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丨李梦醒
近日,由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主办的《焦点:18—19世纪中西方视觉艺术的调适》在广东省博物馆展厅一、展厅二开展,展览展至2023年3月26日。本次展览得到了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澳门艺术博物馆、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香港艺术馆、广东美术馆、鸦片战争博物馆、广州十三行博物馆、江门市新会区博物馆等多家机构的大力支持。该展览是广东省博物馆继“三城记”后“中国外销艺术品系列”展览与学术研究品牌之下的又一次原创大展,是广东省博物馆近20年征集的外销画精品首次集结展出,更是粤港澳大湾区首次全景式解读外销画的专题展览。
聚焦焦点
展览以广东省博物馆的特色馆藏为依托,联袂以历史绘画收藏为特色的粤港澳大湾区多家文博机构,精心遴选展品140余件/套,从画艺、画技、画材三个维度的调适入手,讲述18-19世纪中外艺术家共同创造的中西方视觉艺术对话与调适的“广州时代”。
展厅内景。广东省博物馆供图
展览第一部分为“画艺的调适”,通过以钱纳利为核心的中外朋友圈解读其确立的“钱纳利风格”的艺术流派。第二部分为“画技的调适”,通过植物画、船舶画、风景画、肖像画、风俗画等不同绘画题材解读中西方绘画技法中体现出的对话与调适。第三部分为“画材的调适”,从油画、水彩、水粉、素描、版画等视觉艺术作品,全景式概览中西方绘画材料的调适与融合。展览旨在呈现18、19世纪,广州外销画家在画艺、画技和画材等三个方面主动进行创新,绘制出了符合西方“中国风”审美需求的新式艺术品,从而开创了中西方视觉艺术对话与调适的“广州时代”。
何为调适
中外观众驻足凝看本次展览中的重磅展品。李梦醒 摄
“广东一地,在中国史上可谓无丝毫之价值者也,自百年以前,未尝出一非常之人物,可以为一国之轻重(如六祖慧能及袁督师虽为历史上有关系之人物,然视他省伟人,其性质固有间)。未尝有人焉以其地为主动,使全国生出绝大之影响(晋孙恩与卢循虽根据广东,以扰中原,其影响不甚大;唐黄巢虽用广东,究不以为根据地也)。崎岖岭表,朝廷以羁縻视之;而广东亦若自外于国中。故就国史上观察广东,则鸡肋而已。虽然,还观世界史之方面,考各民族竞争交通之大势,则全地球最重要之地点仅十数,而广东与居一焉,斯亦奇也。”这段文字正是梁启超《世界史上广东之位置》一文中对广东的评价。他对于广东于世界版图上的竞争交通优势给予了高度肯定。正如梁启超所言,特殊的时代和绝佳的地理位置,造就了18-19世纪的广州蓬勃的商业文化,也促生了中西方文化艺术碰撞、相融的奇景。
18-19世纪,广州是世界贸易网络中的重要节点,贸易全球化促使广州成为世界文化、艺术交流的门户和窗口。在这里,中西方的绘画媒介和绘画技法得以调适与糅合;在这里,中外艺术家共同描绘东方的风景风貌、生产生活和民风民俗;在这里,中西融合的绘画作品扬帆过海,成为备受西方社会追捧的新潮艺术品。不同的艺术风格与审美趣味在不同的时代和地理维度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着演变,中西合流的历史绘画不仅成为特定时代的历史印记和见证,并且持续影响至今。
孩子们在互动区体验外销画创作。李梦醒 摄
“关于中西方在绘画上的调适,是既有交流也有对话、融合的,但外销画体现出的调适是主动进行的。比如我们看到油画作品《木美人》的时候,可以发现在展览中对这幅作品的解读也做了拓展,即西方的绘画技法传入是在明清时期,并且有着多种渠道的。有通过宗教的方式,有通过使团的方式,也有通过商业贸易的方式。我们广州口岸的这些外销画,是通过商业贸易的渠道产生的,与以郎世宁为代表的宫廷的西方绘画技法,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绘画技法。”广东省博物馆陈列展示中心主任、研究馆员,该展览策展人白芳谈及展览中的关键词调适,向《南方》杂志记者进一步解释,“由于皇帝是艺术赞助人,郎世宁需要迎合皇帝的审美趣味和喜好,所以郎世宁的绘画是通过改变了他已有的西方绘画技法,融合调适到了我们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里面继而产生的一种新西画。但是广州的外销画是来自商业贸易的途径,学习借鉴西方的绘画技法且服务于西方的客户群体。因此,相比较而言,广州外销画是更纯粹的一种用西方的绘画技法去绘制东方的题材,然后将其作品销售到西方的作品。这些外销画影响着西方的审美趣味,包括当时西方的家居装饰风格。”
在展厅中行走,犹如走进当年的广州。颇有意味的是,本次展览的最后是一幅广东鹤山人李铁夫的《刘素薇肖像》,其作者有“中国油画之父”“中国油画第一人”之誉。“除了通过在外销画中领略18-19世纪的广州风情,本次展览也为观众们抛出了思考性的问题:中国油画艺术到底起源于何时?”白芳认为,中国外销画不但是特定时代的历史印记和见证,而且对中国近代油画史也有着启迪和借鉴的意义。策展团队希望通过本次展览,与观众们互动思考中国民族油画的起源。
重点展品推介
佚名
油画《木美人》
明晚期
木板油彩
39cmx160cm;41.4cmx160cm
江门市新会区博物馆藏
画作一对,左右相向,采用西方古典油画技法绘制的西洋女子肖像。其着装为明代服饰,汉式发髻。脸部刻画细腻,神态生动,暗色服饰有效衬托出肌肤的白皙。女子脸部为西洋女子相貌,高鼻深目、嘴角上扬、唇部饱满,运用了西方写实绘画的明暗法渲染立体关系,极富雕塑感和真实感。画作描绘的女子造型与技法同欧洲15、16世纪绘画中描绘女子及圣母像的方式相近。
明万历年间,以利玛窦为代表的欧洲传教士以“图像传教”的方式,将圣像画此类西方绘画传入中国,最常见的题材就是圣母像和女性先知像。1582年,欧洲传教士先后在澳门、韶关等地创办宗教绘画研习班,向广东本地人教授西方绘画技法,培养出丘良厚、石宏基等一批中国最早的西画家。《木美人》绘制年代久远,一手文献记载缺失,在流传过程中被赋予诸多神话和传说,一度被广东新会居民供奉为天后宫的女门神。《木美人》是了解中国早期油画实践的极佳样本,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珍贵见证。
林呱(传)
钱纳利画像(摹本)
约1835年
布本油彩
24.7cmx19cm
香港艺术馆藏
此画相信是中国著名外销画家林呱摹写英国画家乔治·钱纳利自画像之作。钱纳利(1774–1852)于1825年抵埗澳门,活跃于中国华南一带,留下不少速写及油画作品,其学院派风格更影响了一众中国外销画家,林呱便是其中一位。林呱擅长创作欧洲风格的写实人像画,风格与钱纳利相近,但价格较钱纳利的相宜,当时不少西方商人和船长也委托他绘画肖像。
林呱
伦纳德·米勒特肖像
1843年
布本油彩
23cmx20cm
广东省博物馆藏
林呱绘制的伦纳德·米勒特(Leonard Millett,1811-1860)侧身肖像,画框背部英文写有“林呱于1843年10月在中国广州为伦纳德·米勒特绘制”(Leonard Millet. Painted by Lamqua,/ Canton China, October 1843)。
伦纳德·米勒特就职于英国东印度公司,1827-1832年三次乘坐“Castle Huntly”号商船前往广州黄埔港进行贸易。“Castle Huntly”号英国东印度公司商船于1812年在加尔各答下水首航,1845年在从广州至孟买的途中,航行至西沙群岛水域时被风浪摧毁。“Castle Huntly”号共有11次远洋航行记录,其中10次的目的地都是到广州黄埔港进行贸易。此幅肖像画绘制于米勒特到访广州10年之后,故推测人物画像应为临摹之作。林呱将人物放置在深色背景之前,以此突出人物形象。画面整体呈暗褐的暖色调,这是西方古典油画的主要表现方式。画作中,林呱对人物的动作、表情及脸部结构刻画显示了他对西方油画技法掌握的熟练程度,正是因为林呱杰出的绘画能力、出色的推销技巧和较低的绘画价格,促使林呱的名气蜚声中外。
顺呱
十三行商馆
19世纪
布本油彩
45cmx58cm
广东省博物馆藏
画作采用中国外销画家惯用的正面取景方式,从珠江南岸眺望十三行。与程式化的十三行外销画构图不同,该画作不再以异常高的视点,将建筑物放置于水天之间的狭长空间内,而是采用较低视角的取景,将观者的视线带到接近水面的位置。相对于岸上建筑,江面上的船只尺寸较大,前后景的处理遵循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乌云密布的上空和前景中的阴影体现出中国画家吸收了西方绘画技巧中的明暗对比法。
画作描绘的是19世纪30年代十三行商馆风貌。十三行商馆屡遭大火、屡次重建,其中最具摧毁性的大火有三次:分别是1822年,商馆在火灾后迅速重建;1842-1843年火灾后,因中英关系紧张,商馆重建进展缓慢;1856年大火后,商馆彻底被焚毁,未再重建。1822年大火到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前是十三行发展的黄金时期。广场上原有的栅栏被焚毁,人们可以自由出入。画面中开放的广场上聚集着中国人、帕西人和西方人,流动的摊档、攒动的人头,呈现出热闹、繁荣的景象,1839年之后广场再次被围蔽,此种景象不复出现。1832年,法国红蓝白竖纹三色国旗重新升起在十三行法兰西商馆前。《广州纪事报》写道:“代表着法国、法国人们以及被解放的民族的法国国旗——三色旗,由法国领事伯努瓦先生于(1832年12月)13日在法兰西行前升起。在这之前的大约30年间,法兰西行既没有法国国旗,也没有旗杆。”十三行商馆一带共设有三处粤海关,一处位于商馆西侧丹麦行附近,另一处位于商馆东侧小溪行附近,还有一处位于商馆中心。此画作描绘了中部和东部两处海关,粤海关为红色建筑,通常建于江面木桩之上,带有一个大阳台,便于官员监察江面情况。19世纪40年代美国花园建成后,画面中位于商馆中心的粤海关被美国花园所覆盖,新海关迁移到美国花园东南角。据此推断,此幅画作绘制应于1832-1839年间。画作右下方留有画家中英文签名:“SUNQUA,广东洋画店有章顺呱写”。
煜呱
“煜呱”款广州港全景图
约1845年
布本油彩
88cmX200cm
广东省博物馆藏
画作采用正面取景,以较高的视角绘制,地平线被压得很低,上半部大幅空间描绘天空,下半部宽阔的江面上帆樯云集,中间十三行一带岸上风景呈直线状横贯画面。该画作无论是取景角度还是细节的精准度,都体现出受到17世纪晚期至18世纪荷兰港口风景画的影响。
画作从西至东依次描绘了沙面、十三行商馆、海珠炮台直至大沙头附近的东水炮台一带珠江北岸的广阔风景,十三行商馆只占据画面不到四分之一的篇幅。1842-1843年,十三行发生了多次火灾,除位于中间的商馆完好幸存之外,东西两侧的商馆均变成一片废墟。直到1845年,东西两侧被焚毁的商馆才逐渐完成复建。画面中美国商馆前被高墙围蔽的是新建的美国花园,毗连的英国花园植被郁郁葱葱,高大的树木遮掩了身后部分商馆。1847年,在美国花园东侧开始筹建圣公会教堂。画面中心偏右的位置是被菩提树环绕的海珠炮台,其背面是广州的旧城区,羊城著名的地标光塔(怀圣寺)、花塔(六榕寺)、镇海楼(五层楼)清晰可见。画作最右侧是位于大沙头附近的东水炮台,该炮台于1847年4月5日被炸毁。这幅罕见的巨型外销油画,构图细致、风格统一,精确写实地记录了特定年代广州商贸盛极一时的繁华景象。
从该画的绘画风格及画框背部上方残存有“Youqua”画室的标签残片来看,可以断定此画为煜呱画室的作品。Youqua即煜呱,是活跃于1840-1870年广州知名外销画家。他在广州及香港都设有画店,店号“怡兴”,广州画室的地址位于靖远街34号,香港画室的地址位于香港皇后大道107号。据《珠江风貌》介绍:“他有多幅海港景象巨作,精细地描绘了河流、港口及海洋不同的水域景貌,对于船只及建筑物的刻画尤其了得。”
HAN SHAM画室
菊花图(金凤毛)
约1820年
欧洲纸本水粉
40cmx56cm
广东省博物馆藏
画作绘制在欧洲进口纸之上,印有“Stacey Wise 1817”水印标识。一株娇艳怒放的菊花居于画面中心,枝干、茎叶、花卉刻画精细、栩栩如生。另绘有菊花剖面图,体现出植物学绘画的科学性特征。画作右下角楷体墨书“金凤毛”,左下角写有“六号”等文字,画框背部上方留有“HAN SHAM”画室长方形商标。此幅画作是“HAN SHAM”画室应西方客户需求绘制的系列中国植物画之一。
重呱
“重呱”款英国船XX款
(由画家或其画室所作)
约1855年
布本油彩
46cmx60cm
广东省博物馆藏
重呱(Chong Qua),活跃于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19世纪中叶广州知名外销画家,先后在广州、香港开设画室。画框背部上方留有画室商标“Chong Qua, Ship and Portrait Painter, Daguerreotype”,可知重呱既是外销画家又是摄影师,擅长绘制船舶肖像画。
1839年,世界上最早的摄影术诞生。1844年,法国摄影师于勒·埃及尔最早将摄影术带到澳门。以写实性为初衷的船舶海港画受到了摄影技术的挑战,但由于早期银版摄影(Daguerreotype)显影技法繁琐,相片复制和保存也非常困难,用写实的油画描摹逼真的相片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好方法。一方面,摄影术可以将动态的船舶瞬间记录下来,画家不必实地写生,便可在画室内完成绘制;另一方面,船舶海港画画家可以参照照片进行构图,不清晰的地方加以补画,从而达到精确绘制的目的。因此,19世纪后期,表现摄影写实的画风逐渐流行。
画面描绘的是一艘驶入维多利亚海港的英国飞剪式帆船。飞剪式帆船又称“快船”,是源起于美国的一类新型快速帆船,其特点是船型瘦长,前端尖锐突出,航速快、吨位不大,19世纪40年代飞剪式帆船主要用于从事茶叶和鸦片贸易。
煜呱
“煜呱”款海珠炮台
(由画家或其画室所作)
19世纪50年代
布本油彩
42.5cmx30.5cm
广东省博物馆藏
煜呱(Youqua),活跃于1840—1870年的广州知名外销画家,重视对风景色彩的灵动表现,往往用黄紫色或蓝紫色来渲染云彩,以强调它们在不同环境中的色彩差别。此幅画作云彩呈现蓝紫色,高光处的白色油彩将云彩的体积感展现出来。平静的江面,光照处的白色油彩将近景、远景区分开来,突显了画面的质感。
海珠炮台位于珠江河道海珠石之上。“海珠石”,宋代称“走珠石”,有“胡人过海,明珠走跌海中,形成为石”的传说。在宋代和明代,海珠石一带的珠江景色分别以“珠江秋色”和“珠江晴澜”之名被列入“羊城八景”之一。清代以后,珠江不断填海造陆,1931年,海珠石筑于堤内,今为海珠公园一带。画作中炮台横额上写有“海珠”二字,远景处十三行商馆的圣公会教堂以及美国国旗、荷兰国旗清晰可辨。近景江面的花舫中,女子歌舞升平,渡船小舟正穿梭于珠江两岸。清代癸生居士《竹枝词》有云:“海珠寺外环花艇,寺有禅僧艇有花。最是夕阳无限好,梵声齐拨入琵琶。”正是对这一画面的极佳写照。
佚名
琶洲塔
纸本水粉
约1850年
10.8cmx16.3cm
广东省博物馆藏
琶洲塔位于广州珠江边的黄埔岛上,西方人习惯称之“Whampoa Pagoda”或 “Pa-Chow Pagoda”。琶洲塔修建于明万历年间,“琶洲砥柱”是清代“羊城八景”之一。伴随着广州口岸贸易的繁荣,从珠江口到广州城的一系列宝塔作为重要的航海标识日渐为西方人所熟悉,塔成为了广州珠江景观画题材中的一种常见素材。
此幅画作,无论在绘画技法还是绘画材料上都呈现出西方绘画的特质,然而在江面、船体等细节描绘上又无意流露出中国传统绘画线条勾勒的气韵感,是中西绘画技法调适后形成的佳作。画作遵循了欧洲“如画”风景画的绘画原则,表现出生动、静谧、富有色彩感的场景。在色彩的运用上,画作充分体现了水粉画作为一门独立画种的身份。在此之前,水粉、水彩颜料仅是作为素描、速写的一种色调补充,而在这幅画作中,可以看出画家对水性材料的渲染力和对色调的把控力等方面运用的娴熟程度。
廷呱
“廷呱”款中国上层官员家庭场景图册
(由画家或其画室所作)
19世纪
通草纸水彩
29cmx18.5cm
广东省博物馆藏
廷呱(Tingqua),名关联昌,又名关廷高,活跃于1840—1870年,是广州著名外销画家林呱(Lam Qua,关乔昌)的胞弟。廷呱跟随林呱学画,擅长袖珍肖像画和水彩画,其画店设在同文街16号。柯律格认为,在众多生产外销水彩画的作坊中,廷呱是最成功一位外销画师。
此套人物画册为廷呱画室出品,一共十二开,有“同文联昌店单”及英文“Tingqua”标记。该册描绘了六组不同级别的“命妇与婢女”“官员与侍从”的肖像,依照次序,每两页一组为一个家庭,每组皆为先女后男,同一组内的两幅作品的地板衬景图案相同或一致。从官员级别来看,第一组最低,最后一组最高(皇后与皇帝)。程存洁等学者认为描绘皇帝、皇后时以坐姿为主,体现人物的尊贵及显赫地位;文武官员则以站姿呈现,但姿态都略显僵硬。
佚名
西方人物风景玻璃镜画
18世纪中晚期
玻璃镜背向油彩
81cmx52cm
广东省博物馆藏
这是一件结合中西绘画技法的外销玻璃镜油画。这幅画采用了象征手法,以两位女神代表中西之间的繁荣贸易。右侧站立的女性是罗马神话中掌管时运的命运女神(Fortuna),她左手持有装满鲜花的丰饶角,象征富饶和丰盈;右手臂搭在象征无常的幸运轮上。左侧女性左手拿着一束蔷薇花,右手托腮,斜倚在花园的石基旁。中景处描绘了贸易的场景,并且带有放牧这样的田园画元素。左侧的山丘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山石画法,而不远处的海上飘荡着西方的三桅杆帆船,预示着海上贸易的凶险。背景黑色的部分是镜面,因为时代久远,背后的涂层氧化严重。在18世纪,大片的平板玻璃基本仅在法国生产,且价格昂贵。玻璃镜画是中国外销西方货品中的奢侈装饰品,曾风靡欧美王公贵族的室内家居。两位女神之间有一全球化时代的象征——地球仪,上面写着:“亚洲、欧洲、中国、新荷兰(澳大利亚)和鞑靼名称。”
佚名
牧羊女图玻璃镜画
约1780年
玻璃镜背向油彩
43cmx72cm
广东省博物馆藏
18世纪中后期,中国外销的玻璃油画风靡于欧洲宫廷,带有牧羊女的田园风光图是重要的题材之一。这幅作品是这类题材的精品代表。画家采用了中西结合的画法,在人物和动物形象的塑造上进行了取舍,既保证了装饰意味,又丰富了再现的质感。牧羊女一家的和谐共处,与右侧的白羊母子相呼应,充满了慈孝的儒家哲理。树木的刻画在整体上采用了写实的造型画法,与中国文人画的笔墨写意画法有所不同。背景处的建筑依山傍水,显示了中国建筑的营造法式。天空则巧妙地使用了镜面作为留白,让整体绘画的氛围显得更为宁静致远。外销至欧洲宫廷的玻璃油画往往会用西方的画框重新装裱。这幅画采用的是英国乔治三世时代的金色镂刻边框,与中式的体现木质的紫檀框有很大的区别。
南祯
“南祯”款上海外滩
(由画家或其画室所作)
19世纪50年代早期
布本油彩
44.5cmx76.5cm
广东省博物馆藏
画框背部上方有墨书“南祯”二字,并附长方形墨印纸质商标一枚,写有:“NAN TING/MARINE, SHIP PORTRIAT PAINTERS AND DAGUERREOTYE COPIERS/HONGKONG QUEENS ROAD NO.414”和“南祯”中英文组合字体,可知南祯是一位海港和船舶肖像画家,也是一位银版摄影临摹师,在香港皇后大道414号开设有画室和影楼。1839年,世界上最早的摄影术诞生;1844年,法国摄影师于勒·埃及尔将摄影术带到岭南,中国的摄影技术也是最早由岭南向内地辐射至全国的。由于绘画和摄影都是记录形象的手段,面对更为便捷的摄影技术,外销画家们纷纷将画室同时兼做影楼,可以说中国最早的摄影师是由从事外销画创作的外销画家转型而成的。由于摄影术的引入,外销画家为与之竞争,在肖像、风景、船舶画的绘制方面开始向照相写实的方向发展,从而忽略了对艺术的创作和对意境的表达,渐趋流于匠气,这导致了广东油画的艺术品质由盛转衰。五口通商之后,广州口岸失去了垄断特权,大批外销画家前往上海、香港等地谋求发展。
此幅画作采用宽广的海景构图,细致描绘了上海外滩的风光。画面中部一座歇山式红墙建筑是江海关,左右两侧分别是法国租界和英国租界。黄浦江上西方蒸汽船、三桅快剪船和中国大型货船、小型舢板船穿梭于平静的江面之上。船上的人物细小入微却姿态各异,天空水面笔触流畅,展现出南祯的绘画功力。
李铁夫(1869-1952年)
刘素薇肖像
1942年
布本油彩
102cm×77cm
广东美术馆藏
李铁夫(1869-1952年),广东鹤山人,中国近现代油画艺术与民主革命先驱。1887-1891年先后在英属加拿大阿灵顿美术学院和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习,有“中国油画之父”“中国油画第一人”之誉。
本文责编丨张蓓蕾
统筹丨林若川 蒋玉
编辑丨林琳 莫群
校对丨杨明珠
来源丨南方杂志微信公众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