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罗浮最美人物|守护大山里摩崖石刻的人

博罗快讯
+订阅

罗浮山,素有“岭南第一山”之美称,百越群山之祖,既有瑰丽的山川胜景,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罗浮山摩崖石刻,是厚重的自然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吸引着许多文化爱好者孜孜不倦地去探索,而黄景营,就是其中之一。

初识罗浮便痴迷。黄景营,是土生土长的罗浮山人,自小就经常跟从父辈进出大山之中,学习工作之余,流连于山水之间。偶然机会,黄景营结识了一批罗浮山文化爱好者,在浓厚氛围不断熏陶中,也学着跟他们一起研究散落于大山各处的摩崖石刻,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成为了罗浮山摩崖石刻最痴迷的爱好者。

据旧志记载,罗浮山摩崖石刻有2000多处,由于历时久远,许多已经漶灭。现存的摩崖石刻,随着时代的变迁,更多的是藏匿于密林中、荆棘间、藤蔓下,甚至有些摩崖石刻“隐姓埋名”于人迹罕见的荒野之地。在野外探索石刻,蚊子毛虫叮咬不说,毒蛇、兽夹也是不得不防的危险,“曾经遇到过蛇、野猪、白色羽毛的野鸡,那野猪长得真壮,大大的獠牙,突然从树林间窜出来把我吓了一大跳。我抓起石头把它呵斥走,它一跑,周边全是骚味”黄景营如是说,所以,能坚持这种爱好的人,真的是凤毛麟角。

在探索摩崖石刻的过程当中,黄景营深感自己对罗浮山文化遗址的了解不够全面和准确,对石刻中内容的解读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对石刻中提及的历史人物不够认知和了解。黄景营想尽办法收集有关罗浮山文化的书籍,书店、报摊、图书室、旧书网等多渠道,通过收集文献资料、广泛深度阅读书籍,逐渐对罗浮山文化有了更加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更有利于他寻找和解读罗浮山摩崖石刻。

跋山涉水寻觅迹。黄景营为了寻觅从旧志中所了解到的摩崖石刻,常常利用工作之余,带上干粮,独自一人钻入山中,一钻就是一天。宝积寺是罗浮山诸佛寺之中,建筑年代较为久远的古寺之一。苏东坡在《游罗浮题名记》中,明确记载了当年“入延祥寺宝积寺,礼天竺瑞象”,“还宿宝积中阁”,为宝积寺增添了浓厚的人文内涵。但由于宝积寺遗址所在山脚下为部队军事重地,难于穿越,多年来此处文化遗址无人涉足。

果园、田埂、水沟、路旁、草丛、密林、山间……黄景营按着志书上记载的位置,反反复复地搜寻,从各个方向朝着目的地探索,只要见到个头大点的石头,他就转着圈儿盯着石头,仔仔细细查看,因山高林密,地势险峻,均以失败告终。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他发现了一条依稀斑驳的小山径,循着山沟,猫着腰,向前钻过数个山谷,翻过几条山冈,俯在山腰一处平坦的密林歇息时赫然发现了宝积寺遗址!青砖整齐砌成的矮墙根,规则有序的方形条块石,琉璃青砖瓦砾的碎片……不禁让人欣喜若狂!随即也找到了宝积寺旧址周边的摩崖石刻:“罗汉岩”、“阿弥陀佛”、“宝积飞泉”、“狮子朝岩”和“古佛岩”……这些石刻均在志书中都有记载。其中一处“知音”的摩崖石刻,是志书中没有记载的! 经实地察看和解读,证实了相关书籍的记载出现了多处错误,存在以讹传讹的现象。

黄景营将自己探索结果,毫无保留地提交给罗浮山管委会文管所,并带领相关人员到实地察看,使得罗浮山更多的摩崖石刻重见天日并受到保护。罗浮山摩崖石刻有的是为地处题名,有的感慨言志,有的借景寄怀,散落在秀谷幽岩和飞瀑名泉的石壁上,展示着历代名家大师留下的珍贵墨宝,犹如“书法展览馆”,乃是厚重的自然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

授人以渔作传承。黄景营是一位教师,也是一名小学校长。探索摩崖石刻是他的业余爱好,熟知罗浮山山势、水路。多年锻炼下来,他慢慢地从一名研究摩崖石刻门外汉变成了一位杂家;从一开始对文物保护的一窍不通,到如今专业术语一个接一个地脱口而出,靠的是一股钻劲,不断地学习和积累。

他时常鼓励学校孩子们通过学习专研了解罗浮山景区文化,特别是罗浮山摩崖石刻文化,常常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罗浮山景区小小讲解员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培养了多名罗浮山景区优秀小小讲解员;不仅在学校校园墙画中多版面、多角度展现了罗浮山中草药文化、摩崖石刻文化图片资料等,科普文化知识,增长学生兴趣;还开办了校园书法练习室,多次带领学生临摹罗浮山摩崖石刻字帖。如今黄景营已是一位资深的罗浮山文化爱好者。一位守护大山里摩崖石刻的人,一如既往地热爱着罗浮山,不断地探索和保护罗浮山摩崖石刻。

近年来,罗浮山景区加大了对摩崖石刻的挖掘、整理与保护,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历史人文、旅游资源的最大优势,持续开展实地考察,摸清和研究罗浮山摩崖石刻情况,积极做好摩崖石刻与旅游相结合的大文章,着力推动“旅游+文化”深度融合发展,创造性转化发展摩崖石刻优质文化,讲好罗浮故事,加强文化自信,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充分展示了罗浮山厚重历史文化底蕴。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