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五次冲进“暹芭”风眼,这位“00后”可是追风老手

人世间
+订阅

03:00

曾五次冲进“暹芭”风眼,这位“00后”可是追风老手

从广东湛江吴川出发,驱车一路向东。穿过一片猛烈的狂风暴雨,天空突然平静下来,太阳从微薄的云中隐约透出来,天上像铺了一层薄纱。苏镝坷和同伴们意识到,他们已经进入台风“暹芭”的风眼了。

这是2022年的7月2日,那天15时许,“暹芭”在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沿海登陆。让苏镝坷回忆起来至今仍很兴奋的是,他们五次在风眼间来回穿行。

不过,追风五年的苏镝坷转而淡淡地说,这只是他追的“比较常规”的一次台风。

苏镝坷

21岁的苏镝坷是中国传媒大学大四学生。他在摄影圈、气象圈、科普圈都小有名气,因为越是风大雨急,他越要往“风暴中心”冲。在网络上,人们叫他“风羽酱”。

他的追风总里程数保守估计也有五万公里,精确拦截了包括“利奇马”“烟花”“暹芭”在内的五场台风,以及上百个强对流系统。

乳状云、陆架云、超级单体雷暴……他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些万千气象,收集了宝贵的气象资料。他在2021年5·14 苏州盛泽龙卷风之后采集到的第一手风毁记录,被送至佛山龙卷风研究所。

11月26日,苏镝坷凭着他对风的执着,和他“清奇”的科普角度,获得B站与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发起的格致科学传播奖。

在风暴下,我很渺小

追风,是一个向自然学习的过程。

去年,苏镝坷只身前往山东追风。那里空荡荡的,只有他一个人站在那,与天空“对话”。

一道巨大宽广的云墙横亘在天上,天空像要塌了下来,这时,一股由风暴卷起的寒冷的下沉气流袭来,无论视听感受还是皮肤上的温度感受,都给他很大的冲击力。

他觉得自己那点“傲气”完全被这股风暴给推翻了。他呆呆地站在那,恨不得赶紧躲回温暖的车里。

超级单体和追风者。

超级单体和追风者。

苏镝坷有过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那是在内蒙古,他为拍超级单体雷暴系统的云墙而来,完全没预料到最后拍了大量冰雹的素材。他形容天上掉下特别多的“珠子”,混凝土地面上,也不停有“珠子”在翻滚。

苏镝坷第一反应是跑到后备箱去取摄像机,躲在后备箱的盖子那开始拍,这时,有一颗很大的冰雹砸在他的头上,疼得受不了,他才意识到赶紧回车里躲着。

“我一直需要拍到冰雹落下来的画面,它带来的震撼是普通的下雨代替不了的,它更能告诉大家风暴中是怎样的。”苏镝坷说,冰雹,是他在等待的朋友,总算拍到了,既紧张又兴奋。

2022年,是苏镝坷第一次来广东追风,对这边的路网并不是特别熟悉,所以他们在选路线、行车策略上都是非常谨慎的。有一位朋友从湛江赶过来,打算跟苏镝坷一起追,他们得掉过头去接他。

但苏镝坷当时已经非常接近“暹芭”的核心区了,他打算先进风眼一次。在雷达上可以看到,他们待在荒野的一块空荡荡的区域,这是一片相对安静、没有风的地方。

这,就是“风眼”。

台风“暹芭”的风眼。

台风“暹芭”的风眼。

他们在“暹芭”台风眼里来回穿越了五次,获得了气压、风速、湿度等数据,并拍摄到台风眼内的高清影像素材。

“暹芭”的速度比他们想象中要慢很多,“我们一直都能追到,来回进出,反复测量”

对更多在北方追台风的苏镝坷来说,华南的台风也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从体感上,华东的台风有时会叠加冷空气,吹上去会感觉冷一点点,华南的台风确实会暖和很多。此外,华南的台风整体的强度还是比华东台风强一些的。

我也曾被台风支配恐惧

苏镝坷的很多老师、同学都知道,学校里有位追风的人,在拍关于风暴的片子。

大学期间,他的摄影主题多是气象。他很庆幸选择了摄影专业,“这样就能有完全正当的理由去跟自然进行亲密的接触”

他将自己拍摄的视频发到网上,还结合视频讲解各种气象知识,赢得诸多网友的关注。在B站,他的粉丝达27万,被称为“科普大神”。

他很喜欢一部1996年的科幻电影《龙卷风》,第一次看的时候,他只觉得很酷,“但随着不断进入这个领域,对影片的认识会更加全面,也会建立起一种责任感。”

而纪录电影《龙卷风走廊》是促使他选择摄影专业的一大原因。片中的追风团队用非常专业的定制车辆和定制气候测量装置,从龙卷风中心捕捉镜头和珍贵数据。而苏镝坷发现,中国实际追风的人极少,精通专业摄影的更是绝无仅有,他想填补这一空白

图4:美丽的双层彩虹。

苏镝坷小时候挺怕打雷、刮风和下雨,跟现在完全是两码事。

2001年,他出生于四川成都,读初中时随家人来到浙江杭州。他仍记得十年前被台风“海葵”带来的恐惧支配的场景:风穿过建筑物,发出非常恍惚的呼啸声,苏镝坷吓得彻夜未眠。

他总结,台风最初带给他的恐惧,来自于它的未知性。这反倒激发了他的好奇心:“现在为什么我这么愿意去靠近它?或者不停地探索这份未知?也是好奇心的驱使。”

很多时候,风暴会跟你做一场游戏——它在数据上和现实中所呈现的有一定差距。“这时你会像被戏耍了一样,”这促使他重新思考所学的东西到底对不对,为什么跟他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为什么会“翻车”……苏镝坷相信,这也是驱动科学家们去探索天空中的奥秘的原因之一。

“我们拍的是严肃的科普内容”

追风人圈子里的一部分人,喜欢在屏幕上看着各种气象数据进行“云追风”,另一部分则喜欢亲身进入天气事件核心区域,苏镝坷是后者。

在国内,实地追风者是非常稀少的,有追击天气系统经历的不到百人,他算是这部分人中比较有经验的了。其他人会因为各种原因没法到现场去拍摄风暴、进行测量,“既然我有这个条件,那我当然有责任、有义务去做这件事”。

苏镝坷在做的,不仅是拍摄极端天气下的极致画面,更为收集宝贵的气象资料。

这些资料,或许能救更多人,或是提醒人们做好准备,迎接新的风暴。

如苏镝坷所说,人在风暴面前,就像树林里的草一样渺小。对追风者而言,见证风毁是追风途中最深刻的一课。

2021年5月14日,一场龙卷风突袭苏州市盛泽镇,造成该地区局部电力设施和多处房屋受损,大量人员伤亡。苏镝坷与伙伴们连夜赶路,一早便到达现场,用无人机拍下了受灾情况。

对于龙卷风的判定和研究,恰恰需要对灾后现场环境的调查。他说,到得越早,就越能记录灾害的最真实情况。

苏镝坷拍下的苏州市盛泽镇被龙卷风袭击后的航拍画面。

苏镝坷拍下的苏州市盛泽镇被龙卷风袭击后的航拍画面。

他们采集到的第一手风毁记录,后来被送至佛山龙卷风研究所。他们提供给该所一些从各个角度俯瞰灾难现场痕迹的散图,以及一张拼图。拼图是将方圆三四公里内,龙卷风在行进路线上的破坏轨迹收在了一张图内。“之后如果有研究需要,可以直接在地理交互系统中做测量。”苏镝坷认为,这张拼图既有艺术性也有它的科学性。

闪电袭击城市。

闪电袭击城市。

父母当然会担心他的安全问题。苏镝坷也说,假如自己孩子去追风,相信所有负责任的家长肯定最开始都会觉得“这基本是不可理喻”。因为无论是台风还是强流,本身灾难性是非常大的,这样去追风,不就等于是追“疯”吗?

“实际上,我们比其他人更知道在那种环境下如何去保障自己的安全,我会做大量的预案以求心中有数,会通过各种预报资料去推测可能遇到的情况,会跟风暴保持合理的距离,不要太莽撞。”苏镝坷说,一旦能确保自己的安全,会发现有不少乐趣。

也有人认为,他们是一群所谓的“不惜生命追台风、追热度的人”。苏镝坷说,他们拍的都是严肃性的科普内容,想让更多人去看到自然的力量,并且通过更多维度的方式去展现这种变化莫测的天气

看看天空,也是在“追风”

苏镝坷更偏向纪实的风格。他不会对画面做过多或过于浓重的后期修饰,让观众看到天气事件会带来怎样的客观影响,让大家明白,台风来袭时绝非儿戏,它不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是真真切切的自然灾害

苏镝坷拍摄风暴的设备。

苏镝坷拍摄风暴的设备。

他曾看到过一段有误导性的视频:视频中,将国外的超级单体雷暴的延迟摄影天空画面,嫁接在国内地面的城市上。“超级单体雷暴是旋转的,台风也是旋转的,可它们不是一回事。”苏镝坷说,他一直在努力用镜头记录下真正的台风、强对流天气长什么样,不能通过刻意的后期修饰来处理,“天气跟我们都息息相关,又不应该过多去干预它。”

早在19世纪时,一生都在追雪花的“雪花人”农夫威利说:“我带着相机,跪在湿湿的草地上,拍下大自然精致的点点滴滴。我这样做,可以帮助许多人看到他们自己无法看到的美丽事物,他们每天还是有牛奶喝,其他农夫会保证这一点。不过,我想,我为他们做的,是同样重要的事情。”

苏镝坷镜头下的“天空之城”。

苏镝坷镜头下的“天空之城”。

如今,苏镝坷已被保研本校,他还有更多的时间来做“追风”这件热爱的事情。

12月10日,他拍摄的纪录电影《风暴之下》在B站上线,它可以说是他对过往五年追风历程的一种总结。有网友说,“就像在看灾难电影”,也有人感叹:“这简直就是《星际穿越》里的场景!”

苏镝坷说,观众在片中能发现“我们在风暴面前,真的非常渺小”。而他记录“追风者”故事的纪录片也在拍摄当中。

“如果可以,希望以后我能一直做这件事。”苏镝坷并不鼓励大家跟他一样去冒险。

实际上,哪怕抬头看看天空,也是在“追风”;多关注一下天上的东西,兴许就会打开新的世界。

【采写】记者 刘长欣

【视频剪辑】见习记者 段江含

文末二维码

文末二维码

编辑 毛帅楠
校对 梁飞飞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