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10年间,我国产业数字化迅猛发展,工业互联网应用覆盖45个国民经济大类,产业规模过万亿,连接工业设备近8000万台。
作为国际制造名城,东莞在为制造业筑牢数字底座上坚定不移。2022年东莞市政府“一号文”提出,全市三年统筹安排财政资金不少于100亿元,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全力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乘此东风,今年12月13日,2022年东莞“数字经济月”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东莞数字经济发展大会将在东莞松山湖举办。期间,由东莞市工信局、松山湖管委会主导建设的东莞市工业数字大厦正式启用,一批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智能工厂(车间)培育企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诊断服务商集中授牌。
从东莞工业数字大厦启用,引入60家专业服务商,到东莞“数字经济月”系列活动全面启动,再到华为云全国首个开发者村落地松山湖……自2021年被认定省数字服务出口基地以来,松山湖持续打出数字经济发展组合拳,推动制造业企业“上云用数”,在助力制造业挑起产业高质量发展脊梁的同时,不断开辟数字产业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培育壮大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行动变革
“政府引导+平台支撑”助力企业上云用数
作为全球领先的清洁解决方案服务商,国邦协同科技(广东)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国邦”)在2012年曾被迫卷入价格战,企业发展一度受阻。“下有小微企业顶着,上有百年外企压着,我们夹在中间最难受。”厂长许平回忆道。
危急时刻,董事长陈乃邦决心跳出价格战泥潭,将企业未来“押宝”在数字化转型,率先将物联网双向通讯技术应用于清洁设备管理,将数据管理的概念带入清洁行业。
数字化让国邦有了一个“数据大脑”。“数字化转型后,我们为客户提供了超越传统清洁设备的价值,让我们变得难以被替代。”许平说。相比于公司2016年到2020年连续5年复合增长率超50%的成绩,他更看重新的业务模式对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
这是东莞制造业中小企业借助工业互联网降本增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正重构中小型制造企业在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中的竞争模式和态势。新形势下,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已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张国军认为,针对广东省的中小微企业,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支持他们应用好数字技术,强化工业大数据的应用。“数字化制造和制造数字化,这是我一直强调的,千万不要为了发展数字经济把制造业丢了。数字与制造相结合,是政策顶层设计时应该注意的。”
作为引领东莞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松山湖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韧较早。早在2019年起,松山湖管委会便携手华为共同推出松山湖产业云项目,三年安排9960万资金推动松山湖功能区企业“上云用云”。
截至2022年10月,华为云(松山湖)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已扶持 113家企业上云用云,使企业人力成本降低40%,研发效率提升30%,产品直通率提升6%,生产效率提升11%,服务覆盖制造业、软件、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行业,助力松山湖特色产业发展。
为着力破解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中“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的瓶颈难题,今年4月,东莞市工业数字大厦在松山湖光大We谷揭牌成立。
作为全国首个以工业数字命名的大厦,东莞市工业数字大厦以“集聚数字产业化,赋能产业数字化”为目标,创造性将行业协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及需求方链接到一起,帮助东莞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掌握发展主动权。
如今,大厦目前已吸引8家企业机构、60家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入驻,包括华为云、阿里云、金蝶云、李群自动化、中国联通、迪森科技、鑫蜂维等知名企业。未来3年,大厦还计划引进超百家数字化服务商,引导培育东莞数字经济发展生态。
从松山湖光大We谷成为东莞第一批数字产业集聚试点园区,到5个东莞市软件产业园在松山湖同步揭牌,再到主导建设成立东莞市高新技术产品展销中心,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品牌出海和数字贸易一站式服务……
政企联手推动的数字变革,正在松山湖功能区陆续上演,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目前,松山湖重点推进东莞市数字产业集聚试点园区及软件园、工业数字大厦建设,提高数字产业集聚试点园光大We谷和中集智谷的集聚效应,打通数字全产业链,做大做强特色数字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更多的数字产业集聚示范园。
战法变革
产业数字化浪潮全面掀起
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拓斯达”)工厂智能生产线内,机器人手臂从传送带上“拿”起精密零件,准确放到产品孔位上;吸附在设备上的“拓星链”则通过传感器感知设备的运行状态,将数据传递给云端做大数据分析,让车间管理者能够便捷掌握车间生产情况。
从小巧的“拓星链”到庞大的机械手,拓斯达将数字化理念贯穿产品的生产经营中。“这款产品部属比较简单,成本也比较低,能够让一些中小企业通过数字化的方式管理自己的生产,从订单到生产到设备的管理,全部实现数字化。”拓斯达数据产品事业部总经理李川石表示。
在松山湖周边,诸多制造业企业纷纷行动起来,主动拿起数字化“新武器”,以此抢滩新风口、拥抱智能化。
在广东虹勤通讯技术有限公司(下称“虹勤通讯”),数字化、智能化已全面铺开。通过云端大数据平台,实现企业车间数字化、智能化管理,以往一天的物流运输时间,可以缩减为4个小时。
虹勤通讯副总裁陈晓球表示:“今年以来,应对严峻等外部经济环境,企业迅速决定拓宽原材料来源,并进一步加大资金、设备投入,加速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步伐,并实现了企业发展稳增长。”
制造业企业数字转型的主动作为,与松山湖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本,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担当不谋而合。
近年来,松山湖坚持从“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两大方面加快推进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以软件和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正蓬勃发展。
自2021年,松山湖作为全市唯一入选首批广东省数字服务出口基地,松山湖数字贸易出口和进口规模均在稳步增长,数字经贸新图景正加速呈现。
统计显示,2021年,松山湖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约11%,在全市排名第1位。除去嵌入式系统软件收入外,松山湖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已超30亿元,占全市比重30%以上,且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12月7日,一场助力外贸企业品牌“出海”的活动,在位处松山湖的东莞市高新技术产品展销中心举行,多家与会企业与展销中心达成合作共识。
东莞市高新技术产品展销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以本次扶持活动为契机,促进松山湖园区企业跨境业务品牌化、数字化发展,增强园区企业的品牌海外影响力。
2022年东莞“数字经济月”系列活动在松山湖的启动举办,则为当地进一步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新动能,打造区域数字经济高地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据介绍,2022年东莞“数字经济月”期间,第二届工业软件创新应用大赛及《“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宣贯培训活动等系列重量级活动将在松山湖接连举办,将汇聚湾区数字经济资源要素,发挥“政产学研金”多方优势,进一步集聚一批数字化人才,遴选一批数字化转型服务商,促进一批数字产业对接项目。
松山湖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委员黄镜铨表示,面向未来,松山湖将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
生态变革
厚植“雨林型”数字经济生态
近年来,开发者日益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据统计,开发者对产业创新与行业技术发展带来了约600亿元的年贡献产值。
发展开发者生态已成为各方共识。2022年11月9日,在华为全联接大会2022“共建数智生态”主题论坛上,东莞松山湖、华为云以及企业代表联合发布“松山湖开发者村”,这意味着华为云全国首个开发者村落地东莞松山湖。
这个数字化时代的新型“村落”,将依托东莞制造业特点,充分发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集聚效应,以及华为数字化转型经验优势,推动数字技术与东莞产业深度融合,共建全球开发者创新中心“1号店”。
松山湖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松山湖开发者村的启动,松山湖数字经济发展有望迈向新阶段。松山湖开发者村将不止是一条村,而将成为支撑松山湖全要素全过程全链条创新生态的创新云生态,赋能先进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数字化转型是一项推动产业链重构的系统性工程,关键一环在于做好顶层设计。
《广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1—2025年)》和《广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到2025年,广东要推动超过5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施数字化转型,带动100万家企业“上云”“用云”降本提质增效;2022年东莞市政府“一号文”提出,全市三年统筹安排财政资金不少于100亿元,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关于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松山湖将用5年左右时间筹集投入约20亿元,着力推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快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现代产业发展新格局——省市园各级政策的持续“加码”与指引,为推动制造业数字化高质量发展插上腾飞“双翼”。
沿着以数字化赋能制造业挑起产业高质量发展脊梁的发展脉络,松山湖正着力构建起数字经济技术、人才、平台集聚的发展生态圈,聚力打造“雨林型”的数字经济生态。
2022年8月底,东莞理工学院、东莞市高新技术产品展销中心正式签约共建数字经济产业学院&现代创意设计产业学院,打造与东莞产业发展高度贴合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联合为东莞培养具备实战经验的数字应用及创意设计专业型人才。
2020及2021年,松山湖先后被成功认定为广东特色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和广东省数字服务出口基地,松山湖数字经济品牌实力不断增强。
目前,松山湖已引进了虹勤、金蝶云、中软国际、软通动力等知名软件企业,及语祯物联、益模智能等极具竞争力的新兴企业,松山湖数字企业加速集聚。
最新发布的《东莞市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2—2025年)》进一步明确指出,要以松山湖科学城为核心创建数字经济创新试验区,面向数字化转型重难点和“卡脖子”问题,先行先试、率先突破,支持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科研院所加强重点领域核心技术攻关,以创新引领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新活力,争创国家级数字经济园区。
松山湖产业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松山湖将以信息化建设加快培育新发展动能,加快出台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突出教育科技人才支撑,加速数字化人才的引入与培养;组织新兴战略产业、传统产业各领域企业加速开展数字化转型。
【策划】黄少宏
【记者】郑国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