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火炬|科创大平台加速落地!中山火炬“双子星”呼之欲出

南方+ 记者

12月9日,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杨军到中山视察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情况。在火炬开发区,省调研组重点调研了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下称“中山研究院”)和中国检科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下称“大湾区研究院”),对火炬开发区在建设两大科创平台、引进高水平人才团队方面所作的工作表示肯定。

12月9日,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杨军到火炬开发区视察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情况。

今年是大湾区研究院五年规划从“纸上”落到“地上”的开局之年,在去年4个科技创新平台揭牌入驻的基础上,首个中心实验室已建成启用。以火炬开发区为落脚点,这个“国字号”科创大平台正在加速建设,提升大湾区检验检测综合科研实力。中山研究院的建设也转入“快车道”,3批科研实验室加速落地,人才团队分批次陆续入驻,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明显提升,“政产学研”一体化协同的创新发展模式,正在为光电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双子星”支撑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大格局,已经呼之欲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强调,要突出制造业当家,高水平谋划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省调研组在火炬开发区视察。

中山市委副书记、火炬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陈文锋表示,火炬开发区要以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学习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精神为契机,坚守“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坚持制造业当家,加速推动科技创新大平台建设落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以提升科技创新“浓度”增加经济产业发展“密度”,加速两链融合,推动产业加快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五年规划实施 激活大健康科创动力

2020年11月27日,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检科院”)与中山市人民政府正式签署了《共建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合作协议》。2021年5月26日,大湾区研究院正式揭牌启动运营。

作为中山市引进的“国字号”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大湾区研究院在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成果转化、产业集群等方面均取得突破性进展。

今年7月8日,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正式动工培土奠基。李姗恒 摄。

今年7月8日,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正式动工培土奠基。李姗恒 摄。

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执行院长王云帆介绍,成立以来,大湾区研究院已成功获批“广东省高水平创新研究院”,获批“2022年度中山市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项目”1项。产品环境健康安全检验检测技术团队,也成为大湾区研究院首个市级科研创新团队。此外,大湾区研究院还获批“中山市生物医药技术重点实验室”,目前正积极申请广东省化妆品科普教育基地项目。

大湾区研究院把实施重点人才项目作为聚集、培育、开发人才和发挥人才作用的重要载体。2022年,已组织申报国家、省、市等各类科技项目近10项。

去年5月,产品环境健康安全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产品环境中心”)、贵细中药材质量安全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贵细中药材中心”)、化妆品质量提升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化妆品中心”)、特殊食品安全研究中心4个科技创新平台在火炬开发区揭牌成立,并入驻大湾区研究院。按照规划,4个重点平台将聚焦4个专业领域谋划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的产业研发平台。

中国检科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设计效果图。

中国检科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设计效果图。

平台建设、人才集聚也激活了科技创新的动力源,正在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输出。大湾区研究院挂牌以来,已累计申请专利12项,其中发明专利获授权1项,申请5项;实用新型专利获授权6项;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0项。

重大科创平台加速落地,科技成果转化也已按下“快进键”。

今年初,大湾区研究院已与中山国家健康基地共同设立了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中检科(广东)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大湾区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与孵化工作,该平台已全力推动、储备成果转化项目共计10余项,其中自有成果转化项目3项,拟设立产品环境健康、贵细中药材、化妆品质量安全共计3个成果转化平台;在洽成果转化项目(包括合作项目)8项,包括新型试剂研发、膳食营养、蛋白质折叠技术、新型血压计、药食同源等多个方向。今年已成功招引6家产业链上下游科技型企业落地中山火炬开发区。

今年是大湾区研究院五年规划从“纸上”落到“地上”的第一年,这一重大科创平台正在激发出火炬开发区乃至中山大健康产业的创新动力,推动产业集群发展跑出新的“加速度”。

光电产学研平台启航 产业化进程提速

长理工中山研究院,是中山这两年引进的另一个重量级科技创新平台。

中山研究院由中山市人民政府和长春理工大学共建,于2021年3月28日正式落户火炬开发区,是中山市首个高精尖领域硕博联合教育培养基地。未来,中山市将依托这一平台打造1000人规模的硕士、博士培养基地。

今年7月,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项目正式奠基。李姗恒 摄。

今年7月,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项目正式奠基。李姗恒 摄。

一年多以来,中山研究院不仅将“中国光学英才的摇篮”长春理工大学光电工程等优势学科的人才、科研资源带到了火炬开发区,还深入学习大湾区兄弟单位的先进发展理念和管理模式,汲取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季华实验室、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的组织构架模式,结合中山当地产业特点和科研基础,逐步明确了适合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的新型发展模式和构架,将光电产业科研的优势资源汇聚起来,助力中山市光电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山研究院负责人李丽娟介绍,按照中山市产业发展规划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中山研究院结合长春理工大学光电学科特色及科研团队特长,启动建设国内高水平科研及产业化团队,成立了长春理工大学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大湾区园。大湾区园将围绕医工交叉类、智能感知与仪器类、激光技术类和材料类四大技术领域,分批次建设13个科研实验室。

目前,13个科研实验室已经完成初期建设,装修工程已经全面开工,13个科研团队师生也已经完成入驻。

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项目设计效果图。

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项目设计效果图。

大平台对于高端人才的集聚效应,正在显现。

在目前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的科研师资力量体系中,已有国家级特聘专家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海归人员41人,其中海归博士17人、海归硕士5人;教授总数达到40人;博士总数达到107人。

人才培养,也正在结出硕果。截至2022年9月,中山研究院硕博学生人数已达到406名,其中包括53名博士、353名研究生。学位类别主要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硕、博士研究生,具体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工程、光电信息工程、仪器仪表工程、通信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和软件工程八个专业方向。这些光电等高科技产业领域急需的高端人才,很快就将走进各大科研机构或企业研发岗位,为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供力量。

吸引人才,推动科技研发,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实现产业化。

据了解,今年4月,中山研究院已完成“中山长理工企业管理公司”(以下简称“企业管理公司”)和“中山长理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技发展公司”)两家公司的注册。其中,科技发展公司由企业管理公司与中山市张企孵化器管理有限公司合资成立。按照计划,科技发展公司还拟与北京、深圳等企业合作,在中山成立光电产业孵化器有限公司。

作为国家级高新区,火炬开发区不仅要坚持制造业当家,而且要坚持高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当家。当前,火炬开发区正凝心聚力打造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筑牢基础、铺平道路。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何伟楠

【图源】火炬开发区经科局(除署名外)

编辑 苑世敏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