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社论:以县域振兴为广东高质量发展“补短板”

南方杂志

搞好县域经济,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1

文|《南方》杂志编辑部

执笔|许俊仟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强,则全省强。

县域发展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乡村,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主战场之一。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明确突出县域振兴,高水平谋划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着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从国情来看,县域承上启下,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在推进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最大难点在县域,重点和着力点也在县域。近年来,中央不断深化县域放权赋能改革,持续激发县域发展活力。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再次强调“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从省情来看,突出县域振兴,高水平谋划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增强广东发展协调性、平衡性的必然要求。从区域上看,广东既有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也有经济欠发达的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高度重视,深刻指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截至2021年末,全省有65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34个县、3个自治县,合计122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然而,其中57个县(市)土地面积占广东的71.7%,常住人口仅占广东的27.96%,经济总量仅占广东的12.5%。这意味着广东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放开手脚,大干快上。一方面,要“强长板”,通过突出制造业当家,做优做强制造业这份厚实家当等,把自己的长板和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另一方面,要“补短板”,让有着丰富资源和巨大潜力的广袤县域,在逐渐走出疫情影响的“拼经济”浪潮中先行一步,将“短板”变成“潜力板”。

从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来看,县域振兴也是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路径题中之义。广东将县域经济作为解决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牛鼻子”,具有重要战略性的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搞好县域经济,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抓好县域经济是个系统过程,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瞄准重点靶向发力。基础设施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骨骼”“血脉”,要进行一体谋划,把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城乡等基础设施的先导性作用发挥好。要大力推进强县促镇带村,把县的优势、镇的特点、村的资源更好统筹起来。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统筹推进规划建设、要素配置、生态环保、基本公共服务等科学编制发展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扎实推进城乡面貌改善提升,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让乡村既保留乡愁韵味,又富有现代魅力。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要取得更大的突破性进展,必须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政策体系支持。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贯彻落实,完善产业、商贸、土地、财政、金融等配套政策和激励措施,在“湾+带”“双核+双副中心”等协作基础上,研究建立新型帮扶协作机制。要赋予县更多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倾斜支持县域重大项目,释放更加鲜明的发展导向。同时,还要扎实推进城乡面貌改善提升,践行“做事要与人民同心”的重要理念,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县域振兴全过程,采取更多暖民心、惠民生的举措,探索共同富裕有效路径。

新的征程,呼唤新的发展高度。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传递对县域发展的高度重视,进一步坚定了全省尤其是粤东西北人民砥砺前行的信心和决心。全局上谋势,关键处落子。牢牢抓住县域振兴这个“牛鼻子”,齐心画好融合发展最大“同心圆”,我们定能强长板、补短板,写就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这篇大文章,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谱写新的更加动人的广东篇章,让老百姓的生活步步高、喜洋洋。

本文责编|林若川

海报设计|陈春霖

【频道来源】南方⁺客户端观点频道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编辑 莫群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