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二守南岭,留下这些故事……

河源发布
+订阅

在宋代,曾在今天的河源境内留下足迹的文人墨客和名臣有不少,名气也很大,如苏辙、吴潜、李纲、杨万里等,但论到悲壮程度以及河源人为其建祠的数量,当首推文天祥。

险匪足恃,匮难聚粮

  文天祥回天无术两至南岭

  文天祥率领残部来到永安(今紫金)时,是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秋。

文天祥画像 资料图

  因被蒙古将军李恒追击,文天祥将败逃至各地的散兵游勇都收归麾下,以图反攻。他先率兵马驻扎在黃麖嶂(在今敬梓镇)之巅。群山环绕的永安县,人口不多,村落稀疏。半夜,疲惫的文天祥在军营大帐中,却睁着双眼难以入睡。秋虫鸣叫之间,他忽然听见一种很特别的动物声音,询问部下,部下答是黄麖。“皇惊?”人在心神不宁时,难免迷信,文天祥觉得此地于战事不利,他打开行军地图端详一番后,决定将大军迁徙到更僻远的南岭。

  南岭时属长乐县西南边界,距紫金县城80里,在重峦叠嶂的万山之间,屹屹山峰,如长城上的雉堞。南岭南近海丰,东接揭阳,方圆百余里,四边危峭,中间低而平坦,只有一条叫“竹解沥”的小路略可通行。岭东诸山,南岭最为险要。因此,文天祥将屯兵地点选择在了这里。

  正因为此,后人将这里称为“忠臣岭”。南宋景炎二年十一月,文天祥在南岭重新整合队伍,等待出山时机,屯兵数月。

  正当文天祥辗转永安县连绵群山之间时,身在石冈州的小皇帝赵昰因奔波惊吓,患病而死,时年11岁。众臣便拥时年8岁的卫王赵昺为帝。当然,文天祥不可能及时获知这个消息。在大山之间,文天祥对江河日下的大宋局势忧心忡忡之余尚存一线希望。他时常会回忆起自己考中状元后20年来与艰难国是深度捆绑的人生。

  文天祥生于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年),卒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五月二十四日殿试状元及第,时年20岁,是个“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的美男子。

  这时的南宋,外有蒙古铁骑威胁,内有权奸丁大全、内侍董宋臣等乱国。自小崇拜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忠义的文天祥于集英殿殿试时,面对朝廷的内忧外患,以“法天不息”为对,洋洋万言,一挥而就,被理宗钦点为状元。考官王应麟上奏说:“这个试卷以古代的事情作为借鉴,忠心肝胆好似铁石,我以为能得到这样的人才可喜可贺。”

  然而,文天祥中了状元后,却有很长一段时间被闲置。宋宝祐六年至开庆元年间(1258—1259年),蒙古大举攻宋,掌权的贾似道、董宋臣却贪生怕死,弄权误国。文天祥愤而上书,要求惩办董宋臣,并屡次讽刺贾似道,遭其报复,几次“论罢”,最终丢了官,回家闲居。咸淳九年(1273年)起复为湖南提刑。此时,南宋疆土日削,国势益危。南宋小朝廷的根基被元军冲击得摇摇欲坠,一些奸臣鼓动皇帝迁都,文天祥上疏力陈不可。

  宋德佑初(1275年),宋恭帝即位,面对扑面而来的滚滚狼烟,他慌忙下诏求贤。文天祥愿“以身殉之”,以期唤起天下忠臣义士共赴国难,“社稷可保”,毅然变卖家产以作军资,踏上勤王之路。

  但是,南宋已然山河破碎,仅仅1年以后,蒙古大将伯颜的兵锋就直抵都城临安城下。南宋小朝廷早无战斗之志,亦无战斗之力,只一心求和,愿意俯首称臣,只求保得一隅寸土。

  文天祥深知蒙古的狼子野心,并不相信敌人的承诺,建议将皇帝两个年幼的弟弟送出城。也正是这一决定,为宋室留下了最后一脉骨血。

  危急之中,文天祥受命与元军议和,被反复无常的元军拘羁。谢太后见大势已去,只好献城纳土,向元军投降。

  元军占领了临安,但两淮、江南、闽广等地还未被元军完全控制和占领。元军主帅伯颜企图诱降文天祥,利用他的声望来尽快收拾残局。但无论伯颜使出怎样的手段,文天祥仍是不降,伯颜只好将他押解到北方。押至镇江,文天祥冒险出逃,历经九死一生,于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五月二十六日辗转到达福州,被小皇帝宋端宗赵昰任命为右丞相、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与元军周旋于汀州、漳州一带。

嗟嗟丞相,宋之保障

  文天祥南岭屯兵

  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文天祥集结兵力,自梅州出江西。吉州、赣州坚持抗元的宋军纷纷前来会合,一同举兵收复会昌县。8月间,部下赵时赏等人分道攻取吉州、赣州周围不少地区,把赣州包围起来。听闻文天祥在江西声势大振,衡山、抚州等地残余宋军也纷纷加入,一时间士气高昂。

文天祥书法 资料图

  元廷闻报,非常紧张,忙在江西置行中书省,以塔出为右丞,敏珠尔丹(又译“麦术丁”)为左丞,李恒为参知政事,企图一举扑灭江西境内的反元宋军。

  9月,在元军诸道四出江西的同时,元将李恒自领一军精骑,出其不意地向身在兴国的文天祥发起进攻。文天祥没有料到李恒这么快杀到,猝不及防,首战失利。当时,邹洬部宋军有数万人屯于永丰,文天祥携兵向永丰方向撤退,半路上遇到被元军杀得大败而逃的邹洬部队,两军合兵一处,接着撤退。

  文天祥率残部撤至空坑(在吉安境内),士兵逃散,他的妻儿也被俘,身边只有杜浒、邹洬等几个人相随。赵时赏被擒,自称姓文,让文天祥得以逃脱。不久,得知被抓的“文天祥”乃赵时赏,李恒恼羞成怒,立即将赵斩杀。

  文天祥逃脱后,收拾残兵,辗转到循州,先徙黄麖嶂(一说先至今五华最南端的龙狮殿),再移屯南岭。宋末永安尚未建县,南岭当时属循州长乐县(今五华县)。

  为何文天祥要到南岭屯兵?河源日报社原副社长、副总编辑司雁人往南岭、海丰间的竹拐沥、磜头凹、林布凹等古道考察后并结合史料分析认为,文天祥作为江西庐陵(吉安)人,勤王前又是赣州知州,熟悉广盐输赣路线,熟知南岭为私盐贩运枢机,甚至了解南岭环境与物产,因此一再选择前往南岭避开元军兵锋,积蓄力量。

  南岭虽然险峻,却极是偏僻逼仄,“南岭蕞壤,狐鼠所藏”,以此为据点,难以恢复宋家山河。“势则蹙矣,心不欲生。嗟嗟丞相,宋之保障。天则不回,人孰能抗?”宋室大势已去,文天祥依旧在苦苦力挽。他自述心迹云:“自国难后,行府白手起兵,辗转患难,东南跋涉万余里,事不幸不济。然臣子尽心焉尔,成败天也,独奈何哉!”后人从他的字句里,共情当时文天祥内心的焦虑与绝望,对他更生敬意。明代岭南名流叶春及(惠州归善人)撰《永安县初志》时感喟:“宋末文信国提兵至循,屯南岭。当是时,四面楚歌,死灰能复燃乎?嗟嗟!”“千载之下,徒令忠义之士眦裂发竖,仰南岭起敬耳!”这是文天祥第一次到南岭。

天则不回,人孰能抗?

  文天祥再走南岭

  南宋祥兴元年(1278年)三月,文天祥率兵东出南岭,进屯丽江浦。六月,入船澳。益王死,卫王继位,文天祥原本打算率军与移驻崖山的行朝会合,但张世杰坚决反对,只得退往潮阳县。八月,南宋朝廷加封文天祥少保、信国公。此时,军中瘟疫流行,士兵死了几百人。

  潮州盗贼陈懿、刘兴多次叛乱无常,为潮阳人一大祸害。文天祥便先向这两个巨盗发动进攻,杀掉了刘兴,另一个匪首陈懿却给逃脱了。后陈懿投降了正率舟师由海路入潮州的元军大将张弘范,为元军充当向导,在潮阳大举登陆。文天祥寡不敌众,败走海丰。

  十二月十五日,文天祥赶赴南岭,加强修固军事防线。邹洬、刘子俊又从江西起兵而来,与他相会。长乐(今五华)举人温训评论说:“而丞相顾一再至焉,岂奔逼穷蹙不得已而据险以据耶?宋事至此,盖可知已。”若非走投无路,谁愿意在这穷山险壑之间辗转屯兵出兵?

  十二月二十日,文天祥率兵出海丰,在五坡岭造饭时,被元军俘虏。他忠心耿耿的部将邹洬,见形势如此,万念俱灰,拔剑自刎,一时尚未断气,部下将他扶到南岭,10多天后,伤重而死。

  被俘后,文天祥掏出随身携带的毒药自尽,但因药失效而未死。经历了九死一生,文天祥后来将先前所写诗歌编为一集《指南录》,诗文字字带血,催人泪下。在《指南录后序》中,文天祥高度而形象地概括了自宋德佑二年(1276年)以来元军兵临城下至他最终逃往永嘉的整个过程。

  文天祥被俘后,元朝官员想尽办法劝降,均失败,后在大都(今北京)将其杀害。

丞相之灵,永永是托

  河源多处建文天祥祠

  紫金县有南岭,南岭有文天祥和邹洬的遗迹,这为紫金的历史增添很多壮烈、厚重的底色。叶春及(惠州归善人)在撰《永安县初志》时,饱含情感地写道:“永安有南岭,南岭有文信国、邹处置之迹,邑若增而重焉。”南宋最后的脊梁骨已经摧折,人间改朝换代,经历了残酷战事的人们在元朝统治下,艰难地活着,而人心思宋。

  300年后的明万历年间,今紫金中坝人(时属长乐县琴江都)温太和中举后,在南岭为文天祥建起了大忠庙,庙址负山临溪,溪水清深。温太和撰大门对联曰:“正气不随元日月,丹心独照宋山河。”正中是文天祥塑像,两侧为生死不弃忠勇报国的部属邹洬、刘子俊。

  出任高州府廉江县令的南岭人钟时行,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告老还乡回到南岭后,仿北京宰相府式样,扩建文天祥大忠庙,并作楹联曰:“蒙难既三年,想燕北艰贞,只觉陆死海,张死山,尚逊从容就义;驻师才八月,数南岭事迹,浑如韩寓潮,苏寓惠,同流尸祝芳声。”此联镌刻在大门石柱上。

  大忠庙原址在南岭镇水口村南岭中学内,原“甘泉胜迹”之上。仿丞相府式样建筑,由大门、前厅、正殿三部分构成。大门内进前厅,两侧有房,又进为大院,一侧有房,由院拾级而上,正殿前设一祭坛。正殿内置文天祥高大塑像。内有举人温太和所题两副对联,其一曰:“垂戴数言,写我一生读书史;划石四字,令人千古吊忠魂。”其二曰:“正气不随元日月,丹心独照宋山河。”现原建筑已毁,存有碑刻两块和花岗岩石柱阴刻楹联三条,石柱础等构件一批。

  “甘泉胜迹”在今南岭中学路之河畔,南岭水口旁。传说当年水口有一毒泉,饮之即死。文天祥得知此事,即用宝剑于井旁刻石“甘泉胜迹”四字,水毒尽祛,于后饮之,可清热解暑,健胃止泻。今此四字仍存,但井已被当地修筑水坝时埋没。明代温太和所题联“划石四字”,即指“甘泉胜迹”。

  在今紫金中坝镇,有碧云古洞,传为文天祥留驻并题竹叶诗及“壮帝居”三字。竹叶诗以竹叶为笔画,藏有五言四句诗:“大节干霄日,虚心效圣贤。文山聊写意,挺拔万年坚。”诗下有序,说是宣统三年(1911年)重阳前,范守明等几人在碧云洞里做“扶鸾”法事,文天祥之灵使得他们得了这首诗。也就是说,竹叶诗实为范守明等作。关于“壮帝居”三字,司雁人认为,这也是紫金前人为旌文天祥忠义,摹写海丰后门镇南山岭宋存庵石壁上“壮帝居”于碧云洞的。

  紫金南岭明代通判古城中,有文丞相祠,直至城废,祠仍健在,与五坡岭表忠祠相望(《永安县次志》)。

  “故冢留三角,流风及两城”(清廖鸣球《奉次伍方舟少尉谒文信国公祠》)。在河源城,邑人建有文信公祠,在上城烈女街,内有文天祥牌位与他的两个女儿定娘、寿娘的牌位。江西人到河源后,常常就住在文信公祠。

  司雁人查阅河源各地族谱时发现,因为文天祥而安家河源的有几族,一是更楼下李氏,始祖李元吉为文天祥同榜进士,文、李两家的家眷曾一起迁徙到河源。谢元安葬二女后,也迁往河源城,与李文吉为邻,后世结为姻亲。下角东巷李屋始祖李雅生、潘屋园先祖潘任,均随文天祥起兵勤王;下角张屋祖先张弘毅,从北京背回文天祥的指节与头发,葬于其富田老家鹜湖大坑。


来源:河源日报 

作者:凌丽 编辑:吴雪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