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鱼:游弋在中国文化中的吉祥物

南方+ 记者

受访者供图

中国人向来对鱼情有独钟,过年时的吉祥话少不了“年年有余(鱼)”这一句。鱼早已是我国人民寓意丰收、喜庆的文化题材。

在中国的文化中,鱼被视为民间吉祥物,这是因为鱼与“余”同音,从而产生出对生活美好、衣食有余的心理愿望。

南方农村报 叶香玲 拍摄

无鱼不成席

在新石器时代,彩陶器上就出现了鱼,有的还绘出数条鱼儿在水中齐头并游的神态,有的则在先民的面颊及口角边配有“鱼形纹”,这兴许是在表现他们对渔获丰收的祈求。

两千多年前,孟子在论述“舍生取义”之时,就拿鱼和熊掌来做比较,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国食鱼文化的历史悠久。

我国民间有“无鱼不成席”之说。在我国八大菜系中,哪个都少不了鱼菜名馔。川菜中有“豆瓣鱼”、鲁菜中有“糖醋鲤鱼”、粤菜中有“清蒸鲈鱼”、苏菜中有“香脆银鱼”、浙菜中有“西湖醋鱼”、湘菜中有“芙蓉鲫鱼”、徽菜中有“葡萄鱼”、闽菜中有“注油鲤鱼”……有美食家感言,鱼之味乃百味之味,吃了鱼百味无味。

老祖宗造字,就将“鲜”字归于“鱼”部,俨然将鱼当作“鲜”的极品。美味爽口的真鲷鱼别称“加吉鱼”,传说是唐太宗李世民所赐,至今“加吉鱼”常常出现在南方沿海地区的喜庆宴席上。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夸赞鱼肉的鲜美滋味的名人名句。例如我国当代文学家、美食家陆文夫就钟爱吃鱼,在他所撰写的《吃喝之外》中就曾写道:“二斤黄酒,一条鳜鱼,面对碧水波光,嘴里哼哼唧唧‘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低吟浅酌,足足吃了两个钟头。”从他的字里行间我们都能感受到吃鱼的乐趣。

孔子说:“食不厌精。”这一理念,在食鱼文化中得到了充分地展示。

明代李渔是这方面的代表。他在《闲情偶寄》中以极热情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食鱼文化的精髓。他说,食鱼者首重在鲜,次则及肥,肥而且鲜,那是最好的了。如鲟、如鲫、如鲤,皆以鲜胜,鲜宜清煮作汤;如鳊、如白、如鲥、如鲢,皆以肥胜,肥宜厚烹作脍。

关于鱼的烹调,也很有讲究。对此李渔仍有详细阐述:“烹煮之法,全在火候得宜……宴客之家,他馔或可先设以待,鱼则必须活养,候客至旋烹。鱼之至味在鲜,而鲜之至味又在初熟离釜之片刻……”他还有更诱人的描述:“更有制鱼良法,能使鲜肥并出……莫妙于蒸。轩之镟内,入陈酒、酱油各数盏,覆以瓜姜及蕈笋诸鲜物,紧火蒸之极熟。此则随时早暮,供客咸宜,以鲜味尽在鱼中,并无一物能侵,亦无一气可泄,真上着也。”

有一个成语,叫“脍炙人口”,这个成语当中的“脍”和“炙”,指的就是古人吃鱼的两种方法。发展至今,一条简单的鱼可以有成千上万种吃法。

南方农村报 叶香玲 拍摄

年年有余(鱼)

关于鱼的最为经典的习俗传承,就是每年除夕的年夜饭桌上都必定有鱼,图个“年年有余(鱼)”的好意头。

在古代中国,人们的物质生活还不是十分丰富,经常到年尾的时候要饱受饥寒之苦。因此,那时的人们就借着年夜饭餐桌上的鱼来表达对生活的希冀,祈祷年年有余(鱼)。这个习俗一直传承至今。

在我国民间,通常把鲤鱼视为财神。旧时,在我国的一些地区,每到新春佳节之际,乡间就会有人挑着盛满小鲤鱼的担子,边走边敲着锣鼓喊着:“财神到了,财神到了。”此时家家户户都会开门欢迎,并送给挑鲤鱼担子的人一个红包,而对方则会送上一条鲤鱼作谢。

过年食鱼的习俗,大江南北皆风行,但我国幅员辽阔,各民族和地区各有其俗。

广西苗族人新年的五香鱼吃法很特别。鲜鱼去肠杂后,切成小块,用酱油、食盐浸泡三个钟头后捞出晾干,油炸至熟,趁热浸入放有白糖、米酒、生姜汁的开水中,五分钟后,再捞出晾干放进锅,锅底不放水,而是放白糖,熏制而成。这道菜甜、辣、焦、香、咸俱全,食之令人口舌生津。

云南傣族人吃的竹烧鱼,以从江里打捞上来的鲜鱼为食材,把猪肉和调料塞进鱼肚中,砍下一节竹子劈开一条缝夹住鱼,然后把竹子和鱼一起放进火塘里,用文火慢慢烧熟。吃时不用碗筷,而是割下一片肥厚的芭蕉叶,把竹烧鱼放在上面用手撕着吃。这种竹烧鱼的吃法除了可增加家中的和睦气氛外,还意味着来年“一家红红火火有好运”。

四川绵阳人过年,喜欢吃一道叫“活吃熟鲤”的名菜。此鱼食之肉熟而嫩,鲜美异常,观之嘴张腮动,很是有趣。吃鱼前要举杯向鱼敬酒,把酒倒入鱼嘴,鱼鳃会动得更快,嘴也张得更大,妙趣横生,倍增节日气氛。

在江苏苏北一带,过年吃鱼还要行酒令,有个“头三尾四”的风俗。主人端上鱼。大家都要看鱼头鱼尾所对着的人,鱼头对着的人先要饮三杯酒,鱼尾对着的人要饮四杯酒才能过关。一般鱼头所指着的人为主宾,让他先饮三杯酒是表示主人对他的敬重,是推辞不掉的;鱼尾对着的人一般是主人请来陪客的,要选酒量大的人坐在那个位置上,因为连饮四杯酒可不是一般人能胜任的。

朝鲜族人春节家宴爱食明太鱼。相传在古时候,朝鲜族集居地的百姓遭到灾荒断炊,一个叫林明太的人发现了一种可食用的鱼,帮助同胞们度过了灾年。从那以后,当地百姓每逢过年都要做“明太鱼”祭祀明太。做法多样,香煎、红烧、凉拌、烤制……据说古代的朝鲜族人能将明太鱼做成36道菜。

我国沿海渔民待客还有一个绝活菜,叫河水煮河鱼。这道菜在吃法上十分讲究,那就是当鱼的上半边吃完后再吃下半边时,不能说“翻过来”,这样来年他们开船出海才顺风安全。

在南方的一些地方,还有“鱼到酒止”的习俗,即客人饮酒快到尾声为了防止饮酒过量,便把最后一道菜——鱼端上桌来。客人们看见鱼到了,纷纷举起杯来个一齐干,随之边吃鱼边吃饭,酒足饭饱而散席,所以这道鱼也叫“止酒鱼”。

在好些地方,鱼是宴席上的最后一道菜,鱼端上桌,但基本上不吃,留下它作为吉祥物,意味着“年年有余”。年饭时吃鱼,上的都是整鱼,要留头留尾到明年(即年初),表达新年“有头有尾”的祈愿。摆鱼也有讲究:鱼头要对着贵宾或长辈,体现尊敬;来客是文人,将鱼肚对着他,赞他肚里有墨水,满腹文章;来客是武将,将鱼脊对着他,夸他刚武豪放,可作脊梁。还有鱼端上桌时的摆放,鱼头对着谁,鱼尾对着谁,摆下后不可再移动。鱼头所对的人“剪彩”,鱼尾所对的人“赞助”;先由二位对饮一杯酒,再由鱼头所对的人先动筷夹鱼吃(所谓“剪彩”),随后大家才可以动筷。热闹气氛,欢语一片。

白蕉海鲈

年鱼寓意深

年鱼的品种不同,寓意也稍有不同,年夜饭上选用什么鱼取决于各地的习俗和发音是否吉利。

鲫鱼:因为鲫鱼的“鲫”和吉利的“吉”谐音,所以吃鲫鱼被认为可以给来年带来好运。

鲤鱼:传说鲤鱼会跃龙门变成龙,同时“鲤”和“礼”谐音,所以中国人认为过年吃鲤鱼象征着盼望好运,明年事业红火,有鱼跃龙门之成就。

鲢鱼:鲢鱼指的是鲢鳙,寓意连年有余。

鲶鱼:“鲶鱼”和“年余”发音相同,吃鲶鱼是希望一年有富余。

鳜鱼:鳜鱼的谐音是“贵鱼”,表示“富贵有余”。

钱鱼、财鱼:顾名思义,代表着“财源滚滚““招财进宝”。

……

我国北方地区的水域相对较小,鱼类种类相对较少,所以大部分地区的人过年吃的是鲫鱼、鲤鱼。南方则水产品丰富,选择较多,人们常选用的年鱼有鲈鱼、鲢鱼、石斑鱼、桂花鱼等等。

在除夕年饭中,鱼除了象征“年年有余”的吉祥意义外,还有隐秘的镇邪意义。早在汉代,画师所绘门上的扣环,多用鱼作镇邪物。唐代的屋门、柜门、箱门等,都盛行鱼形拉手,以示镇邪的功能,这影响了后世除夕年饭的鱼俗。看来,除夕的鱼,在餐桌上是招财,餐桌外是镇邪,只是后一种功能的隐义,逐渐为人们所淡忘。

在这样一个实现了“年年有余”的年代,年鱼文化所代表的不只是一种食俗与文化,同时也表达了从古至今人们内心一直所存在的对于生活和未来无尽的期盼与祝福。在口味与口彩、节庆与希冀之间,年鱼文化的传承与演绎也将以更加丰满、立体的形象融入到大众的生活中。

【作者】陈会玲

【来源】南方农村报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编辑 郑燕云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