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一中系列 || 品味书香 悦读成长

顺德一中
+订阅

在一中图书馆里,闪耀着许许多多“读书之星”,他们好读书,读好书,在读书中品味马列经典,保持思想活力,坚定理想信念;或在读书中穿越唐诗宋词,赏读千古风流,尽览名山大川;或在读书中探寻个人志趣,培养远大理想,激发奋进动力……

让我们与“读书之星”一道,品味书香,悦读成长。

01

潘嘉烨

高三(10)班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我不止一次想要拜读这本书,却总苦于时间的紧缩而未能阅读。但在我从学校图书馆借阅这本《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后,我才真正品读到其中的韵味。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讲述了查理·高登通过手术由低智力变成天才的命运,他历经种种心情转折,体会到人间百态,最终回归最初的模样。

曾几何时,人们畅想着自己若能一夜成为天才,该会有怎样光彩夺目的人生,而这份“幸运”恰恰降临在一个性情温和的低能儿上——查理·高登成为了二位科学家的实验体,与真正的实验白老鼠阿尔吉侬共同接受了脑部手术。令人感叹的是,查理并没有因为这份“幸运”而幸福,他不得不接受世界的丑恶,接受高智商带来的猜忌与偏狭,甚至接受自己终会变回那个痴愚的查理·高登。“真实地存在和生活需要极大的勇气,那不是知识能给的,而是需要坚固的情感支撑,他既没有这种来源也没有接受的能力,痛苦便如影随形。”他对感情的理解滞后于智商,这使他无论是以“低能儿”还是“天才”的身份,都孤零零地存在这个世间,寂静地迎来生命的结束。

在我看到查理写下“我必须运用我的知识和能力,在增进人类智慧的领域上耕耘。谁能比我具备更好的条件呢?有谁曾在两个世界都活过呢”时,我不禁红了眼眶。查理在最后是如此挣扎着不想被夺去这份智慧,又如此无奈地接受现实,他祈求科学家们不要再对人进行这种脑部手术,这是“查理·高登”经受这不美好的一切所给予这世界的温柔啊。

“假如我不曾见过太阳,我本可以忍受黑暗。然而太阳已使我的荒凉,变成更新的荒凉。”我触摸这粗糙的书页,触碰着查理由黑暗走向光明又复归于黑暗的人生,心中五味陈杂。查理最后说要记得给阿尔吉侬的坟上放上一束花,其实他也值得这一束花,值得被人铭记,值得被这尘世温柔以待。

合上《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我对“阅读”又有了新的感悟。有的书在读完之后,可以让人称赞它很深刻很美,内容却不可细述,而有的书读完了,它会在生命之舟上深深地刻下一道痕迹,似乎影响着你的一生,似乎你替书中的“他”活过了一生,多年以后,你仍会拿起这本书,回味自己的人生。

这本书融合了许多令人沉思的元素,既有对弱智群体的关心,对孩子不同形式的关怀,也有对知识与人性的思考,对科学实验与社会地位的联系。我认为智慧的有无并不影响查理·高登是“人”这一事实,正如阿尔吉侬变聪明后依旧是一只老鼠一样。人们在“包容与平等”这一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由衷地希望人们可以多去阅读,不必在乎它是否有名气又是以怎样的题材去描写,只要你不断阅读,你终有一天能遇到最让你有感触的故事。我文采不佳,便借着他人的书评对这本《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做出最后的评论吧——

“我们只有一束带着鲜活馨香的花,献给一个孤独的灵魂,他云端摇摆,他谷底沉睡,生命中未曾有过那稳定的平庸的芬芳。”

02

陈 格

高二(2)班

一见惊艳,再见温柔

书,在我的生命中是举足轻重的存在,我喜欢安静地捧着一本书的每个时刻,清晨、傍晚或午后。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我一度认为没有什么能比文字慰藉来得更为直接和治愈。

我还记得《心安便是归处》里的一句话:“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徐尽,无复独多虑。”

这本书谈论了人生的意义、读书、处事、行走、当下、孤独、生死等话题,阐释了季老百年的生命智慧,使我们能了悟人间万相的本真,拥有应对世事的智慧。心安,才是心灵的归途,万事安然于心,从容应对尘世纷扰,世事无常。

每当放学有空闲时间时,我都会去图书馆走一圈,不求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书,只求在茫茫书海里安放自己。我看的书包含历史、诗词、文学等等……但要说偏好,那便是外国文学。《荆棘鸟》《罪与罚》《基督山伯爵》《茶花女》《威尼斯商人》《百年孤独》等等……“‘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安娜·卡列尼娜》教会我适而可止。“我宁愿靠自己的力量,打开我的前途,而不愿求有力者垂青。”《悲惨世界》教会我自食其力。“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百年孤独》教会我享受孤独。“我不记得是谁曾建议说,要使灵魂升华,一个人每天就得做两件她不喜欢的事。”《月亮与六便士》教会我克服不喜欢……在外国文学中我获得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也提升了自我,走自己该走的路。(ps:图书馆负一层右侧列书架靠后便是外国文学,《暮光之城》我便是在学校看的。)

阅读未见过的书,如结识好友,情谊和洽;重读已看过的书,如老朋友相晤,叙旧联谊。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走进写书人的世界,与写书人为友,细细品读书中世界的美妙之处,这不仅仅能够给我们带来知识的增长,还能给我们的灵魂以温柔的洗涤。

03

刘昱菲

高二(7)班

在每一个与书籍相伴的薄暮黄昏,拂晓傍晚,快乐的泉眼都在心扉中无限流淌。当快乐成为一种追求,一种人生的态度与享受,书籍就会成为我心中永恒的目标,永远对快乐的宣誓。大好青春里,安逸和舒适都不为快乐而代言,唯有读书,在成长的大理石上篆刻下印记。

我想推荐的书是《1984》。

初读这本书时,我问自己:何为自由?

自由当然不只是肉体上的自由,更是精神上的,灵魂上的。很早之前,哈姆雷特就说过:“即使身陷果壳中,仍自以无限空间为王。”身体的囚禁阻止不了思想的飞扬,而思想的囚禁,才是真正抹杀了自由意志。

第二次阅读,我开始思考:何为乌托邦?书中的世界有些极端和荒诞,却能引起灵魂上的恐慌和绝望。那是个人人都幻想着乌托邦的年代,奥威尔是那个年代的清流。他在书中描绘了一个未来世界的“乌托邦”,没有战争,没有犯罪,没有我们眼睛所看到的那些罪恶,人们都可以“快乐”起来。但是这才是最恐怖的,人们为了这种美妙的生活已经扼死了自己的自由,抹杀了人性,又何谈幸福呢?

理想中,乌托邦是个在夕阳下闪闪发光的依山傍水的小城,人们能够安居,彼此信任,是每个人向往的地方;但是当我们在现实中试图触碰它的时候,它就很可能会变成《1984》中装着铁壁的死城。

这本书讲述了1984年的世界被三个超级大国所瓜分——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不断,国家内部社会结构被彻底打破,均实行高度集权统治,以改变历史、改变语言(如“新话”—Newspeak)、打破家庭等极端手段钳制人们的思想和本能。

以具有监视与监听功能的“电幕”(telescreen)控制人们的行为,以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和对国内外敌人的仇恨维持社会的运转。

故事中主人公所在的国家大洋国只有一个政党——英格兰社会主义,按照新语,简称英社(IngSoc)。社会也根据与党的关系被分为核心党员、外围党员和无产者(群众)三个阶层。

政府机构分为四个部门:和平部负责军备和战争,友爱部负责维持秩序、镇压和严刑拷打,真理部负责宣传、文教和篡改历史,富裕部负责生产和分配。按照新话,分别简称为和部、爱部、真部、富部。

在大洋国“真理部”从事篡改历史工作的外围党员温斯顿因为在工作中逐渐对其所处的社会和领袖“老大哥”(BigBrother)产生怀疑,并与另一位外围党员裘利亚产生感情,因而成为思想犯,在经历了专门负责内部清洗的“友爱部”的思想改造之后最终成为了“思想纯洁者”。

这本书具有深刻的政治思想与现实意义,希望大家可以读一读。

审核:唐   杰

江   蕊

袁永恩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