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州驿道·遗迹(址)①
岁月无声,驿道有痕,化州古驿道历经沧桑,依然留存了遗迹(址)散落在驿道沿线,让我们沿着化州古驿道,追怀驿道昔日的风采。
石龙郡城遗址
石龙郡城遗址(化州市地方志办供图)
石龙郡城遗址,位于河东旧城岭(今鉴江街道橘城北路),西紧靠鉴江、罗江汇合处,曾为罗州、石龙郡、辩州、石龙县的治所。始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土筑城墙,坐北向南,东起旧城村,西至桄榔山,南到黑泥城,北靠大德岭,长330米,宽300米,周长1260米,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现城墙基础大部分犹存,断断续续呈“回”字形。碑记载:当年冼太夫人守一郡控八方,长期驻守于此。1986年7月,该遗址被化州县人民政府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罗州城遗址
罗州城遗址(化州市地方志办供图)
罗州城遗址,亦称南宋化州城遗址,位于河西街道宝山社区西堤路。据《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光绪】化州志》记载“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郡守李丹始筑以砖石,周长296丈。开四门:东开泰,西罗山,南南薰,俱通陆,北临大江,即以名之。”后经9次修葺,城周缩扩不一,至清咸丰三年(1853)城池周长为563丈,高1.9丈,厚1丈,垛口933个,开东、南二门。城池四至为:北起今民主大桥南桥头,鉴江边高州码头为东门,沿民主路经文化宫至惠南路口为南门,西由西陵园路至旧中医院、跨宝山至西城角(北岸南桥头边),经清风楼至民主大桥南桥头。民国20年(1931),为开通化梅、化廉公路,将城墙拆除。抗日战争时期,为了逃避日本军机轰炸而大拆城墙,现在仅存北临罗江小段城墙,此段城墙旧址南北方向,长149米,底部呈斜坡式,为青砖彻建,占地面积约645平方米。2000年11月,该遗址被定为化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清风楼
清风楼(化州市地方志办供图)
清风楼,位于河西街道宝山社区西堤路的古城墙上。据《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光绪】化州志》记载:“在州治后城上,唐曰清风台,宋改为清风楼,元改观风楼,明洪武初(年)知府张谦重建。久废,(清)同治三年甲子,州牧张钦泰重建楼上,祀奉魁星。” 1992年重建,新楼主体建筑构架完成后,一直搁置。新楼前移20米,在基本保持原貌基础上扩大规模,高16.3米,长27.6米,纵深11.6米,一座三层五间。1986年7月,该遗址被化州县人民政府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鼓楼
鼓楼 (化州市地方志办供图)
鼓楼,又名谯楼,位于河西街道宝山社区中山路1号。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为州守傅昂倡建,坐落于州衙门前。清康熙二年(1663)知州邱宗文全面修葺并扩建楼门,清乾隆十二年(1747)知州杨芬再次重修。民国12年(1923)修葺。1986年重建,该楼坐北向南,高13.1米,长16.26米,宽9.74米,占地面积158.38平方米。门前石狮子一对,南、北两门楣石雕楷书“鼓楼”。两层建筑,上下6间,下层中间敞开为大门,上层四面回廊,中间大厅置钟鼓,昔以之报时与传警。该楼仿宋式建筑,重檐斗拱绿琉璃瓦,脊顶八坡翘檐,陶塑双龙戏珠,翼脊陶塑瑞兽珍禽。1986年7月,该遗址被化州县人民政府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孔庙
孔庙(化州市地方志办供图)
孔庙,又名文庙、学宫,位于河西街道宝山社区。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原址在宝山东面;嘉定二年(1209),州守范良辅迁旧学府于州治南阙;咸淳八年(1272)迁城内。明弘治年间改迁南郭;万历二十四年(1596)又迁城内。清乾隆十三年(1748)复迁南郭,清嘉庆六年(1801)重建。2000年重修,孔庙坐东北向西南,占地10000多平方米,分左右两路,右路为主要建筑,由万仞宫墙、大门、棂星门、状元桥、东西厢、大成门、东西庑、大成殿组成。左路由门前厢房、大成井、青云路、蟾宫、明伦堂、尊经阁、左右廊组成。大成殿重檐翘角,黄琉璃瓦,品形封火山墙,二十三步梁,其如意斗拱木构架,以无铺钉相衍,可随意移动。庙中保存有清康熙皇帝题写的“万世师表”和光绪皇帝题写的“斯文在兹”匾额。1986年,孔庙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月,孔庙被列为茂名市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7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制作单位:茂名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化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图片除了署名外,均为茂名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提供)资料来源于:《广东历代方志集成·高州府部》《化州县志》《化州市志》《驿道乡情》
来源:茂名史志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