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邑“文”“博”可园雅集,碰撞文化强市建设新思路

东莞文联
+订阅

“大雪”时节,岭南地暖,惠风和畅。

午后的暖阳,剥开霓裳,以温暖,为一座城开光。

在岭南四大名园——可园中,古建幽雅,碧水澹澹。人们串起草地、花圃、林木、石雕,借一条沧朴的石径,沿着城市的文脉,感悟传统人文之美。

幽静的可园中,沿着修竹所独辟的蹊径,向着石雕园,引入“红色小木屋”党群驿站,一时欢声笑语。是日(12月9日),躬逢“大雪·申时品茗”文化雅集活动,东莞市文联与可园博物馆携手于斯,畅谈文艺、文博如何破界,如何联动,共襄文化强市盛举,繁荣东莞文化。

以茶会友自古以来就是文人交往的重要方式,文化雅集更是中华传统文化雅事。所谓“雅集”,从古有之,是文人雅士吟咏诗文,议论学问的集会之雅称。史上流芳至今的雅集,有西晋石崇的“金谷园雅集”,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雅集”,唐代“滕王阁雅集”等等。其中“兰亭雅集”的那场微醉,不但熏出了37首诗歌,更成就了王羲之千古名篇、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滕王阁雅集”的那场邂逅,又让初唐四杰的王勃名动四方,以一篇《滕王阁序》骈文,让后世窥见大唐风采,至今回响应不断。

莞邑可园同样是雅集圣地,容纳莞邑斯文万端,绽放文艺奇葩千般,为东莞人的一座精神文化地标。可园主人张敬修虽为武将,却雅爱丹青,长期以可园为阵地,呼朋引伴,广邀文人雅士于此雅集,切磋文艺,碰撞思想,擦出了灿烂的火花,为可园融入了浓厚的文人气息。

在可园雅集的文人雅士,除园主张敬修、其侄张嘉谟外,主要包括来自广西的郑献甫,辽宁的陈良玉,番禺的居巢、居廉、张维屏、冯询,东莞的罗嘉蓉、简士良、罗珊、何仁山等。这些文人在可园的雅集留下了许多美好子的记忆,也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和人文传统。

其中,以“二居”(居巢、居廉)为核心,开创了岭南“居派”花鸟,让可园成为岭南画派策源地,同时也让南派古琴、东莞诗词、莞邑古建等在整个岭南都占有重要一席之地,让作为岭南文明发祥地之一的东莞,更具文化底蕴,莞邑文脉更加生长广阔,滋养着这座城市的成长。

本次“大雪•申时品茗”文化雅集活动,延续传统,赓续斯文。在“红色小木屋”党群驿站内,市文联及其下属20个文艺协会主席、副主席与可园代表,以一杯茶的因缘,共赴一场美好的邀约,在清闲雅致之中,重拾古代文人的精致生活,以品茶、焚香为媒,在建言献策的畅谈中,共同探索文学艺术界与东莞文博界如何打破壁垒,有效联动,如何资源共享、品牌共建,以创新的方式融合、互助,共同推动东莞文化强市建设。

其中市作家协会主席胡磊讲述了可园在近现代以来对东莞历史文化的影响,分析出“可园文化”的开放性、开创性、创新性特点,以及东莞文化对此的传承与弘扬,建议文艺界、文博界强强联合,共生共荣,助力文化强市建设,为时代、为东莞留下宝贵的财产。

朗诵艺术家协会主席帅志刚也提出,文艺界、文博界要加强联合、融合,要立足文艺精品创作,通过系统化、规模化、精品化的作品和项目,形成经典个案或文化现象,成为像“可园”一样扎根莞邑大地,成为东莞历史文脉的组成部分。

与会代表除了对如何打破文艺界、文博界壁垒,加强融合共建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看法外,还就市文联及个文艺协会与可园博物馆如何相互助力,以可园为文艺阵地,以重要节点为契机,以惠民、育民为木铎,依托“美学东莞”“博学东莞”等文化品牌,整合各方资源,进一步提升可园、莞邑文化、岭南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和传播力,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话题作了重点讨论。

他们对如何利用可园的资源,共建文化品牌提出了各自的设想,通过思想碰撞和无障碍沟通,开拓了接下来的工作思路,也碰撞出了新的火花,为未来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开端。其中,针对接下来可园即将举办的“东莞馆藏居巢居廉精品绘画展”的一系列专题展览、配套活动,各文艺协会,从各自的特点出发,提出了合作意向和合作设想,共同将该展览打造成一项规模巨大、多元多彩,传播影响力巨大的文化盛世。

据悉,雅集活动从贯彻落实市委宣传部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响应文广旅体局关于文化资源集约共享、共同推动岭南文化出圈的倡议出发,就可园文化资源的利用与提升,在展陈交流、宣传教育、资源整合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交流。

主办方表示,这次可园“大雪”雅集,集出了“文”“博”一家亲的温暖,集出了文化共建共享的新方向,集出了扩大传统文化影响力、增强文化发展新动力的新思路。

资料来源丨东莞时间网

一审 | 许小文

二审 | 刘定富

三审 | 叶新源

*任何媒体及微信公号若要转载本文,应提前告知本号,获得授权后请清晰标注出处为微信号“东莞文联”,否则一律举报抄袭并追究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