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龙川县佗城镇,有这样一个红色片区,它是龙川苏维埃政府旧址所在地,也是东江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的革命根据地。它就是由三印村、叶布村、东坑村组成的四甲片区。
四甲片区,是河源地区最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燃起革命之火的地区之一。如今,硝烟早已散去,龙川县佗城镇在这片红色沃土上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业,振兴乡村经济,走出了一条农村美、村民富的新路子。
为支持革命老区驶入经济发展“快车道”,南方电网广东河源供电局用心用情做好各项供电保障服务,为老区人民送去贴心、优质的供电服务。
龙川佗城四甲片区
优化电网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龙川县佗城镇四甲三印村上印小组有一栋砖木结构、黑瓦白墙、面积数百平方米的方形围屋在树木的遮掩下,深藏于后山半山腰处,此处便是龙川县苏维埃政府纪念馆。纪念馆内,丰富的史料和历史文物陈列其中,一下子把人带入那段红色革命的峥嵘岁月。
上世纪20年代初,以四甲进步青年黄克为代表的共产党员,在四甲传播马列主义,开展农民运动,并在四甲成立龙川县第一个苏维埃政府,打响了龙川工农革命第一枪。
回溯过往,四甲片区广大群众过着一到刮风下雨或用电高峰期就停电的生活,“用电难”是当时重大民生问题。“说起四甲线路运维,连供电所的老师傅都谈四甲色变。”龙川供电局佗城供电所负责人黄翔浩告诉记者,以前四甲片区线路残旧,且是10千伏线单回路供电,线路经过的地方都是崇山峻岭,每逢刮风下雨就会出现大面积、长时间停电,供电可靠性低、跳闸次数多,是龙川供电的“老大难”问题。
为此,龙川供电局积极向上级申请专项资金,投资890万元完成新四甲乙线718线路、四甲东坑村至坪田村网架完善工程等建设,既解决四甲单辐射线路问题,改善了四甲片区电网的网架结构,又实现四甲老区10千伏线路联络可转供,增强供电灵活性,负荷合理分布,进一步提高了四甲革命老区及周边村落的供电可靠性。与此同时,佗城供电所还加大技改、修理工作力度,对10千伏四甲线706残旧线路进行改造,将部分线径由35线改为120线,解决此段线路残旧“卡脖子”问题。此外,佗城供电所针对四甲山高树多的地理特点,使用无人机对四甲10千伏线路进行航线规划全覆盖,实现RPK无人机自动巡航,大大提升故障查找能力。
佗城供电所工作人员操作无人机作业
用心服务“照亮”村民致富路
“走路不沾泥,夏天热用空调,煮饭用电饭锅……没想到我这个岁数了,还能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近日,记者来到龙川县佗城镇叶布村,说起村里电网建设的变化,该村78岁村民王大爷脸上写满了喜悦。
同样喜上眉梢的还有叶布村党支部书记黄彩娥。她说,电网改造后,随着电能质量的提升,大家能正常用上空调、微波炉等大功率家电。当地村民与外出乡贤也实实在在感受到了这个变化,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回乡盖起了新房子。
山水相伴,红绿相宜。龙川不仅是中央苏区县、革命老区,也是全国油茶种植示范县。当地种植油茶已有1500多年历史,现有油茶林41万亩。近年来,该县借助扶持政策,大力发展油茶特色产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由于佗城镇四甲片区是相对边远的山区,没有产业经济,常住人口不多,有致富能力的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经商,可耕地面积又少,以山林为主,加之村里有种植油茶的传统,四甲便因地制宜,确定了以油茶产业为主助力脱贫的路子。
近年来,四甲片区的各个村庄大力传承弘扬红色四甲精神,通过入股龙川县工业园、龙川县伟艺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光伏电站及建设油茶基地等方式,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如今,村民在昔日的荒山里种上油茶,发展养殖业,建设美丽家园。为解决山区灌溉难题,助力当地产业发展,佗城供电所迅速制定方案,对老区电网进行改造。同时,做好苏区客户服务工作,落实好客户经理片区负责制,发放便民卡及张贴服务标签,如有故障及时响应,提升苏区人民用电体验,为佗城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电力支撑。
茶油的制作需要经过摘果、去壳、晒干、粉碎、榨油、过滤等多道复杂工序。“现在正是油茶果的采收季节,今年预计产量比去年高,我们的机器又要忙碌起来,感谢供电部门一直以来的大力支持。”叶布村一村民说道。
电,不仅照亮了苏区人民的生活,也见证着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在这片红色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电力人砥砺前行,为苏区的发展添砖加瓦,助推龙川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让百姓奔向更加幸福、光明的未来。
来源:河源日报
作者:■统筹:黄世军 曾任芬 曾睿 ■文:记者 彭冲 黄欣 通讯员 徐猛 王娜娜 ■图:记者 杨李维 刘志勇 编辑:戴珍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