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色遇上山海经,跨越千年的共同审美

南方周末
+订阅

全文共4226字,阅读大约需要12分钟。

当代中国人了解《山海经》多半是读鲁迅,从而知道了“人面的兽,九头的蛇, 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

《山海经》是远古时代故事的一个缩影,从战国至汉代成书,其中出现的神兽共计128只。但推移到今日,人们只能见到文字记录,却从未见过有意象和颜色的画面。如何让《山海经》活起来?年轻的画师们选择用中国传统色彩勾勒奇珍异兽的奇幻。

文 | 阮白卿

1

中国人的情感共鸣

当张九龄长眺天际并写下“海上生明月”,这1300年前的月亮的光晕中,便映出了仲秋的夜空、无尽的沧海,静影沉璧,月色中带有一抹淡蓝。

故而古人将极浅的蓝色定义为“月白”,代代如此称谓,西方的油画家并不能理解这种关联。西方色彩体系基于物理学研究,认为色相、明度和纯度决定了色彩的呈现效果,中国传统色彩则从写意出发,蕴含着一种主观联想的浪漫。

▲ 视觉中国/图

曹公在《红楼梦》里拿来糊窗子的“软烟罗”就极富画面感,“一样雨过天青,一样秋香色,一样松绿的,一样就是银红的,若是做了帐子,糊了窗屉,远远地看着,就似烟雾一样。”

雨过天青自不必提,“八分藤黄二分黑”调出的秋香色,画在纸上黄中带绿,恰如初秋将要枯去的树叶,有着泥土和枝条的清香。视觉和嗅觉在“秋香”二字中得到了融通,这便是中国传统色彩“写意”之所在,颜色成为了表“意”的手段。

中国色不仅存在于日升月落的描画,也代代传承于文学、工艺和建筑当中,传统色彩背后凸显的是中国人的共同审美。一张命名为“RGB117-142-97”的色卡不能使人们产生任何色彩认知,但提到“竹青色”,完全没学过绘画的人也能联想到“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借由“竹”的意象,这种带着灰调的青色与“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清高产生了关联,竹青色在东方审美中也就蕴涵了君子之雅。

再譬如发源于北京、盛行于明朝景泰年间的金属工艺品“铜胎掐丝珐琅”,因为大多以湖蓝为配色,三百年后,清宫造办处将它们统称为“景泰蓝”。景泰蓝之“蓝”,是从润泽的珐琅釉中透出的深沉,它离不开大明莲纹样和掐丝工艺的装点,带着强烈的民族气息,表现出繁花似锦之美。

▲ 视觉中国/图

中国色,不仅有日出东方的淡雅素净,也有摄人心魄的浓酽。提到浓烈色彩,最典型的代表莫过于琉璃瓦和宫墙。六百年来,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这城市中轴线上的建筑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代表“火”与“土”的红墙黄瓦,曾是八方进贡万国来朝的终点,体现了明朝时期世界最大经济体顶层审美的大气磅礴。

传承至现代,嵌入了中国色的文字仍然有极强的画面感,带给人们如同身临其境的审美体验。一个不得不提的例子是张爱玲,这位亲自动手给自己的小说画插图、穿自己设计的时髦服装的作家,在《天才梦》一文中表示自己“对于色彩极为敏感”。张爱玲塑造场景时颇爱使用中国色烘托气氛,“旧式的控云铜镇,已经锈成了青绿色,配着那大红底子,鲜艳夺目。在昏黄的灯光下,那房间如同一种暗黄纸张的五彩工笔画卷……镜子前面倒有个月白冰纹瓶里插着一大枝腊梅。”

青绿、大红、暗黄、月白,尚未当真写情,缱绻之意已在。重意境的中国文学翻译成英文,读来总归差一口气,始终缺少情感的共鸣,好比很难在第一时间想象“Electric Blue Lemonade”是什么样的色彩,因为你无法从任何中国的历史中寻找到和“电蓝柠檬水”有关的记录。相反,“晨霜攀黛瓦”的“黛”,是“影落明湖青黛光”。这是中国人不言而喻的共同审美认知,足以穿越时光,连结古今,产生共鸣。

除了红墙黄瓦,中国历代的艺术作品中罕见张扬的颜色。色彩是性格和气质的外显。以低饱和度为主的中国传统色彩体系,实际上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和性格——内敛、低调、包容、含蓄。贾平凹所指“内向而不呆滞,寂静而有力量”,不外如是。

2

何为“主流”审美?

1963年,美国的Pantone(潘通)公司推出了第一个配色系统,开始了它推动制造业的颜色标准化进程。发展至今,潘通色卡已经成为国际通用的标准色卡,是印刷、纺织、塑胶、绘图、数码科技等领域进行色彩交流的国际统一标准语言。

普通人如何被西方“主流审美”影响生活?在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中有这样一段阐释,“某奢侈品牌发布会第一次出现了天蓝色礼服,很快,天蓝色就出现在8个设计师的发布会里,然后它风行于全世界各大高级卖场,最后大面积流行到街头,你在卖场里买了它。你觉得你穿的这件衣服是自己选择的,实际上是这间屋子里的人替你选的。”

▲ 视觉中国/图

全球化使东方审美被西方色彩体系占据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快。从2000年开始,潘通公司每年年末宣布的次年“年度代表色”,通过各大秀场、红毯、杂志统治人们的眼球。而近年来大行其道的“莫兰迪色系”,则来自于意大利画家乔治·莫兰迪一系列静物作品的色调。这些被冠以时尚、高级名义的色彩,频繁出现在中国年轻人的家居布置、衣着搭配中。

中国色过时了吗?实则不然。中国色彩体系的式微并非因为落伍,而因未有话语主导权。当2022年的世界被潘通色所谓的“长春花蓝”覆盖时,很少有人能意识到,长春花蓝其实就是中国传统的“雪青”,或称“绀色”,它是《金锁记》里初嫁的曹七巧身上的袴子,是《海上花列传》中反复出现的官纱。但就是这一抹雪青,也已在人们脑海中褪色,被一张潘通色卡取而代之。

一旦拥有适合的舞台,中国色同样能够大放异彩。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今年除夕登上春晚后,收获好评如潮,传统艺术和当代文化在“青绿”的统一色彩体系内碰撞出优秀的审美精髓。

“青绿”的取色,来自于《千里江山图》,这也是青绿山水画流派的著名代表作。在石青、石绿的主色中,长卷绘尽山川壮美,江河磅礴。懂画的人不多,色调雅致的服饰却很容易贴近大众,选择在普适度极高的春晚登场,也有此用意。春晚以后,《只此青绿》在全国巡演五十多场,所到之处一票难求,中国色在此刻被正名,传统审美仍然可以理直气壮地引领当代。

在这一点上,奢侈品行业或许更早嗅到了中国色的灵感。实际上,试图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牌不胜枚举,推出的商品往往画虎不成反类犬。只有某西班牙奢侈品牌近期以“中国釉”为灵感进行取色,推出一系列皮具单品,在国内社交媒体上受到普遍认可,是难得一见能够将西方时尚与东方文化恰当融合的案例。究其原因,是神似而非形似,契合了中国气韵。

要打破所谓的“主流审美”,树立文化自信,必经之路是要重建中国传统色彩的话语权。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自主品牌需要也应当承担更多责任,在产品应用中潜移默化,托举中国色成为主流,将历史的厚重之美传承下来。审美自信的第一步,就是要扩大应用传统色彩。

然而在传承过程中人们发现,正因中国色源于写意,取色变得十分困难。如何用青松之绿染布、用初蕊之红裁衣,是摆在人们面前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

跨应用取色绘山海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赤身,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

当代中国人了解《山海经》多半是读鲁迅,从而知道了“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这是中国的上古神话,比起海皇波塞冬把马变出鱼尾给他拉车,东方传说里的神兽常表现得豪气干云。相传烛龙是钟山的神,在大地浑沌未开的时候,烛龙口含“火精”来到天宫,在北方幽暗的天门中高高举起,亮光霎时照亮了大地,一直照入阴暗的九泉之下。

《山海经》是远古时代故事的一个缩影,从战国至汉代成书,其中出现的神兽共计128只。但推移到今日,人们只能见到文字记录,却从未见过有意象和颜色的画面。如何让《山海经》活起来?年轻的画师们选择用中国传统色彩勾勒奇珍异兽的奇幻。

这是华为平板2022年“天生会画”项目的全新尝试。三位插画家,三只山海经的神兽,从历史文物中取色填补,作为视觉色彩基调,以还原真实的历史风貌。用中国古色续写中国故事,这种尝试,不可谓不浪漫。

口含“火精”的烛龙,理应通体火红。敦煌学与岩彩艺术研究者莲羊把目光投向了《四神云气图》。这幅同样以龙为主题、以赤色为主基调的壁画,是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墓葬级别最高的墓葬壁画,被学者赞誉为“敦煌前之敦煌”,也是河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 莲羊笔下的烛龙,取色于《四神云气图》

“古画里的颜色来源于辰砂,但这个颜色如今开采和提纯都非常不易。直接选取《四神云气图》上的红色来画烛龙,更符合那个时代,也更能让人产生共鸣。”莲羊介绍。这位被业界誉为“造龙师”的画师,将岩彩画的传统技法与cg相结合,画面活泼灵动,具有饱满的东方特色。

嘘气成云,盘踞回首,莲羊的烛龙或许真能像《山海经》中所说的那样,眼睛一睁一闭,世界就有了昼与夜;一呼一吸之间,人世就分出了冬与夏。

华为平板“天生会画”项目还邀请了另外两位插画家:为《大圣归来》和《哪吒之魔童降世》创作官方海报的画师张浩,和第13届中国动漫金龙奖最佳插画奖金奖获得者叶露盈。他们分别选取了《山海经》中的上古神兽驺吾和鸾鸟,从武则天金简、汝窑天蓝鹅颈瓶中选取黄和青作为画面基色。

▲ 叶露盈笔下的鸾鸟,取色于汝窑天蓝鹅颈瓶

▲ 张浩笔下的驺吾,取色于武则天金简

之所以选择赤色、黄色和青色,也有特殊的用意。《周礼》将色彩分为正色和间色,以正色为贵,将青、赤、黄、白、黑定为五方正色并沿用千年。色彩不该只停留在文物上,它们永远在画笔下、创作中、传承时。

华为平板最新的“跨应用取色”功能,使复刻古色变得更加容易,只需用华为手机拍摄一张文物的照片,再借由华为平板的跨应用取色功能,就可以方便的在华为MatePad Pro中,提取手机照片中的颜色。目所能及的丰富色彩,都可以直接在平板上取用,创作者也可以复刻和使用历史中的颜色,可以说,跨应用取色让中国色不再褪色。

▲ 创作者正在使用华为平板“跨应用取色”功能

让中国色能用、好用、会用,是“天生会画”项目的初心所在。除了三位插画家,华为还面向社会公众征稿,邀请每个想要拿起画笔的人共绘山海经。借此契机,还在“画世界Pro”软件上架了中国色色卡,只要笔刷轻轻点选,历史古色触手可及,对历史的想象也最大限度地得到了拓宽。

华为MatePad Pro在绘画场景的这一创新,是华为平板在高端化战略路径下前进的又一步。在绘画场景下,平板作为创作工具,必须具备出色的硬件、强大的软件和生态。定位高端的华为MatePad Pro已经在笔记和办公场景方面构建了核心竞争力,这一次,凭借科技创新实力和应用生态,在绘画场景上也在高端平板市场站稳脚跟,让iPad Pro绘画不再是独一档。

更重要的是,华为平板正在用科技的方式传承中国美学,唤醒大家的共同审美。“天生会画”项目只是起点,华为平板正带着传承历史的情怀和诗意跨越山海,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专题)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