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定又有新突破!一文读懂文博界“黑科技”热释光

南方都市报
+订阅

科技日新月异,在古陶瓷流通市场上,对真伪的鉴定始终是核心环节,尤其在仿制造假技术越来越高明的当下,仅仅依靠传统眼学鉴定已不足为凭,通过科学手段判断陶瓷器真伪乃至追溯实际烧制年代,成为了收藏爱好者的共同愿望。

而作为《古陶瓷热释光测定年代规范技术》国家标准的主要制定者,夏君定作为一位古董界的物理科学家,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便开始介入古陶瓷热释光年代测定与真伪鉴定研究工作,数十年来,他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成功研究出新的检测方法,并取得突破性成果,令此技术的应用超越了国外一些权威机构,为文博界作出了重大贡献。

日前,夏君定专门围绕“热释光”的技术、研究现状以及坊间存在的疑惑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热释光是测定古陶瓷年代的唯一科技方法

1978年,夏君定从复旦大学核物理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上海博物馆科学实验室工作,专职从事古陶瓷热释光真伪鉴别及年代研究工作。2014年从上博退休,专门从事古陶瓷真伪及年代检测工作,前后已整整44年。

热释光是什么?热释光检测的原理又是什么?这是许多人心中的疑惑。夏君定向记者介绍,目前古陶瓷分析检测有很多科技方法,如x荧光古陶瓷元素成分分析、质子古陶瓷元素成分分析、中子古陶瓷元素成分分析等,这些方法都是通过元素成分分析来研究陶瓷,不能测定古陶瓷的年代。目前为止,只有热释光是测定古陶瓷年代的唯一的科技方法。

据介绍, 热释光检测法始于20世纪70年代,由英国牛津大学考古和艺术史研究实验室的Aitken.M.J等人研究得出。陶瓷器是由天然粘土烧制的,粘土又是由石英、长石和方解石等矿物晶体组成。粘土中含有微量的天然放射性物质铀、钍、钾。当晶体受到这些放射性物质产生的天然射线、及环境和宇宙辐照时,会将一部分的辐射能贮藏在晶体中。晶体一旦加热,约有4%的辐射能量转变成光能以可见光的形式释放出来,这就是热释光。

陶瓷器在烧制时经过高温,器物中的晶体在地质时期积累的大量辐射能(热释光信号)全部变为光能释放完,好似古人把“热释光时钟”拨回到“零点”。但陶瓷器中的放射性物质是烧不掉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烧制好的瓷器中的晶体又以均匀的速率重新积累辐射能。检测人员从陶瓷中取样进行加热,让样本中积累的辐射能重新释放出来,这种热释光很“纯净”,是器物“诞生”后开始逐年增加的,于是便可作为器物年龄的标志。

那么,热释光有没有误差呢?经研究显示,正常情况下,热释光古陶瓷真伪鉴别几乎可以达到100%。年代误差为±10%左右。也就是说一件1000年的宋代瓷器,可以检测到900~1100年代结果范围内。

“热释光检测有两个特点,精度高、范围广。年代误差仅为±10%左右,从民国到西晋的瓷器都可以检测,陶器及古代砖头瓦片等没上限都可以测定烧制年代。”夏君定告诉记者。

即便如此,热释光检测也是有缺点的,比如需要从陶瓷器上打孔取样,这对器物是有轻微损伤的。对此,夏君定表示,“在保证满足检测要求的情况下,取最少的样,以尽量减少对器物的损害,这是以前我们上海博物馆老馆长经常叮嘱我的话,我铭记在心。因此我们取样使用两种规格的钻,对于大器物采用直径4mm的钻,对于小器物采用3mm钻,取样深度均为2mm,只取一个样本。”

他认为,现在一些无损检测法,比如碳14、硅酸盐、量子检测等等,仍不能取代热释光的作用。碳14主要是检测木材,纸张、骨头及木炭等一些有机材质的年代;量子方法分析古陶瓷真伪和年代,目前还不可行,需要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他希望有仪器公司早日发明不取样的热释光测量仪器。

最后,夏君定告诉记者,投资艺术品可以称之为“兴家投资”,未来,艺术精品将成为文化家庭进行资产配置的重要选项,有利于财富的保值增值,但收藏一定要谨慎,不要只听故事,以正确的心态对待收藏,避免踩坑。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