融入党建力量成立红色业委会,5名成员中有4名是党员,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2021年,丽景园开展小区改造,业委会化身居民和社区的“连心桥”,主动参与改造座谈会,听民意传民声,尽可能减少在改造过程中产生的矛盾。

可以说,在大德社区逐渐形成了“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小区业委会—物业公司—街坊志愿服务队”的红色治理模式。如今,随着碧湖花园党群服务站和党建红色长廊的同步启用,将会为小区治理谱写新篇章。

红色党建长廊的党建风采。

黎展涛说,未来将党建、治理和服务群众工作延伸至群众身边“最后一公里”,全力推进创建“熟人社区”工作,把党群服务站打造成为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党组织开展活动的重要场所、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和服务群众的重要平台,真正把党群服务站成为党员群众想来、爱来、常来的场所。

做实、做活基层治理工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在桂城的社会治理实践中,大家深刻认识到,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就在社区,居民小区已经成为加强党的建设、深化社会治理的关键一环。党建引领“创熟”,就是打通基层治理末梢、激发社区治理活力、建立社区动员体系的有力抓手。

“服务群众是我们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群参与是社会治理焕发生机和活力的关键要素。”桂城街道党工委委员梁启聪表示,社区党委以小区党群服务站为载体拓展协商议事平台,整合社会治理资源,深化党建三级网格,拓宽基层各类群体有序参与治理的渠道。他寄语,以后要积极建立多元主体参与机制,深化楼长制与楼道自治小组工作、发展街坊志愿互助会、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重点健全党员带领、群众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探索党组织引领、邻里守望相助的小区治理模式。

大德社区“创熟”骨干齐聚,开启小区治理新篇章。

今年,区委提出要大抓基层、大抓支部、大抓队伍、大抓服务,全区党建引领“创建熟人社区”工作推进会也要求要强化多元参与,推动社区从单向治理向多元治理转变,桂城明确提出实施红色源动力工程,目的是通过党建引领深化基层治理。

近年来,桂城建设组织生活馆58个,重点推进为群众办实事项目98个,坚持支部建在小区上,101个小区党支部实现全街道住宅小区全覆盖,为基层治理增添“红色动能”。桂城规划建成党群服务中心(站)共计178个,其中已建成138个,开展各类党群服务活动超过5000场,惠及居民群众超过10万人,进一步激活基层党建和公共服务的“神经末梢”,使群众切实体验到“惠从党来”。

社会治理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活力也在基层。桂城将不断创新党建引领下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发挥小区党支部领头作用,大力发展听党话、跟党走的红色“业委会”,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委会、街坊会、物业服务企业等多方联动的机制,推动小区综合治理,共建美好家园。

文/图 珠江时报全媒体记者 李冬冬

通讯员 廖志春 王小姬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